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位中學語文教師,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我發現了語文課文中有許多篇目與歌曲有關。如李煜的《相見歡》等。在教學這些篇目時,我注意把歌聲引進語文教學中,使學生在悠揚、動聽的歌聲中學到知識。在音樂的熏陶下,感受課文的意境,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我的主要體會有以下幾點:
一、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中學生愛聽歌,也愛唱歌。把歌聲引進語文課堂,不僅能活躍課堂氣氛,而且還會產生一種神奇的激發情感、渲染氣氛的效果,使課堂充滿了濃濃的音樂氣息,學生耳目一新,邊聽邊唱,引導他們積極地參與教學,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二、能創設新的課堂氣氛
課堂教學必須有良好的教學狀態,如果節奏緊湊,動靜交替,就能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的注意力始終高度集中,學生的創造能力才能得到發展。把歌曲引進課堂,讓語文課上飄出歌聲,就能創設出適宜的課堂氣氛,喚起學生的求知欲,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常常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教學《白毛女》選場時,先給同學們講“白毛仙姑”的故事及與課文相關的劇情,告訴大家,喜兒和我們年齡相仿,本來應該和我們一樣,坐在教室里學習,過著幸福的生活,但萬惡的舊社會,卻使這個美麗的少女變成了鬼……然后再播放《北風吹》、《扎紅頭繩》等歌曲。有的學生聽著聽著竟感動地流下了眼淚,這樣使歌聲與課文緊密結合,既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又對學生進行了愛國主義的思想教育。
三、能幫助學生深刻理解和體會課文的思想感情
平時喜歡的歌,又是語文課本上的課文,這對加深理解課文意境大有益處。如李煜的《相見歡》(“無言獨上西樓”一詞),表現了作者深切的亡國之痛和一般的離恨大有不同。在了解了寫作背景基本弄清詞意的基礎上,我讓同學們聆聽由鄧麗君演唱的這首詞,當鄧麗君那凄婉哀怨、如泣如訴的歌聲響起時,我發現同學們的神情是那么地專注,他們的心被深深地打動了,終于理解了那位亡國之君“剪不斷,理還亂”“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的亡國哀思。
四、能加強學科間的橫向聯系相互滲透
把歌聲引進中學語文教學中,實際上也就是把音樂課和語文課有機地結合起來,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創新能力。學科之間的這種橫向聯系和互相滲透,對于豐富學生的想象能力、培養其創新能力及陶冶其高尚的情操等都是大有益處的。例如在講解宋詞的有關知識時,我說詞牌決定了詞的形式(音樂曲調);而詞的題目則決定了詞的內容,但學生對詞牌仍不甚明了。我就告訴學生,宋詞就是宋朝人唱的歌詞,同一曲調可以配上不同的詞,因此同一詞牌會有許多作者不同的作品。咱們現在也有許多曲調一樣而歌詞不同的歌。同學們,我們也可以用現有的曲調寫出一首歌來。學生一聽來了興趣。我說咱們就用劉德華的《中國人》的曲調,寫一首班歌吧。我拿出初稿,經過一番討論,我們的《班歌》就誕生了,并且得到了學校內外的好評。
總之,讓歌聲走進中學語文課堂,不失為一個寓教于樂的好方法,對引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培養其創新能力,陶冶其情操都是大有好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