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先生發財在于買“期權”業務。
陳先生在上海的一家銀行工作,偶然的機會,別人向他推銷一種名為“期權”的新業務。陳先生不懂何為“期權”,就虛心請教,原來是一種外匯方面的交易。你只要付出一定的期權費,今后就可能享有豐厚的期權收益。風險也有,卻只是數額不大的期權費。陳先生參與了“期權”交易,有所收益。
不過,陳先生真正發大財,還是將“期權”的概念用在了商鋪的買賣上之后。
2003年底,陳先生聽說一個新建成的小區在拍賣商鋪,價格達到3萬元一平方米,挺貴。同時,一街之隔的一個老商鋪也在出售,價格卻相對便宜得多,只有2萬元一平方米。陳先生想,如把老商鋪買下來,將來一定會賺錢,但是,老商鋪總價格高達720萬元,他這樣的工薪階層根本買不起。他忽然想起了買“期權”的辦法,覺得可以借鑒。于是,陳先生找到賣老商鋪的老板,說自己愿意買下老商鋪,但不能馬上全部付款,先付20萬元作為“期權費”,等到第二年8月再付清所有款子,如不能按時付款,老板可以沒收他的20萬。老板同意了這筆交易,反正他自己沒有風險。
陳先生將商鋪的“期權”拿到了手,立即開始招商,不到一個月,就有人愿意加價80萬元買這個商鋪,陳先生沉住氣,沒有出手。隨著對面小區進來的駐戶越來越多,人氣旺盛,商鋪越來越走俏了。陳先生在“期權”到期的前一個月,終于找到了理想的下家,愿意出1100萬買下他手里的商鋪。
陳先生給上家交了700,自己差不多凈賺了400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