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國產核潛艇項目(ATV)是印度國防的最高機密之一,它的檔案報告只存一份,看過這份材料的包括印度現任國防部長在內只有10 個人……
作為印度重大國防安全計劃的一部分,印度國產核潛艇將在今年下水。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印度臺(CNN-IBN)不久前報道,如果進展一切順利,印度海軍的第一艘國產核潛艇將在今年11月份下水。新型核潛艇的下水,標志著印度將成為一個擁有“三位一體”核打擊力量的國家。

1971年12月,印巴在邊界地區槍炮相加,第三次印巴戰爭打得非常激烈。印航母“維克蘭特”號耀武揚威,艦載機不時升空作戰,巴基斯坦海軍決定派潛艇“甘茲”(GHAZI)號襲擊印航母。經過多日行駛,巴潛艇秘密潛入印度維沙卡帕特南港東岸不遠的水域,開始尋找印軍航母。然而,潛艇被印軍發現,遭到攻擊,最后血沉孟加拉灣海底。巴潛艇雖然沒有完成任務,但印軍沒有料到小小潛艇居然會鉆到印鼻子底下偷襲。印度開始對核潛艇刮目相看。
“好大喜功”的核潛艇研發計劃
用“好大喜功”來形容印國產核潛艇的研發計劃并不過分。
自1971年以來,印度有關部門提出了5套研制核潛艇的方案,其中前4套均立足于自主設計。但是,印度軍事工業繼承的是昔日大英帝國遺留下來的爛攤子,制造工藝落后、技術儲備嚴重匱乏,別說是核潛艇,就連常規潛艇都研制不了。這不可避免地造成印度在研制過程中舉步維艱,再加上印度國內復雜的派系斗爭,更注定了核潛艇的命運多變,前途坎坷。
核反應堆是核潛艇最重要的核心部件。尤其是核反應堆的建造、小型化及與艇體相結合等問題更是難上加難。在核反應堆的設計上,因當時印度沒有鈾濃縮設施,印度巴巴原子能研究中心提出采用钚作為裂變材料建立核反應堆,可一次運行6700小時。但印海軍通過特種電腦軟件檢查了反應堆的穩定狀況后認為,棒狀核燃料不適用于核潛艇,堅持要求使用盤狀濃縮鈾燃料。雙方各執一詞,互不相讓,結果,印度雖然投入了約1億美元的資金,并設計出了總長可達429公里的方案圖紙,但設計方案全部夭折。
印海軍和原子能研究機構無休止的爭斗終于使印政府失去了信心。1988年~1991年,印度從盟友蘇聯租賃了一艘C-1級(670A型)導彈魚雷核潛艇K43號,這是核潛艇史上破天荒的事,印度海軍特地用印度教戰神的名字“查庫拉”來命名它。在3年租賃期內,印度海軍在這艘核潛艇進行了各種試驗,不僅使印度海軍官兵了解和掌握了核潛艇的基本性能和操作技術,而且也獲得了寶貴的經驗和資料,對核潛艇的研制工作起到了很大的推進作用。
1992年,印度決定以俄C-1型攻擊型核潛艇為樣板,由國防發展署和海軍共同負責核潛艇的制造工作,核推進系統則由原子能部負責。1999年7月,印度宣布核潛艇建造工作正式展開。2001年印度海軍聲稱,印俄專家已聯合完成了以濃縮鈾為燃料、功率達190兆瓦的潛艇核動力裝置的陸上試驗,并開始在英·甘地原子能研究中心進行安裝和測試。2000年~2004年,俄還先后向印提供了58噸低濃縮鈾,并為印度建造了4個核反應堆。
據悉,在俄羅斯的技術支持下,印度當前已經克服了建造核潛艇最大的困難,成功實現核反應堆小型化,使其能夠安裝在潛艇上。預計未來這艘潛艇將在維沙卡帕特南下水,并于2010年開始進行海試,2012年具備作戰能力。
性能并不怎樣
美國“防務新聞”網站不久前首次披露了印度國產核潛艇的大部分技術細節。
外形設計:印核潛艇采用了短粗的水滴狀艇形,體態輕盈,在各國現役核潛艇中是標準“袖珍型”。艇長73.8米,寬9.9米,吃水 6.6米,艇員編制75人。其水面排水量2300噸,水下排水量2850噸。但是這種塊頭挺適合阿拉伯海域,大型潛艇反而展不開拳腳。
結構布局:為了保證安全,印核潛艇不惜采用雙殼體結構,鋼板的平均厚度達24~27毫米,焊接處加厚為30~35毫米,雖然核潛艇的儲備浮力高達32%,生存力提高不少,但卻擠占了艇上乘員和設備的空間,留給今后改裝的余地非常有限。
指揮與探測系統:這是衡量攻擊型核潛艇性能指標的最重要參數之一。美國防務網站認為,考慮到印度甚至沒有研制常規潛艇的經歷,要自主研制核潛艇的指揮與探測系統相當困難,估計很可能會照搬或者仿制印度海軍引進的俄制“基洛”級潛艇的同類設備。
機動能力:機動能力是核潛艇對敵發動攻擊和逃避敵獵殺的重要保證。印核潛艇的動力源為一個功率為90兆瓦的核反應堆,外加兩臺輔助發電機,水上最高航速16節,水下最高航速20節,續航力42天,最大航程14000公里。很明顯,它不如各國現役的多數核潛艇(水下最高航速一般高于25節,有的甚至高達40節),僅僅相當于一般的常規動力潛艇。
最大潛深:最大潛深是衡量核潛艇安全性的重要指標之一,據悉,印核潛艇最大潛深可達到400米,與俄第四代“阿庫拉”級攻擊型核潛艇水平相當。不過要與美國“海狼”級的600米和俄“阿爾法”級攻擊型核潛艇900米的潛深相比還有不少差距。
靜音效果:靜音效果是核潛艇生存能力的關鍵因素之一。印核潛艇主要采用了兩項隔音技術:一是采用減震隔音技術。其核反應堆安裝在彈性基座上,據測算這可使噪音下降20分貝;二是敷設消音瓦。以吸收潛艇自身噪音并能阻止敵主動聲納的探測。通過這些措施,印核潛艇的靜音效果基本相當于美國“洛杉磯”級和俄羅斯“阿庫拉”級攻擊型核潛艇的水平。因此,印度現任總統、核專家卡拉姆甚至夸口說:“印國產核潛艇將是‘未來印度洋海底的黑洞……’”。
攻擊能力:印核潛艇以瘦小的身軀“享用”著超強的武備。它裝有6個533毫米魚雷發射管,可以發射多種型號的魚雷。美國情報官員認定,印度正在秘密研制一種新型的潛射彈道導彈,印度國防部長費爾南德斯普透露印軍成功地研制了“大地”近程彈道導彈的海軍型——射程320公里的“弩弓”導彈,但它的體積實在是太大了,印核潛艇能否消受得了,現在還是一個大問號。
從以上的指標來看,印度的小個子潛艇顯然無力擔負獵殺敵導彈核潛艇和攻擊航母戰斗群的任務。而若作為導彈核潛艇,其最多僅具備短程的巡航導彈攻擊能力,明顯缺乏最重要的彈道導彈的遠程攻擊能力和多個目標打擊能力,無法擔當“二次核打擊力量”核心。
以中巴為主要假想敵
美國首都華盛頓的防務信息中心高級研究分析家廓齊先生認為,印度研制核潛艇的目的,就是對付所謂的威脅,這種威脅來自傳統對手中國和巴基斯坦,還有其他在該地區活動的核大國。
按照印度海軍戰略的要求,印度海軍必須具備封鎖敵對海軍在印度5400公里海岸線和259萬平方公里排他性水域活動的能力。分析家廓齊認為,配備潛射導彈的核潛艇將使印度海軍具備這種海上封鎖能力,大大增加敵方海軍戰略和戰術行動的復雜性。一旦發生戰爭,也可以避開對方第一次核打擊,從容地進行核反擊作戰。
印海軍許多專家認為,印度研制配備反艦巡航導彈的遠程核潛艇,將使印度海軍封鎖馬六甲海峽的能力,一旦印度核潛艇服役,將會對亞洲海上力量的格局產生巨大的影響,尤其對中國的海上威懾將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