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能做的,就是為他們眼界的拓展提供機會。因為你永遠無法預計我們的孩子能走多遠,能飛多高……
除了悠久而充滿苦難的歷史之外,猶太人更以其在科學、經濟、思想等領域的卓越成就而著稱于世。愛因斯坦、馬克思、弗洛伊德、前美國國務卿基辛格、前美聯儲主席格林斯潘、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大導演斯皮爾伯格、媒體大亨默多克、計算機制造商戴爾……這些名人都是猶太人。

在美國,猶太人只占美國總人口的2%,但獲得諾貝爾獎的美國人當中有1/4是猶太人。美國1/3的百萬富翁是猶太人,有人說,“全球財富在美國,美國的財富在猶太人的口袋里”。
猶太人能取得這樣的成就,并不是一些人所說的他們天生聰明??茖W家至今尚不能證明世界上各民族智商有什么根本差別,但是各個族群的教育差別就可謂云泥了。
降低門檻,
讓更多的孩子接受“精英”教育
我工作的學校是一所猶太人的私立學校,從K年級一直到8年級,相當于國內的學前班到初中。由于在公立學校里只能學習到“標準化”的課程,美國的猶太人要想通過教育保存并壯大自己的傳統與文化,建立私立學校,或在公立學校課程之外加入猶太民族文化“特殊”教育,就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方式。
說到私立學校,往往會讓人聯想到所謂的“貴族”學校。其實不然,我所在的只是一所普普通通的猶太人學校,只不過不是政府辦學而已。這里絕大部分學生家長都是普通的中產階級,一個孩子一年的學費大體在1萬多美元,占家庭收入的10%~20%。相對于免費的公立學校,這當然是非常昂貴的了。但是,出于重視教育的傳統,不少家長還是愿意把家庭最大的一筆開支用到教育上,送自己的孩子到專門的猶太人學校就讀。不少家庭在這里上學的孩子還不止一個;另外,校方也會做一些努力,把學費門檻放低,所有學生的學費都只收70%。如果家庭經濟條件允許,當然也鼓勵家長多交學費。不少經濟條件較好的家長,還是繳納100%甚至更多的學費。學校經費仍然不足的部分,通過社區募捐來補貼。如果家庭實在有困難,還可以申請免費入學,但你必須是猶太人的后裔,這是學校對免費入學的唯一要求。這樣,富者多出,窮者少出,猶太人相互幫助,好善樂施的傳統,讓錢成了一個不那么重要的問題。如何讓自己的孩子健康成長,人盡其才;如何讓猶太族裔的傳統文化發揚光大,這才是他們真正關注的問題。
小班教育,讓每一個孩子都有成就感
“因材施教”是學校的基本教育理念。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學校每一個年級都是“小班教育”,每個班的人數控制在10~15人,既保證足夠的學生數量以相互交流,又保證老師對每一個學生有足夠的關注時間。從學前班到五年級,希伯來語、音樂、藝術、體育、計算機應用、圖書館應用等科目都是由不同的老師授課;但數學、英文語法、英文閱讀、社會科學這四門基礎課,則統一由本班班主任來教授。這樣做的目的,就是讓班主任盡可能地了解每一個學生的潛質,并加于誘導開發。
蘇珊是三年級A班的老師。12個人的數學考試,她出了三套題目,原因是因為每個孩子對數學的接受能力不一樣。她把12個孩子分成了三組來考,這樣“因材施考”既保證了后進同學的學習信心,同時也激勵成績好的學生的鉆研熱情。對于在數學上的后進學生,蘇珊會挖掘他們在其他方面的才能??傊?,“一定要從小樹立孩子的自信心。從來就沒有什么差學生,每一個孩子都會有所長,關鍵是你如何去發掘、培養和鼓勵。”
在五年級以前,學校側重學生自信心的培養。從六年級開始,會加大對知識的傳授力度。各個科目都開始分科授課,其中數學是重中之重。我簡單地瀏覽過高年級的數學教材,進度和深度基本和我國國內相當。這也是猶太人學校里的孩子數學水平比一般美國孩子要高的原因。
鼓勵閱讀,在讀書中尋找興趣
有一天,我在學校圖書館看到一本學生剛剛還回來的書——《紅領巾》。華人作者以一個兒童的視角,講述了她童年時期“文化大革命”的經歷。當圖書管理員告訴我借書人是一個10歲的孩子時,我很是詫異。猶太人認為課堂教授的知識總是有限的,因此學校鼓勵學生大量閱讀,從小養成閱讀習慣。并在閱讀中尋找興趣點。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調查結果,全世界每年閱讀書籍排名第一的是猶太人,一年平均是64本。上海在中國排名第一,也只有8本。而中國13億人口,扣除教科書,課外閱讀平均每人一年讀書一本都不到。一個重視教育的大國,卻沒有養成全民閱讀習慣,不能不說是一種尷尬。
為了鼓勵閱讀,我們學校從一年級就開始教授學生如何使用圖書館查找自己感興趣的書籍文獻。每個班級每個月都有讀書會。大家一起分享讀書心得。如果你有機會經過五年級A班教室,你會看到門上赫然貼著一張告示:如果你不正在讀一本書,請勿入內!
尊重傳統,為自己的民族驕傲
在猶太人學校,我們通常所熟悉的文理教學內容只占60%的教學時間,另外40%的時間他們花在對傳統文化的教育上。從學前班起,老師就開始教授希伯來語、猶太《圣經》、祈禱詞、猶太人傳統節日的來歷及慶祝方式。到了五年級,則開始增加猶太歷史的內容,自摩西出埃及,一直講到當代歷史。七年級就開始邊學習邊做“猶太歷史與我”的專題討論了。我參加過一次八年級學生的討論,當我聽到十四五歲的孩子從歷史偉人說起,討論知識與智慧,學習與創新,提問與思考等等宏觀、深層次的問題時,我開始明白為什么猶太人傳統上就喜歡抽象,喜歡邏輯。這樣的傳統不是憑空而來的,小班教育使得這樣的課堂討論非常頻繁,潛移默化中這種提倡思考,愛好辯論的傳統就傳承了下來。
除了課堂的學習,老師家長還通過慶祝節日的方式,進行傳統宗教和文化的熏陶。猶太民族恐怕是節假日最多的民族之一了,基本上每個月都有一兩個大小不等的節日。一到過節,小孩子就要從猶太《圣經》里找到典故,參加社區、學校舉辦的各類慶?;顒?。家長和高年級的同學則負責那些五花八門、琳瑯滿目的儀式道具以及傳統食品。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寓教于樂就這樣得到了體現。這些看似簡單,但卻穿越時間空間的民族共同經歷,強化了猶太人的民族凝聚力,并最終沉淀為整個民族的文化基因。
了解世界,
也了解自己在世界上的地位和責任
尊重民族傳統的同時,學校并未讓孩子們局限在本民族的小圈子里。學校組織用希伯來語演出《哈姆雷特》,用小豎笛合奏美國殖民時代的音樂,跳日本櫻花舞,表演狂熱的拉丁風情。在表演之前,老師會帶領學生做很多資料的收集工作,引導學生了解這些藝術的背景。演出的時候,報幕的學生代表,能說出長長一段的背景介紹,讓人刮目相看。
學校通常會安排六年級的孩子前往南非參加“SOS兒童村”組織的夏令營。在兩個星期的時間里,老師帶領學生親身感受非洲的風土人情、歷史文化。到了七年級,孩子們則會到以色列進行一個月的參觀學習?!白鳛楠q太民族,我們有了解世界的義務,有改善生活的責任,要做到這些,我們必須了解世界正在發生什么?!毙iL在出發前的家長會上說道:“讓我們的孩子了解猶太民族在世界上的地位和責任,這一點很重要。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能做的,就是為他們眼界的拓展提供機會。因為你永遠無法預計我們的孩子能走多遠,能飛多高!”
最近國內也有一些關于精英教育的討論。在一些討論中,精英教育與高爾夫球、白領、貴族聯系在了一起。從我身邊的美國猶太人來看,精英教育與一個孩子的父母或者孩子自己以后的社會、經濟地位沒有什么必然的關系。在美國猶太人這里,所謂精英教育,一方面與每個孩子有關,也就是孔子“因材施教”的問題;另一方面,更是與民族和世界聯系在一起的:每個孩子在教育的過程中,了解本民族的文明及其在世界中的位置,進而建立一種責任感——傳承本民族獨特文明,并且影響、改進這個世界。前一方面是修身的機會問題,后一方面則是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責任問題。給人知識和強烈責任感的精英教育,從來都是國家、民族發展的推動力之一,無論在古代中國還是現代美國都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