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語文第四冊《公輸》一文有:荊之地方五千里……有云夢犀兕麇鹿滿之,江漢之魚鱉為天下富”,更“有長松、文梓、梗楠豫章”。參天高大,綠樹成蔭,這篇優美的散文告訴人們:墨子生活的春秋時期野生動物種類和數量繁多,生態環境平衡和諧,不但透露出作者對楚國的贊頌,也反映出楚國人民對優美的生活環境的滿足。
時光荏苒,兩千多年過去了,今天荊之地再也不是這種情況了,其中野生犀牛和麇鹿(四不象)已絕跡,長江漢水中魚鱉資源逐年減少,鼉(揚子鱷)已成為瀕于滅絕的國家一類保護動物,樟樹楠樹幾近罕見,更是少得可憐。造成這樣的結果究其原因是在于人口急劇膨脹,濫砍亂伐現象屢禁不止。建國初期我國人口只有4億多,到90年代第三次人口普查時人口已達11.6億多,40年間人口增長2倍多。人口的增長對環境造成了一系列負面效應,如工業發展導致三廢污染大氣、水體和土壤,導致溫室效應和臭氧層的破壞。人類為了生存的需要,大量砍伐森林,使得我國森林面積急劇減少,全世界森林面積也正以每年18萬平方公里的速度消失,照此下去170年后全球森林將消失殆盡。植被大面積的破壞造成了嚴重的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如我國的長江流域解放初期基本上是青山綠水,到2000年全流域中水土流失面積已到56萬平方公里,年土壤流失量達22.4億噸,已超出黃土高原。當今全球每年有5~7萬平方公里的可耕種土地在沙化。惡化的環境也影響到了人類的生存,野生動物的大量滅絕也正在給人類敲響警鐘。植被的嚴重破壞,使許多動物失去了食物來源和棲息場所,引起動物的大量滅絕,現今世界上動物滅絕的速度由19世紀每年一種到20世紀的每天一種甚至幾小時一種。據材料統計,在20世紀末全球的動物可能減少到100萬種左右。
早在1972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就規定每年6月5日為“世界環境日”,以警醒全人類注意全球的生態環境。可見人類是世界環境的最大破壞者。
對于這一點,古文獻資料有記載:“當堯之時,草木暢茂,禽獸繁殖,五谷不登,堯獨憂之,舉舜而敷治焉,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澤而焚之,禽獸逃匿”(選自《孟子·騰文公上》)。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刀耕火種,放火燒山,毀林造田,這在生產力水平極低森林覆蓋率極高的原始社會是有進步意義的,從生態平衡的角度來說,當“烈山澤而焚之”時,使得生活在這森林中的野生動物失去了棲息場所,不得不“逃匿”,這可以說是人類為著自身的需要對生態平衡進行破壞的開端。
如果說古人是冥玩不化,不知道生態環境對人類的重要,這有情可原。那么在今天具有著高智商、高文明的人類為了一己之利還大肆掠奪生態資源,那就說不過去了,更何況,生態環境面對著人類的摧殘,己對人類做出了毀滅性的報復。范仲淹的《岳陽樓記》有“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的描述,贊美了洞庭湖的廣闊和壯觀。建國后由于圍湖造田,洞庭湖面積的縮小,在98年特大洪水暴發時,洞庭湖方圓五百里一帶的人民生命財產都受到嚴重的威脅。這足可以證明生態環境的破壞對人類生存的危害。成為地球霸主的人類,什么時候也不能忘記也不應該忘記自己始終是地球上面這個最大生態系統的一員,人類一旦失去了這個生態系統也就失去了自身存在的條件,所以人類最可怕的敵人不是別的,正是人類自己。過去因為我們的過失曾使自己失去許多忠實的朋友——動植物,如果人類仍不對自己的生存環境進行有效的保護,那么遲早總會有一天,自己把自己從這個美麗的星球上清除出去。
學習語文,徜徉在書籍的長河里,感受著美文美句帶來的美享受,但同時也給我們以極大的震撼和諸多的反思。筆者禁不住感慨萬端,“國在山木疏。樹倒花濺淚,水污魚驚心”。真想振臂高呼:讓我們都來保護生態環境吧,千萬別讓這一幕繼續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