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從駐上海、北京的日本問題專家那里聽到了這樣的說法:“日中關系雖然有象征性改善,但還沒有實質性改善。”
去年秋天,安倍晉三首相閃電般地訪華,使得此前日中間的凝重氣氛發生了戲劇性變化。中國人士說,中國方面把2007年看成是“非常敏感和非常重要的一年”。
今年是日中邦交正常化35周年,也是“盧溝橋事件”爆發及“南京大屠殺”70周年。日中兩國如何度過這一年呢?在中長期日中關系中,這也是具有分水嶺意義的一年。中國在全力促使溫家寶總理4月的訪日取得成功。
“小泉是壞蛋、安倍是好人論”
在建立日中新關系方面,中國對安倍政權寄予很大期待。這是因為中國存在小泉壞蛋論。小泉任首相期間,每年參拜靖國神社,中國把他看成是惡化日中關系的罪魁禍首,被中國方面看成壞蛋。
前首相小泉自由奔放地以大眾普遍接受的語言來展示自己的政治姿態,與小泉相比,安倍晉三總是以一種被動說明的口吻講話,他已經失去了上任初期的光環。
安倍內閣的支持率迅速下降,原因是在郵政民營化問題上的造反派又重返自民黨。接著,政府稅調會長本間正明違規入住公務員住宅問題被曝光,本間正明被迫辭職,這一問題使內閣的支持率進一步下降。安倍上任當初人氣很高,而現在的支持率持續低迷,而且找不到恢復支持率的辦法。
從日本國內的角度看,與前任首相小泉相比,安倍的講話缺乏煽動力,這是安倍支持率低的重要因素。從中國的角度看,恰恰相反,這一點卻成了長處。就是說,小泉首相堅持參拜靖國神社,導致日中關系惡化。而安倍盡管有“鷹派”的遺傳基因,但卻是一位處理事情頗為實際的年輕首相。在中國眼中安倍卻成了好人,這的確很有諷刺意味。
由此可隱約看出中國領導人的期待和某種憂慮。中國領導人不希望日中關系再次回到小泉時代,因為它是“中國大國化的要素——經濟”的不利因素。
因此,中國把安倍說成是“好人”,給予他很高評價,就是因為安倍為使日中關系從迄今最壞狀態中擺脫出來,作出了“大膽而有勇氣的決斷”。
綜合國力的競爭和戰略互惠
中國把“現代化和國內穩定”擺在首位。中國為成為名副其實的“大國”,最重要的課題是在“大國的綜合國力競爭”中取勝。
東京大學教授高原明生說,所謂“綜合國力”是由4個因素構成的:經濟實力;國防和軍事力量;科技力量;民族凝聚力。他說:“中國想增強這4個方面的實力,在這場綜合國力的競爭中取勝的意識非常強烈。”
為實現這個目標,社會必須穩定,與周邊國家的關系,特別是與近鄰大國日本的關系必須穩定。這是從小泉時代的日中關系中得到的“最大教訓”。
高原教授說:“基于現實主義,把國家利益擺在第一位,非常冷靜地處理國際事務,這是中國外交的一大特點”如果是這樣,那么在“綜合國力競爭”的過渡期,日中間達成協議的“戰略的互惠關系”的意義就顯而易見了。
據外務省人士說,“戰略的互惠關系”是安倍首相提出的,但是在就此進行協商的階段,在給日中關系下定義時,中國方面堅持要寫上“戰略的”這個措辭。如何來表達對雙方都有利的關系,即“雙贏”關系呢?于是,從候選詞匯中挑選出了“互惠關系”。挑選這個措辭的是安倍外交的主要負責人——外務省事務次官谷內正太郎。
在“戰略的互惠關系”中,中國方面非常在意“戰略的”這個措辭。那么它是什么意思呢?在東京的中國人士回答說:“就是基于全球的視野看問題。”中國外交人士補充說:“作為大國,要基于更廣闊的視野,中長期地處理問題。”
武大偉在記者招待會上強調說,日中應該從小泉時代因靖國神社問題而陷入的死胡同中走出來,建立視野更廣闊、層次更高的日中關系。從中,我們能感受到中國方面開始特別強調“在亞洲中的中日關系,在世界中的中日關系”的意圖。
去年秋天,由中國中央電視臺制作、描寫美英日法等大國崛起過程的電視節目《大國崛起》在日本也引起了話題。也可以說,中國開始通過電視對知識分子及大眾進行思想教育,讓他們認識到“應該如何做大國”。
如果是這樣,那么在今后的多邊外交中,日本外交能力將受到真正的考驗。日本恐怕最終要擺脫對美國的依賴,而不得不參與包括“國防和軍事力量”在內的“綜合國力的競爭”,并且在這樣的情況下展開對華外交。
美中主導亞洲未來的意義
最近在談論亞洲未來時,有一個被普遍談論的模式。那就是,將來亞洲在美中兩個(超級)大國的影響下一分為二,由兩國分別控制亞洲太平洋。日本國內有些人似乎把它看成是美國戰略的既定路線。
對中國來說,“排除美國的亞洲政策”已經過時了。自從去年10月朝鮮實施核試驗以后,以六方會談為舞臺的美中合作非常引人注目。這可以說是胡錦濤體制建立后在一步步推進的構想,它如實地反映了中國的戰略意圖,即在國際舞臺上有意識地對外顯示“大國的責任”。
從各種因素綜合考慮,將來的現實模式很可能是大國間的實力博弈,或者是“美中勾結”。中國方面認為其中最關鍵的是日美關系。日本將像現在這樣一直堅持“日美同盟”路線,還是推進更加獨立的路線呢?關于這一點,中國人士擔心日本將來會核武裝,這也正是中國始終尋求“朝鮮半島無核化”的真正意圖。
求大同存小異的戰略
中國的現代化面臨許多困難,如能源不足、水資源不足、環境污染、地區差別、貧富差別等。如果從全局看,目前“歷史問題”等還是次要問題。如果這就是胡錦濤的路線,那么求大同存小異無疑就是“戰略互惠關系”的核心內容。就是說目前“安全比歷史問題更重要”,“現在和未來比過去更重要”,因此要建立“雙贏關系”。
正因為如此,必須盡早結束在靖國神社問題上的斗爭,打破“互損的關系”,砍斷“惡性循環的鎖鏈”。好像是對中國這個對日新思考做出的回答,安倍首相上任后不久就訪問了中國。為使“戰略的互惠關系”變得更有實效,中國對溫家寶總理4月的訪日寄予了強烈期待。
溫家寶訪日將是朝著建立終于有了眉目的“戰略的互惠關系”邁出第一步。要建立這種關系,“國內穩定”,“與近鄰國家的關系穩定”,對日中雙方來說都是必不可少的。中國領導人最擔心的恐怕是各國在朝鮮核問題上的動向以及人氣急劇下降的安倍政權的前景。
(作者:時事社評論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