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前,當我漫步在上海一個古老的街區時,我發現一群男子正抬著一樣東西走出一條昏暗的門道。那是一把藤椅,上面坐著一位狂躁激動的老奶奶。她是最后一位不愿搬出即將被拆掉的老房子的住戶。上海購物餐飲中心新天地將在此興建。當這位老奶奶被抬出來的時候,她不停地用上海話喊著。我問朋友是什么意思,她告訴我:“記住歷史。”
融合了東西方文化的上海建筑正在迅速消失。幫助我們牢記這些引人矚目的城市遺產的人就是加拿大攝影師格雷格·吉拉德。他長期居住在中國最大的都市上海,上個月出版了新書《上海印象》。吉拉德記錄下來的許多歷史建筑,現在已經不復存在了。認識到這一點,吉拉德拍攝的照片就能產生懷舊的共鳴,產生一種小說家威廉·吉布森在此書前言中所說的感覺,“正在進行的消失,可怕的21世紀城市變戲法”。
當然,任何一座城市都需要發展,除非它財力不夠或無關緊要,可是上海在這兩方面都并非如此。每次回到上海。我喜歡的一些地方似乎都變了樣。很多居民也感到無所適從:一周前不是還有一家面館,一家裁縫店,或是一排平房嗎?
吉拉德通過抓拍黃昏時刻最能顯示上海隱蔽自我的照片突出了這種混亂。在令人眼花繚亂的經濟繁榮和企業家層出不窮的背后,上海這座城市的特色就是一種街區緊密感,即吉拉德所說的“同居共住”。
夜晚走在上海的小巷里,聞著共用廚房里飄出的一陣陣燉肉的香味,看著穿睡衣的姑娘打羽毛球,瞥一眼破舊臥室——現在分給十幾戶人家居住的曾經的舞廳——枝形吊燈,我知道這就是我所知道的上海,吉拉德眼中的上海,可是它正在消失。
唯一能夠留下的,就是這些幻影般的印象,一首送給一座消失的城市的視覺挽歌。
(美國《時代》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