故事發生在美國西部的一個小鎮上。那天,狂風夾著雪花,送來了寒冷的夜晚。魯茲太太開始關店門,她很費力,因為她已經70歲了。
有個年輕人急促地闖進來,遞上50美元,說要一份熱狗和一杯牛奶。
在用手摩挲那張鈔票的一瞬間,魯茲太太憑經驗斷定那是張假鈔。她瞟了年輕人一眼,他低垂著頭,神情怠倦,衣著單薄,一副窮困潦倒的模樣。
“能換一張鈔票嗎?或者給我零錢?”魯茲太太不動聲色地問道。
年輕人開始緊張慌亂起來,臉上泛起了紅暈,像個做錯事的孩子,頭垂得很低,窘迫、羞愧得不知所措。他囁嚅了半天說:“沒有,太太,我只有幾美分,我……我很想要一份熱狗,我一整天沒有吃東西了。”
這是一個還沒有喪失羞恥感的孩子,魯茲太太在心里這樣評判著眼前的年輕人。對這樣的孩子也許一塊面包的溫暖遠比一聲呵斥更有震撼力。
想到這兒,魯茲太太不再遲疑,馬上找零錢。在年輕人轉身離開的當口,魯茲太太忽然大叫一聲,手捂著胸口踉蹌了幾下。年輕人嚇壞了,趕緊上前扶著老人。“快!”魯茲太太把那50元的假鈔塞到年輕人手里,“到盛大診所買藥,就說魯茲太太病了。”
年輕人走后,魯茲太太麻利地抓起電話,打到那個診所,那是她弟弟開辦的。魯茲太太在電話里說:“如果有個年輕人來給我買藥,給他三四十美元的藥好了,另外,他手里有一張50美元的假鈔。”
如果他是個善良、富有愛心和責任感的孩子,他就一定能回來。魯茲太太默默地禱告著,她真的不希望他“走”得太遠。
一會兒,診所的電話打過來了,告訴魯茲太太那年輕人已經拿著藥走了,沒有用假鈔。
魯茲太太長吁了一口氣,慶幸自己沒有看走眼,她禁不住喜形于色。
那個夜晚,年輕人不離左右地陪伴著“病痛中”的魯茲太太。天亮后,魯茲太太感激年輕人“救”了自己,竭力挽留要離開的年輕人,懇請他幫她照看幾天零售店。
幾天過去了,幾年也過去了,那家小零售店變成了小超市,小超市又有了子超市,而年輕人也一直陪伴著魯茲太太走完了她生命的最后一程。
隨著小超市星羅棋布地展開,那個年輕人的名字也漸漸地被人所熟知,他就是在美國靠零售發跡的著名企業家懷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