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1994年以來,我國的對外貿易保持著穩定的貿易順差,但是自2005年以來,順差急劇增長,并且順差主要來自加工貿易和機電產品的出口。這部分出口更多是由外資企業帶來的,尤其是日、韓和中國臺灣地區在中國投資建立企業將其自身的“出口”轉移到中國所造成的。這種狀況將會對我國經濟的穩定發展產生眾多積極和消極的影響,例如:頻繁的貿易摩擦和人民幣升值,等等。
關鍵詞:貿易順差;人民幣升值;“出口”轉移
中圖分類號:F75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07)04-0172-03
對外貿易能夠促進國民經濟的增長,這是毋庸置疑的。早期的重商主義提出“獎出限入”的政策,20世紀30 年代經濟學家羅伯遜(D. H. Robertson)又提出了“對外貿易是經濟增長的發動機”(Engine for Growth)的命題,以及后來凱恩斯的國民收入均衡條件和對外貿易乘數理論都在強調凈出口對國民經濟的強大的促進作用。事實證明,一定條件下凈出口的增長對國民經濟的作用的確如此。但是,凈出口過快的增長同樣也會帶來一些棘手的問題。
自2005年以來,中國進出口規模持續快速增長,2005年,全年進出口總額達到14 221.2億美元,比上一年增長23.2%,居世界第三位;出口總額7 620億美元,進口6 601.2億美元,順差規模高達1 018.8億美元,比上年增加698億美元;2006年僅1—9月份順差就達到1098.4億美元,遠遠高于世界平均水平。這些數字無疑給眾多的以出口帶動經濟增長為理念的國人帶來了極大的喜訊。但是,除此以外,巨額的貿易順差究竟給我們帶來什么?我們是否應該讓這巨額的順差持續下去呢?下文就此作出詳細分析。當然,我們首先要分析順差的構成、來源和成因。
一、順差的構成、來源和成因
(一)順差的構成
1.從貿易方式的角度看順差的構成
2006年1—10月,全國進出口總值為14 249.5億美元,其中:出口7 792.9億美元,進口6 456.7億美元,順差1 336.25億美元,遠遠超過2005年全年水平。
由此可見,中國目前的出口結構中,加工貿易占到53%左右,加工貿易順差1 288.3億美元,而一般貿易順差僅為504.2億美元,逆差全部來自其他貿易欄目,所以,中國的對外貿易順差幾乎全部來自于加工貿易。

2.從商品類別看順差構成
從商品的類別看,機電產品的順差最高,為778.8億美元,占順差總額的70.9%;高新技術產品的順差僅為172.3億美元,占順差總額的15.69%(見表2)。

3.從企業性質看順差構成
外商投資企業進出口總額占全國比重58.36%,其中,出口占57.86%,進口占58.95%(見表3)。外資企業投資進口設備211.78億美元,占三資企業進口比重6.18%。2006年1—9月,外商投資企業加工貿易進出口總值5 040.83億美元,占外商投資企業進出口總值的67.88%。其中,加工貿易出口3 052.13億美元,占外商投資企業出口總值的76.32%;加工貿易進口1 988.70億美元,占外商投資企業進口總值的58.02%。外商投資企業加工貿易中,進料加工進口1 687.67億美元,來料加工進口301.03億美元。
同期,外商投資企業加工貿易進出口值占全國加工貿易進出口總值的84.55%,其中,加工貿易出口值占全國加工貿易出口總值的比重為84.20%,加工貿易進口值占全國加工貿易進口總值的85.11%。
由表可知,私營企業和外資企業出口順差較大。國有企業處于進出口總額處于逆差狀態。這說明私營企業和外資企業更重視利潤的獲取,而國有企業更重視機械和設備等資料的進口。
(二)順差的地域來源
2006年1—9月份,我國最大的順差國仍然是美國(1 022.1億美元),其次是香港(1 007.6億美元),然后是歐盟(623.4億美元)。其中,僅我國對美國的貿易順差就達到總順差的93.05%。除上述三地區以外,我國對其他國家大部分都是貿易逆差。這也就是說我國商品的出口地非常集中。然而,我國大陸的進口地也非常集中,主要是臺灣地區(-486.4億美元)、韓國(-337.8億美元)、日本(-176.0億美元)和東盟(-138.2億美元)。所以說我國大陸進口的大部分產品來自亞洲,而出口商品主要銷往至歐美地區。
(三)順差的成因
1.廉價的勞動力和資源成本
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低收入國家,工資水平、管理成本和原材料成本與其他國家相比有較大的優勢。因此,很多出口企業憑借勞動力和成本優勢所創造的低價優勢在國際市場上占有一席之地,這也是我國出口增長較快的原因。同時,我國加工貿易的順差比重2000—2005年分別占到總順差的89.1%、91.6%、88.2%、99.3%、98.6%和78.2%,可以看出,我國出口順差的絕大部分來自于廉價的勞動力為商品帶來的成本優勢。另外,從表2中可以看出,我國機電產品的順差比重相當大,這源于20世紀90年代機電產品先進技術的引進,同時,加上我國勞動力成本優勢所導致的。
2.日、韓和臺灣地區將“出口”轉移到中國
日本、韓國和中國臺灣地區使中國大陸的順差分別達到176億美元、337億美元和486億美元,是中國大陸進口的三大來源地,分別占到14.5%、11.3%和11.0%。日本、韓國和中國臺灣地區對中國大陸的貿易順差,部分的反應了這三地的公司前往大陸投資,委托中國制造。這些公司的營運有相當程度是從母國(地)進口零組件,在中國大陸加工、組裝,最后成品不但出口到母國(地),也出口到其他地區。因此,中國出口貿易的巨大順差中,事實上,包含了日本、韓國和中國臺灣地區將對美國和歐盟的貿易順差“出口”到大陸的這一不可小覷的部分。

3.人民幣升值和升值預期以及外需強勁導致了順差的不斷擴大
人民幣升值和升值預期使貿易順差不斷擴大,進而使資本賬戶贏余不斷增加。經常項目和資本項目的雙順差使得外匯儲備急劇增加,而中國又利用外匯儲備購買外國資產,相當于外資企業或跨國公司代替中資企業利用了中國儲蓄。外資企業和跨國公司在中國的投資注重的是利潤,中國的勞動力供給充裕,成本較低,商品的出口相對較為便宜,毫無疑問中國就成為了世界的加工工廠。同時,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的強勁需求和過度消費拉動了中國貿易順差的不斷擴大。
二、順差給我國經濟帶來的影響
自1994年以來,我國一直保持著較為穩定的貿易順差。但是,2005年貿易順差劇增至1 018.8億美元,比2004年增長了217.5%。很顯然,巨額的貿易順差對中國經濟的發展必然是一把雙刃劍。它在帶來積極的影響同時也埋下了引發經濟動蕩的因素。
(一)帶動我國經濟的高速增長同時也增加了貿易摩擦的可能
自1999年以來,我國經濟一直保持高速的增長;與此同時,國內需求卻嚴重不足。因此,經濟高速增長的很大一部分是歸功于進出口的增長。由于出口的快速增長,使得國外較大的需求彌補了國內需求的不足,帶動了經濟的持續高速增長。另外,順差提高了我國的對外支付能力和償債能力,緩解產能過剩問題,從而拉動了經濟增長。

自中國加入WTO以來,面臨的反傾銷案件一直居高不下(見表4)。其根源就是中國對美國和歐盟的巨額的貿易順差。歐盟的外貿政策本身就具有保護性的特點,同時,又由于歐盟內部國家的失業率較高,歐盟必然會采取較為嚴格的反傾銷調查和其他技術性貿易壁壘等手段保護其內部國家的產業。事實證明,中國已經成為歐盟最大的反傾銷調查國,其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中國對歐盟貿易的巨大順差,減少了歐盟自身的貿易順差。而美國自1983年以來,對華貿易一直就處于逆差狀態,并且逆差的金額越來越大。美國政府曾幾次對中國政府施加壓力,要求解決逆差問題,更不用說采取合法的反傾銷等非關稅壁壘的手段來限制中國產品的進入。在表現形式上,除了過去的“兩反一保”,還朝著環境保護、勞工標準、知識產權保護、技術壁壘、競爭規則等方面擴散。
(二)國內需求嚴重不足容易引起我國宏觀經濟的波動
近幾年,我國國內需求嚴重不足,為保證經濟正常穩定的發展,眾多的企業都依靠國際市場的需求生存。依靠外部需求帶動經濟的持續高速增長,給我國宏觀經濟的穩定帶來了不利的因素。2005年以來,隨著固定資產投資增幅回落和出口的快速增長,拉動經濟增長的力量發生結構性變化,外需成為帶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力量之一。但是,過分的依靠外需,使得國際市場變化對國內經濟的影響越來越大,從而國際市場需求的變化會影響國內經濟的穩定增長。影響國際市場需求的因素太多,并且十分復雜,極其容易發生動蕩。由于依賴度過高,一旦國際市場發生波動,必然會極大地影響國內市場,從而造成我國宏觀經濟的動蕩。另外,我國的貿易伙伴過于集中在歐、美、日地區,這種貿易格局也使我國的宏觀經濟容易隨這幾個貿易伙伴的經濟波動而波動。
(三)外匯儲備快速增長,給人民幣帶來了巨大的升值壓力
截至2006年9月末,我國外匯儲備達到9 879.28億美元,同比增長28.46%,已經超過日本,成為外匯儲備最多的國家。貿易順差的急劇增長既帶動了我國外匯儲備的快速增長,又帶動了我國經濟的高速增長。我國經濟實力的進一步強大,使人民幣面臨著又一輪的升值壓力。另外,同美國巨額貿易順差在談判和貿易摩擦均無法有效地解決的情況下,美國政府必然尋求其他手段來解決。這其中迫使人民幣大幅度升值是比較直接有效的方法之一。但實際上,由于中國的貿易順差主要來自于加工貿易,因此,人民幣的升值對減少順差的作用微乎其微。這也是自2005年7月人民幣穩步升值以來,順差不但沒有減少,反而擴大的原因。
(四)經濟前景看好,外資的不斷涌入不利于貿易增長方式和產業結構的轉變
貿易順差帶來了經濟的高漲,經濟發展的良好前景必然會吸引國際投資。因此,貿易的巨額順差帶來了不斷涌入的外商直接投資(見表5)。但是,外商投資注重的是利潤,看中的是中國廉價的要素成本,因此,更多企業發展的是加工貿易,使中國為世界打工。盡管近年來中國政府采取了眾多的措施來改變我國經濟粗放、外延式的增長模式。但是,由于出口的快速增長給企業帶來了較大的利潤。在利潤的驅使下,企業尤其是私企和外企很難也不可能放棄能夠帶來這種數量增長型出口,去追求內涵式的出口增長。這也是我國眾多的出口企業駐足于目前的加工貿易的主要原因。而這種維持現狀的形式極大地阻礙了貿易增長方式的轉變。到目前為止,我國的貿易依存度已經超過了75%,因此,貿易增長方式的改變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帶動產業結構的調整。但是,加工貿易帶來的利潤使企業滿足于現狀,因此,順差會阻礙產業結構調整的進程。

(五)歐美國家對中國高技術出口設置的不合理障礙
一直以來,為了限制中國在高新技術方面的發展,歐美等國設置了眾多不合理的障礙阻止本國高新技術產品向中國出口。
三、對策建議
(一)擴大出口,增加進口
出現貿易順差似乎應該控制或者減少出口,但是,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則要繼續擴大出口,尤其是高端產品的出口;同時,增加進口。從目前來看,中國企業參與國際貿易的重點應該逐步轉移到怎樣增加進口、改善進口商品的結構,這樣才能從根本上解決順差和貿易摩擦的問題。但同時歐美等國應取消對中國尖端技術產品出口的限制,為中國擴大進口創造條件。
(二)制訂產業政策,激勵企業創新
中國貿易順差的擴大在某種程度上是由于低成本產品大量對外傾銷的結果,但這是經濟全球化發展的結果。全球產業向中國的轉移,美、歐、韓、日等國對中國大量的投資造成了中國加工貿易空前的繁榮,賺取了大量的利潤,使中國成為世界的制造業基地,抑制了中國國內企業的發展。因此,中國政府應該取消針對FDI和出口導向型企業的優惠政策,同時,分析找出我國的競爭優勢、劣勢產業,產能過剩和產能不足產業,制訂相關產業政策,抑制過剩,發展不足。對于一些落后的,依靠低價戰略出口的產品則采取減少出口退稅,甚至出口征稅的制度,使其逐漸萎縮退出市場。而對于高新技術產業,我國不應只滿足于技術的引進和使用,更重要的是采取相應的措施是激勵企業創新,使之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和產品。
(三)刺激內需,放松外匯管制
國內需求不足、資源供給不足、勞動力就業過剩的現狀造就了目前外需在中國經濟發展中的重要地位。但從長遠來看,國內需求、特別是國內消費需求狀況的改善,對保持中國經濟持續穩定增長的作用日益凸顯,因此,培育和擴大國內消費市場應該成為中國的政策取向。
另外,到目前為止,我國非外貿企業的進口使用外匯仍然是審批制度,手續繁瑣、耗費時間。因此,企業總是盡可能的減少進口。實際上,進口帶來的不僅僅是表現為本國資源的相對節約的貿易利益,更重要的是技術進步效應和產業結構效應。而后兩者所帶來的對國民經濟的利益要遠遠大于貿易利益,只是突顯效果需要更長的時間而已。
(四)完善企業海外投資保險制度,鼓勵企業走出國門
巨額的貿易順差帶來了過多的外匯儲備和眾多的貿易糾紛。同時,解決這兩個問題的方法就是鼓勵企業走出國門,到海外進行綠地投資。正如日、韓通過外商直接投資將其對歐、美的順差轉給中國一樣,我國企業也可以采取“出口”轉移戰略。企業在進行海外投資時,既可以轉移我國的出口順差,同時,又不會減少外匯收入。但就目前而言,我國的海外投資保險制度不盡完善,因此,政府應加快速度完善保險制度,同時,給予海外投資的企業以優惠政策和信息支持,鼓勵企業進行海外投資,從而轉嫁貿易順差給我國帶來的負面影響。
[責任編輯 張宇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