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建國以來,我國農村土地產權制度伴隨生產力發展不斷調整演變,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同時還存在一些矛盾,今后應在堅持家庭承包制不變的條件下,大力發展國民經濟,完善農地流轉市場,適度發展農業規模經濟,保持社會、經濟的健康持續發展,為進一步的制度變遷創造條件。
關鍵詞:農地產權;家庭承包;規模經濟
中圖分類號:F321.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07)04-0037-02
一、我國農村土地產權制度的演變過程
當前,我國農村現行土地產權制度的基本模式是集體所有、家庭聯產承包制度。這種模式是新中國成立之后,經過一系列的社會變革形成的。這種變革大體上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20世紀50年代初的土地改革。1949年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勝利,廣大人民在黨的領導下進行了土地改革,把沒收地主的土地分給了貧雇農,使農民結束了從地主手中佃租土地并支付高達產出50%左右的受地主盤剝的苦難日子。
第二階段。20世紀50年代中期推行初級社、高級社和人民公社,又逐步剝奪了農民的土地所有權,完成了由私返公的土地集體化。在實行這種土地制度期間,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高度集中,土地不能出租和買賣,不利于土地資源的合理流動和優化配置。
第三階段。20世紀80年代初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農戶重新獲得了土地的承包經營權和部分收益權。這種變革實現了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分離,重塑了農業的微觀組織結構,使得農民逐漸成為獨立的財產主體和經濟主體。
二、產權制度演變的原因分析
(一)土地改革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
土地改革的實施,實現了“耕者有其田”,以剝奪地主富農占有土地為特征的土地改革,否定了封建土地占有制度及農業生產雇傭制度,樹立了農民從事生產勞動的主體地位,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農村經濟得到了恢復性的快速發展。與1949年相比,1951年全國農業總產值增加了28.8%,1952增加了48.5%。1949年前,全國糧食最高年產量為2 774億斤,1951年增長到2 873.7億斤,1952年達3278.2億斤,比1949年前最高年產量高18%。
(二)人民公社等形式的簡單集體經濟的弊端
改革開放前,農村的生產力一直未得到應有發展,總的生產水平仍然十分低下。基層經濟組織主要以生產隊的形式出現。對于所有的勞動成果,除了上繳國家和留存集體的部分以外,按照生產隊的所有成員平均分配(小孩以年齡按一定比例折合)。在生產隊勞動力數量既定的條件下,降低非生產性投入農民在全隊中的比例將有助于增加農民的收益。現實的情況也是如此,在農村曾經風行一時的農村文娛演出隊等一些非生產性團體迅速解體,其他一些非生產性團體的規模也大幅度縮小。但即使這樣,也未能阻止大集體生產走向解體的命運,解體的背后還有更深層次的原因。在大集體時期,沒有退出機制,而且監督被虛置,因而開小差不僅是農民個體的理性選擇,更是現實選擇。在該制度下,“劣幣逐良幣”,必然導致集體生產效率低下。在“經濟人”的理性選擇下,部分農民率先要求將土地下放到戶承包經營,這實際上是要求建立并執行退出機制,將監督懲罰機制真正實行起來。
(三)家庭聯產承包制是生產力進一步發展的必然
這種經營體制,集體不僅保持了土地等基本生產資料的所有權,而且還具有生產服務、協調管理、資源開發、興辦企業、資產積累等統一經營職能;農戶對集體是承包關系,家庭承包經營是集體經濟內部的一個經營層次,是集體經濟的組成部分。這種經營體制,有效地克服了管理過分集中和分配上的平均主義等弊端,使農戶承包經營的積極性和集體統一經營的優越性都得到發揮。實踐證明,這種農地產權制度能發揮其效用,讓農民和國家的收入都得到了大幅度的增長,實現了國家和農民雙贏,并以法律的形式確立了下來。實行以家庭聯產承包為主的責任制,把集體經濟單純的統一經營改變為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是我國農民在黨的領導下的偉大創造,是中國農業發展的第一個飛躍。
三、現階段我國農村土地產權制度改革中存在的主要矛盾
我國現行的土地產權是在改革傳統的土地產權的基礎上產生的,它克服了傳統土地產權的許多缺點和不足之處, 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同時,也存在一些問題。我國正式實施的《土地承包法》,以法律的形式賦予了農民對承包土地的30年的使用權。國家這種“賦權”的力度是在不斷加強,而農民也在這種賦權中獲得了真正的利益。但在承認這種改革的成就的同時,我們更應看到,農村土地產權制度的改革并未到盡善盡美的程度。至少在現階段還存在著集體所有權與農民利益保護之間的矛盾和農業的規模化生產與農地細小化經營之間的矛盾,這兩個關鍵性的問題是現有農地產權結構所沒有解決的。這就要求我們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礎上賦予農民完全的土地產權,加強管理,改善政府職能,保障農民的利益。同時,適時適量發展規模經濟,在堅持家庭承包的基礎上加強社會化服務,容納不同水平的農業生產力,使其既適應傳統農業,也適應現代農業,發展新的農民合作化道路,從而更好地解決存在的各種矛盾。
四、解決農地產權制度中矛盾的建議
(一)以穩定家庭承包制為基礎,賦予農民土地產權
1.穩定家庭承包制的重要性及合理性
目前,在保留集體對農村土地終極所有權的同時,賦予農民對土地的長期產權才是當前農地制度改革最為現實的選擇。小規模家庭經營具有在中國農村長期存在的“合理性”,這種“合理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其一,農業生產過程有著嚴格的地域性和季節性,這就要求農業在經營方式上要具有較強的靈活性,而小規模家庭經營能夠很好地滿足這一要求。其二,農業生產既要受到不穩定的自然環境因素的影響,也會受到“大市場”的擠壓,具有很強的比較“劣”勢,復雜的自然、經濟環境給農業生產帶來了明顯的不確定性,克服這種不確定性需要靈活的信息決策機制,而集中決策難免存在時滯,家庭經營因其小規模而具有較強的應變能力。其三,農業的“規模經濟”是一個漫長的“經濟發育”過程,它必須隨著國家整體經濟水平的提高而“自然成長”,我國目前的經濟水平還沒有達到能夠普遍實現農業“規模經濟”的程度,家庭經營仍然具有它的生存空間,“揠苗助長”是不可取的。其四,就世界各國的實踐經驗來看,家庭經營是各國農業普遍實行的經營方式;亞洲的日本和中國臺灣在經濟起飛時的局面和我們今天的情況十分相似,實踐已經證明,農業的家庭經營模式并未妨礙日本和中國臺灣實現現代化。
2.賦予農民土地產權,保護農民利益
土地私有化的主張不符合中國國情因而是不可取的,新形勢下的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應采取折中策略,在保持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不變的前提下,賦予農民土地產權,即將土地使用權、占有權、收益權、有限處分權(轉讓、轉包、租賃、抵押、擔保、留置、繼承、入股等)和依法承受權等除集體終極所有權以外的其他權利都賦予農民,進一步延長土地承包期限以克服短期化行為;運用法律等手段保護農民的利益,嚴格控制占用農業用地;對非農用地的占用要依法、合理,并給予合理的補償。同時,尊重農民的自發創造性,對目前農民自發嘗試的土地使用權流轉方式,如反租倒包、土地有償轉包或轉讓、土地投資入股、土地信托服務、土地互換等,要允許試驗并加以規范和引導,以逐步培育農村土地流轉市場,促進農村土地流轉。賦予農民土地產權與家庭承包制并不矛盾,它的實施要以穩定家庭承包制為基礎,家庭承包制在中國廣大農村的長期存在不僅是因為它具有“政治剛性”,更是因為,就我國現階段經濟發展水平來看,家庭經營在經濟上具有其長期存在的“合理性”,而且,賦予農民土地產權還會反過來促進家庭承包制朝著穩定、健康的軌道發展,有利于家庭承包制與市場機制的對接。
(二)家庭承包制度下適度發展規模經營
1.農業的規模經濟效應分析
當前,一些經濟學家認為,中國式以土地均分為特征的家庭承包經營制,雖然保證了公平,但逐漸失去了效率,只有土地規模經營才能促進當前的農業發展;一些地區也開始積極試點。農業機械化毫無疑問應該直接促進生產效率的提高,然而,事實上并非如此。農業機械化運動的結果,使我國的單位公頃農地拖拉機擁有量是其他發展中國家的幾倍,甚至幾十倍,但農民的平均勞動生產率卻沒有什么明顯的提高。研究資料顯示,某種程度上農業生產不存在規模經濟,從糧食消費大國的角度,糧食總產量才是一種理性的選擇。在農田總量固定的前提下,糧食總產量取決于單位畝產量。如陳欣欣等人根據1996—1999年浙江省農村固定觀察點10村跟蹤觀察戶的資料得出結論,就農戶的糧食作物水平看,隨著家庭經營規模的擴大,浙江10村農戶的糧食生產水平并沒有相應提高。而且資料顯示,在沒有新的生物技術突破的情況下,單位面積產量的進一步大幅度提高是困難的。因此,土地規模經營應當只是一種國家戰略趨勢,現今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度是我國農地產權制度的必然選擇。必須指出的是,農業生產雖然不存在規模經濟,但從個人勞動生產率看,規模經營有明顯的優勢。在我國糧食安全得到解決后,規模經營也是農業生產的必然趨勢。
2.規模經濟與家庭聯產承包并不矛盾
傳統的家庭制經營農地有效的論斷,并不意味著小農經濟僅與家庭制相聯系相匹配,更不意味著規模經營與家庭制之間存在矛盾。家庭制具有廣泛的適應性,它既適應于傳統農業,也適用于現代農業。實際上,農業現代化無非意味著農業生產的機械化、電氣化、良種化等,所有這些均可在家庭制的范圍內實現。世界上很多國家的農業包括美國、加拿大等國的大規模現代農業,也都是建立在家庭經營制基礎上的,也就是我們經常稱之為的“大農經濟”。因此,土地的規模經營從國家戰略上應當是一種趨勢。問題是小農經濟到“大農經濟”這一制度變遷,要取決于農業現代化的條件(一是地區經濟發展的水平,二是農業勞動力出現稀缺)是否成熟。在我國,這一制度變遷也要隨著約束條件的放松,也就是說國民經濟發展使國家有能力調控生產要素的技術和價格變化,農業勞動力有條件大量地轉移出農業的時候,土地的規模經營才成為可能。
[責任編輯 馮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