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人眼里,韓國人民族感很強。在介紹韓國的民族構成時,幾乎所有的韓國官方資料(朝鮮也一樣),都稱是“使用同一種語言”的“單一民族”,“有明顯的身體特征”。韓國方面還進一步表示,他們是由中亞遷移到朝鮮半島的幾個蒙古部落的后代。這是在明明白白地說,韓國人(朝鮮民族)的血脈,與絕大部分中國本土土生土長的中國人沒有什么直接關系。
遠古的朝鮮民族徙自蒙古高原,也許如此,此處姑且擱下不論。但實際上,仍有相當比例的韓國人,祖上是來自中國歷代的中國人。自殷商以降,歷經(jīng)唐宋,直至明清,不斷有中國人加入到生活在朝鮮半島的族群里面,其中不乏名人高官舉家入朝,繁衍生息。有人認為,朝鮮民族中的漢人后裔估計在千萬以上。
據(jù)朝鮮古籍《三國遺事》載,殷商末年,紂王暴虐,其叔箕子甚賢,因規(guī)勸紂王而被囚。周武滅商后,釋箕子。箕子不愿事二主,周武遂封箕子于朝鮮,而當時主宰朝鮮的檀君移于藏唐京。這是有王朝歷史以來最早有記錄的規(guī)模性中國移民,但一些學者認為箕子記事不見于《史記·朝鮮列傳》,難以憑信。朝鮮和韓國官方對此更是絕口不提。
三韓時期朝鮮半島有不少燕趙移民,一說辰韓本是秦韓,乃亡人為避秦之苦役而入韓。后來又有公元前二世紀西漢燕人衛(wèi)滿率眾投奔朝鮮,后自立為王建立衛(wèi)滿朝鮮,歷近百年。漢武帝滅衛(wèi)滿朝鮮后,在其地設樂浪、玄菟、真番、臨屯四郡,四郡最后于公元四世紀亡入高句麗。在這一過程中,究竟有多少中國人生活并植根于朝鮮半島北部,已難以估計。
由此可見,除卻尚有爭議的邊疆少數(shù)民族政權,就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漢人政權,也在相當長的時期對朝鮮半島部分疆土實行了直接管理,其間民族融合在所難免。直到公元七世紀,新羅才統(tǒng)一大同江以南的朝鮮半島。十世紀高麗建國后,才把疆界向北延至鴨綠江下游。
韓國人的姓絕大部分來自中國。這首先是因為古代朝鮮沒有文字,只能借助漢字表達,兼申仰慕之意。但是,不能不提的是,除了樸氏在中國罕見,應屬朝鮮半島原生姓氏外,即使是金、李、崔等看起來十分地道的韓國姓氏,其中的若干支也是來自中國。韓國的許多名門望姓,來中國尋根的比例更高。
據(jù)專家研究,從中國傳入朝鮮半島的姓氏主要有李(淵源甚廣,不勝枚舉)、張(元朝公主陪嫁人員)、孔(明末曲阜孔氏渡海避難)、閔(始祖為宋朝使臣閔稱道)、印(晉朝使臣印瑞)、左(元朝駐耽羅島牧馬官左亨蘇)、朱(南宋末期前往高麗避難的朱熹之孫朱潛后裔)、明、升(明初被流放的明玉珍之子明升后裔)、杜(北宋真宗時因逃避迫害的兵部尚書杜慶寧后裔)等等。
據(jù)研究,朝韓的安、卞、邊、蔡、曹、陳、池、丁、范、方、房、洪、蔣、吉、康、孔、廉、盧、明、南、潘、千、秦、秋、任、沈、慎、石、宋、魏、閻、嚴、楊、殷、印、禹、朱等姓氏完全來自漢唐直至明朝時期的中國,有完整的家譜文獻可以佐證。林、魯、柳、車、羅、呂、芮、王、吳等姓氏則在族譜中相傳始祖是商周戰(zhàn)國秦漢時代進入朝鮮的中國人。韓國人的復姓例如皇甫、諸葛、司空、鮮于、西門、獨孤也都來自中國。
韓國駐華大使金夏中坦率地承認,如追溯韓國人的根,一部分就在中國。韓國在盧泰愚任總統(tǒng)時與中國建交,盧氏先祖就是中國山東人,而盧泰愚本人在卸任之后,曾到中國尋根。現(xiàn)任總統(tǒng)盧武鉉也承認是中國雅溪盧氏之后,其姊盧英玉曾到中國尋根訪親。韓國前外長孔魯明則是孔子的后裔。有報道說,新任聯(lián)合國秘書長潘基文的祖上也是中國人。據(jù)韓國潘姓族譜,潘氏一族始于南宋時期前往高麗為官的潘氏兄弟,祖籍河南滎陽,而其遠祖則是周文王姬昌的第15子畢公高,其子季孫受封于潘而得其姓。
雖然在官方文件上不便明言,但其實,很多韓國人私底下都承認,他們的祖先來自中國。
但是,筆者認為,除了聽起來令中國人親切以外,這沒有任何實際意義。這一點,就像大部分美國人的祖先來自英國、新加坡的華人祖先來自中國一樣,中國是祖先的國度這一點并不能改變現(xiàn)代韓國人什么。他們就是韓國人,100%的韓國人。我在這里,只是看不慣所謂的“單一民族”,略微較較真兒罷了。
不可否認,共同的語言尤其是15世紀創(chuàng)制的朝鮮文字,有助于形成朝鮮(韓)民族的民族性。但事實上,真正造就韓國國民性的,倒是20世紀初日本殖民統(tǒng)治帶來的劫難與恥辱以及近幾十年來的經(jīng)濟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