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今年1月21日,列寧辭世已經83年,但他并沒有被世人淡忘,他的理論依然有生命力。如果你在網上搜索一下與列寧有關的材料,那么在雅虎網上可以找到?112萬篇,新華網263萬篇,Google網321萬篇。
正如蘇聯革命詩人馬雅可夫斯基當初在長詩中所說,“?他曾經活著,他現在活著,他將來還會活著”。
他走下神壇
在蘇聯時期,列寧是神。
全國所有的城鎮,起碼各有一座列寧紀念碑,各有一處以列寧命名的街道或廣場。在首都莫斯科和第二大城市列寧格勒,列寧紀念碑不計其數。列寧住過的地方都辟為故居博物館,達11個之多,連列寧在“十月革命”前數月躲藏過的拉茲利夫草棚也成了革命圣地。
蘇聯共青團和少先隊、莫斯科地鐵、莫斯科國家圖書館等等,都被冠以列寧的名字。列寧去世前住過的別墅叫列寧高爾克,莫斯科制高點叫列寧山。
列寧著作大量印刷出版,各級領導講話言必稱列寧,以此證明他的話言之有據。
蘇聯時期最高勛章是列寧勛章,國家最高獎賞是蘇聯英雄稱號——同時授予金星獎章和列寧勛章,文化領域的最高獎賞是列寧獎金。
列寧被偶像化。
他從小就是完人,具備一切高貴品質,他在青年時代就立志推翻沙皇專制統治,他從無失誤,更不用說犯錯誤了。就連他生命的后期曾半身不遂,陷入癡呆失憶狀態,不會寫字,不認得熟人和親熱人,也都諱莫如深,生怕給領袖的光輝形象蒙上陰影。
蘇聯解體,俄羅斯放棄社會主義不久后,俄羅斯走向另一個極端,貶低和否定列寧,甚至抖摟他的私生活細節,諷刺挖苦,造謠污蔑。
事過境遷。漸漸地,俄羅斯人恢復理性。
在21世紀初舉行的俄羅斯“20世紀風云人物”民調中,列寧獲得14%被調查者的支持,名列第一。許多俄羅斯人崇敬地稱列寧為“現代俄羅斯之父”。
今天,雖然列寧領導的“十月革命”已經過去近90年,而且俄羅斯改變社會制度,不再信仰馬克思列寧主義,但列寧依然受人尊敬。2006年底俄羅斯的民意調查結果表明,在俄羅斯有史以來所有領導人中,列寧的受歡迎程度居第二,僅次于現任總統普京。
當然,有些政治家贊揚列寧,是希望借列寧肯定自己。信奉社會民主主義的蘇聯首任總統、也是末代總統戈爾巴喬夫便是如此。
蘇聯時期的百科詞典稱列寧為“全世界勞動人民的偉大領袖和導師,馬恩革命學說的繼承者”,2000年版的俄羅斯百科詞典則平心靜氣地說他是“俄羅斯政治活動家”“忠于馬恩思想,力求用馬恩思想解決俄羅斯的社會發展問題”。
俄羅斯人尊重歷史。迄今為止, 綿延14公里的莫斯科第一長街依然叫列寧大街,這條街同莫斯科二環路交叉口的十月革命廣場上,依然聳立著列寧紀念碑。筆者到過的莫斯科周圍大大小小的城鎮,列寧紀念碑都巋然不動。列寧格勒州、列寧格勒軍區,都保留原名。當然,那么多的故居博物館目前僅在列寧故鄉烏里揚諾夫斯克保留了幾處,至于有34座展廳、84萬件藏品的列寧中央博物館大樓,則早已歸還“十月革命”前的原主——莫斯科市杜馬(議會)。
他最偉大的功績
根據馬克思主義學說,社會主義革命似乎不可能在落后的俄羅斯發生。
列寧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領導俄羅斯布爾什維克黨完成了“十月革命”,成立蘇維埃政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實現了人類歷史的重大轉折。
在列寧剛踏上革命道路時,俄羅斯老資格馬克思主義者普列漢諾夫有一句名言:“俄羅斯史還沒有磨出可以在本國烤出社會主義大餅的面粉。”
可是,比他年輕14歲的列寧偏偏就磨出了這樣的面粉,“在本國烤出了社會主義大餅”,建立并鞏固了無產階級政權。
“十月革命”的發生有其客觀條件。當時,從1914年開打的一戰使世界帝國主義鏈條上最薄弱的一環俄羅斯帝國搖搖欲墜,財政赤字占預算80%以上,工業減產,糧食短缺。1917年2月俄帝遜位后,軟弱的資產階級臨時政府無所作為,國家處于“上層不能(繼續統治),下層不愿(繼續忍受)”的狀態。當時,彼得堡有強大的工人階級,而且已經武裝起來,俄羅斯人民有高漲的革命熱情,革命危機已經成熟。
列寧說得好,“貽誤時機或張皇失措,就等于喪失一切”。他把革命的可能性變成了必然性。
時機往往稍縱即逝,俄羅斯歷史上教訓良多。
1825年12月14日,民族精英十二月黨人在參議院廣場上舞槍盤馬老半天,就是不敢沖進冬宮把沙皇尼古拉一世拉下寶座,最后落了個5人被絞死、數百人被流放的可悲下場。
1991年發動“8·19”事件的“緊急狀態委員會”成員,有副總統、總理、克格勃主席、國防部長、內務部長和負責軍工部門的蘇共中央書記等,囊括了除總統戈爾巴喬夫外的所有主要領導和要害部門首長。然而,這幫人猶豫不決,書生氣十足,在行動開始數小時后,居然聽任“反社會主義分子”葉利欽率親密戰友,坐著汽車浩浩蕩蕩地從郊外別墅返回克里姆林宮,眼睜睜地看著他調集軍隊,部署反撲。結果“保衛社會主義的革命行動”慘敗,委員會成員被關進監獄……
在震撼世界的十月,列寧可不是這樣。他制止了革命派內部有關以什么方式、于什么時間、在哪個地方鬧革命的無謂爭吵,準確地把握了敵人動搖、中間派觀望這一難得機遇,毅然決然地發動武裝起義。起義開始后,他又抓住要害,命令火速攻克反動政權盤踞的冬宮,占領電話局。這才是帥才,這才叫領袖!
他走得太早
“十月革命”勝利后,新生政權面臨內外兩線作戰的危險局面,列寧果斷地對帝國主義列強讓步,簽訂布列斯特和約,以退為進,騰出手來對付白匪,解決饑荒,鎮壓反革命,鞏固新生的紅色政權。
大局初定后,恢復減產6/7的工業和陷于崩潰的農業又成了燃眉之急。列寧果斷地放棄“余糧征集制”,停止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改行新經濟政策,發揮市場和商品貨幣關系的作用,突破了“社會主義就是計劃經濟”的模式。這項政策取得了良好效果,到1925年,同歷史最高水平(1913年)相比,工業恢復到75%,糧食產量恢復到82%。
列寧是非常務實的,在他看來,“理論正確與否的唯一標準,是看它是否符合于現實”。
本來按照列寧的設想,在資本主義到社會主義的過渡時期,都應當實施新經濟政策。然而,列寧去世一年后這項開明政策就廢止了。蘇聯搞起了“一大二公”,大力扶植公有經濟,建立大工業,加速實現農業集體化,剝奪富農,消滅地主,一度造成農業生產倒退,數百萬人餓死。
“十月革命”勝利后,俄共(布)內曾就如何建設社會主義爆發激烈爭論。一部分捍衛“共產主義純潔性”的人提出,要徹底拋棄舊俄的一切,建立“全新”社會。列寧批判了這種“左派”幼稚病和小資產階級空想,指出社會主義繼承、借鑒和利用資本主義的成果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資本主義社會創造出來的文明成果,不是資產階級專利品,而是人類社會的共同財富;借鑒和利用資本主義,不僅是歷史的必然,而且是建設社會主義的迫切需要,也是最終戰勝資本主義的必要條件。
列寧晚年對“十月革命”、對社會主義理論、對蘇聯社會主義建設作了深刻的重新認識和嶄新構思,開始探索一條適合本國情況的革命和建設道路,具有強烈的改革意識。與馬克思、恩格斯的社會主義思想和列寧本人早中期的社會主義思想相比,列寧晚年的社會主義思想有創新:經濟文化落后的國家可以先于發達國家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以“迂回過渡”取代資本主義到社會主義的“直接過渡”、發展商品經濟和利用資本主義成就建設社會主義、穩妥地實施工業化和農業合作化、進行社會主義文化建設、重視國家政權建設和執政黨建設、黨政分開、改革過度集中的領導體制、從制度上保證集體領導和對領導人的監督等。列寧探索過把蘇共在奪取政權和從革命黨轉變為執政黨的路子。
1922年,列寧的健康每況愈下。由于他無法正常工作,黨和國家的某些事務處理出現了偏差,疾病與焦慮交加。斯大林粗暴的工作方法,包括與列寧妻子發生的沖突,又導致了列寧與他關系的惡化。在這種情況下,列寧的病情急轉直下,最終英年早逝。
后人非常惋惜的是,列寧走得太早了。要是他在革命勝利后能多活幾年,那么,新經濟政策就會繼續實施下去,蘇聯興許能避免僵化的計劃經濟體制;同西方的關系就不一定會那么敵對,蘇聯的國際環境可能會好一點;蘇聯體制說不定會更有吸引力和生命力,蘇聯的解體也許就可以避免……
他有無窮的魅力
列寧說過:“只要千百萬勞動者團結得像一個人一樣,跟隨本階級的優秀人物前進,勝利也就有了保證。”
俄羅斯人天生愛思考、愛議政。20世紀初,俄羅斯思想家、革命家層出不窮。但是只有列寧能把幾十個馬克思主義者小組團結成“工人階級解放聯盟”,然后又在此基礎上建立了俄羅斯社會民主工黨,最后形成有35萬黨員的該黨多數派(布爾什維克),領導千百萬工農兵群眾奪取勝利。
在這里,領袖個人的人格魅力不可或缺。
列寧見過世面,眼光向外。他跟斯大林不同,遇沙俄警察追捕,不是狼狽地在國內東躲西藏,而是到西歐瀟灑走一趟,出沒于巴黎沙龍,結識秀外慧中的法裔女革命家伊內莎;在蘇黎世泡咖啡館、寫文章、擬提綱、遙控指導俄羅斯革命。“十月革命”前他在西歐先后住過17年,精通9種歐洲語言。據說在法國舉行的國際會議上用法語發言后,法國同志說:“他帶有明顯的巴黎音。”列寧視野寬闊,熟悉外部世界。
列寧出身書香門第,通過自學取得了大學法律系畢業證書,博聞強識,具備超強的思辨能力。也只有像他那樣目光遠大、知識豐富的人,才能在電力剛進入人類生活時就說出“共產主義等于蘇維埃政權加全國電氣化”的名言,才能在國內百廢待興的1920年制定俄羅斯電氣化遠景規劃。
列寧出口成章,喜歡同人民直接對話,在群眾集會上發表即興演說,而且講得引人入勝。據說有個工人受敵對勢力蒙蔽操縱,被派去刺殺列寧,聽了列寧在群眾大會上的即興講話后,拋棄了罪惡念頭。
列寧才思敏捷,寫作速度驚人。他一天內寫的文章,常人往往用兩天時間也不見得能深刻領會。《列寧全集》洋洋大觀五十卷,難怪列寧在表格的“職業”欄內填的不是“革命家”,而是“著作家”。
列寧具有超凡的工作能力,常常“一心多用”。他在主持重要會議的同時,還能埋頭閱讀并批改文件。有時發言的人以為列寧不聽講而停嘴,列寧就會一字不差地重復他發言的最后一句話,并請他繼續往下說。
列寧極端厭惡個人崇拜。他認為自己只不過是個工人領袖,不是天使,不是圣人,而是普通人。他謙遜質樸,遵守黨的集體領導原則,經常作自我批評,反對突出個人。他多次拒絕美術家為他畫像和做雕塑,反對為他祝壽。1920年4月23日,莫斯科市委為他50壽辰舉行晚會,他故意等晚會快結束時才到場,在答詞中首先表示:“感謝你們使我沒有聽祝壽演說……讓我們今后徹底免去這種祝賀儀式。”他語重心長地說:“政黨在失敗和衰落前,往往會驕傲自大,希望我黨不要落到這種地步。”
列寧反對特殊化,他進克里姆林宮照樣掏出入證。他去黨中央理發室,規規矩矩地排隊,盡管大家要求“讓列寧同志先理發”。
他遇刺重傷后,被安排到前莫斯科省督在高爾克村的別墅療養,堅持住在狹小的側樓,在大食堂打飯。他在10平方米的臥室兼書房里,完成了《無產階級革命和叛徒考茨基》等重要著作。直到他病篤,在醫師的一再請求下才搬到寬敞明亮的主樓居住。當時主樓客廳里掛了原房主留下的好幾幅題材和色調都相當陰暗的油畫,醫生認為不利于病人的康復,建議撤換。列寧堅決反對:“樓房是國家財產,我作為臨時住戶沒有權利改變任何東西。”
列寧平易近人。在高爾克村期間,他經常與村民聊家常。得知他們迫切想實現電氣化,列寧親自計算需要多少米電線和多少根電線桿,很快,農民就用上了電。
列寧的好朋友中包括美國資本家。受他的事業和人格魅力的感染,哈默父子為社會主義事業先后捐資近百萬美元,而且冒了極大風險,打破禁運,送去了蘇聯當時極其緊缺的糧食和機械設備。
他留下了遺憾和謎團
他埋下了蘇聯解體的禍根?
1922年,列寧打算建立共和國聯合體。當時,原先屬于俄羅斯帝國的烏克蘭、白俄羅斯和外高加索聯邦雖然都由莫斯科安排的干部統治,但名義上是獨立的。主管民族問題的斯大林主張獨立的共和國一律加入俄羅斯聯邦,僅保留一定的自治權。
斯大林的方案引起了共和國的不滿。列寧批評了斯大林的“大俄羅斯沙文主義立場”,別出心裁地要建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于是蘇聯誕生,其中的加盟共和國都有自己的國旗、憲法、最高蘇維埃(議會)和部長會議(共和國政府),有退出聯盟的自由。
列寧當時以為,反正“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國家早晚要消亡,何必爭一朝一夕!再說,加盟共和國領導人既然都是共產黨人,當然都是國際主義者,有高度的階級覺悟,誰會退出蘇聯這個“各族人民友好大家庭”啊!
他沒想到,民族主義幽靈僅僅是潛伏了起來,終于在69年后導致了蘇聯解體。
他不想讓斯大林接班?
1922年4月,斯大林當選為黨中央總書記,這被說成是出于列寧的“提議”或“推薦”。
其實,由領袖指定接班人的做法直接違背了列寧的思想,而且列寧從來沒有這樣做過。這種說法之所以流傳甚廣,是由于列寧的“遺囑”——1922年12月口授的《給代表大會的信》和1924年1月口授的對這封信的補充——被作為機密隱瞞起來,隨后在斯大林同托洛茨基的斗爭中被雙方用作有利于自己的解釋。斯大林在這場斗爭中勝出,他的說法自然就成了定論。
當時,書記處只是負責日常組織和執行工作的機構,總書記并非黨和國家的第一把手。列寧在遺囑中并未指定任何接班人。他在上述“遺囑”里,對斯大林、托洛茨基等六名主要負責人作了全面分析,分別剖析了他們的優缺點。列寧還提出兩大建議:解除身兼三要職、“掌握了無限權力、性格粗暴”的斯大林的總書記職務;加強集體領導,把中央委員增加到50~100名,讓未沾染官僚主義習氣的普通工人進入中央。
列寧去世后,這六名主要負責人中,托洛茨基被逐出國后遭暗殺,四人被鎮壓,只剩斯大林一人。于是,斯大林是列寧指定的接班人的說法,儼然若有其事。
他的遺體今年要遷出紅場?
2006年4月6日,俄羅斯科學院下屬的俄羅斯歷史研究所發表聲明,說是“列寧的活動使我國在社會經濟和思想方面走入死胡同,阻礙了國家發展,使我國孤立于文明世界之外”,全面否定列寧生前活動,建議拆除列寧墓,將列寧遺體入土安葬,并認為2007年“十月革命”90周年是采取這項行動的合適時機。于是,俄羅斯社會在列寧墓問題上的爭論再掀波瀾。
負責列寧遺體保護工作的俄羅斯生物醫學專家不久前指出,列寧遺體狀態良好,如果能繼續得到正確的防護,遺體還能在陵墓中保存百年以上。
俄羅斯放棄社會主義后,俄羅斯人就如何處置列寧遺體問題一直爭論不斷。“下葬派”的理由是,列寧生前曾表示愿意與母親葬在一起,而且目前保存其遺體的方式不符合東正教的傳統。反對派堅稱,列寧墓是克里姆林宮和紅場建筑群的一部分,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保護,不得隨意變動。更有學者指出,列寧希望同母親共同安葬的說法根本無從考證,純屬人為編造;列寧也不信東正教,無須適應東正教傳統。
普京上任后,爭論曾告平息。他在2001年表示,他不希望列寧的遺體被火化,主張“讓列寧平靜地躺著”……
列寧研究者迄今為止還沒有弄明白,列寧是怎么遇刺的、臭名昭著的女社會革命黨人卡普蘭是否為真正的兇手、列寧的真實死因、他同斯大林的關系、他有沒有子女……列寧并不漫長的54歲生涯,還留下許多未解之謎。
列寧逝世83年后的今天,拜謁列寧墓的隊伍綿綿不絕,列寧紀念碑前四時鮮花不斷。
不論是他的思想的反對者,還是擁護者,不論是俄羅斯人,還是外國人,世人都無法否認列寧色彩鮮明、令人難忘的個性,無法否認他對俄羅斯命運、對20世紀世界進程的巨大影響,無法否認列寧主義在人類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
(作者:新華社世界問題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