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傳統農業生產區農民在生產經營領域和日常生活領域遇到了諸多困難,客觀上需要合作組織的發展,但農民對合作組織的主觀需求與客觀需要之間存在著較大差距。合作所需信任的缺乏、合作能力不足及合作必要成本的存在是影響農民合作組織發展的三大因素。
關鍵詞:農民;合作需求;發展困境
中圖分類號:F306.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07)04-0042-03
一、引言
近年來,以家庭聯產承包制為基礎的小農經濟與瞬息萬變的大市場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農戶之間的聯合與合作成為突破困境的必然選擇,農民合作組織也由此成為三農問題研究的焦點之一。
盡管學者們從不同角度的研究都一致認為,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有客觀需要,但卻少有人關注作為農民合作組織的主體——農民自身對合作組織的主觀需求和參與意愿,尤其是對農民合作組織相對更不發達的傳統農業地區,對其農民對合作組織的需求和參加意愿的研究微乎其微。為此,我們于2006年4月到5月對江西省鄱陽湖一個傳統農業地區進行了實證調查。調查以江西省A縣成年村民為總體,采用多階段抽樣方法選取調查對象。調查共抽取了7個行政村,每個村隨機抽取了15個村民,共105人。回收有效問卷105份,有效回收率100%。此外,我們對一些農民進行了個案訪談。
二、農民合作的客觀需要
農民客觀上是否需要合作組織?我們沒有直接詢問這一問題,而是通過農民生產、生活中是否存在難以解決的困難和已有組織解決困難情況的比較來探討合作組織發展的空間,了解建立農民合作組織的客觀需求。
(一)農民面臨的困難
1.生產經營領域

調查表明(見表1),當前農民在生產經營的主要環節上,農忙時勞動力短缺,水利設施、機耕、病蟲害防治、農業生產技術和農業生產資金四個方面困難比較突出,經常遇到困難選項的比例分別占59.1%、51.4%、27.6%和16.2%。深入分析發現,在生產經營領域,可以通過市場交易方式解決的問題,經常遇到困難的情況較少,如農業生產資料的購買。而需要以公共服務形式提供解決資源的生產環節經常遇到困難的情況則相對較多,如水利設施的使用。
2.日常生活領域
統計結果顯示(見表2),在日常生活領域中,醫療衛生、外出打工、資金借貸三個方面經常遇到困難的比例相對較高,分別為10.5%、17.1%、16.2%,而在子女教育、照顧老人、婚嫁喪葬、村民糾紛、權利維護五個方面則相對較少,均未超過5%。可見在困難程度上,生活領域沒有在生產經營領域表現得高,但依然存在一定困難。對存在困難的環節進行分析可見,在日常生活領域中,風險性較大或所需錢財較大的方面,農民經常遇到的困難也較大,而較私人化的家庭內部問題經常遇到困難的情形較少。

(二)現有組織解決農民困難的情況
1.生產經營領域
統計結果顯示,在現有組織發育下,農民在生產經營領域中的困難大多沒有得到有效解決。相對來說,病蟲害防治和農業生產資金困難解決較好,而農民迫切需要解決的農業生產資料購買、農業生產技術以及農忙勞動力問題都沒有得到較好解決。在訪談中,農民表達了遇到這些困難時的許多無奈。由于政府在這些方面服務的缺位,農民合作組織一片空白,所有的困難只能由單個農民承擔。
2.日常生活領域
在日常生活領域遇到的困難中,醫療衛生、資金借貸和村民糾紛三個方面相對解決較好。這些問題的解決,與政府組織的介入和血緣關系(家族組織)有很大關系。當地政府出臺了一個政策,規定農民重大病癥的治療最高可以報銷兩千元,醫療困難得到了部分解決。資金借貸方面,原因與生產經營環節大致相同。至于村民糾紛,通過村委會下設的村民調解委員會的調解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解決。然而,政府組織不可能介入農民日常生活的所有領域,伴隨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農村組織的紐帶將從血緣關系逐漸走向業緣關系。
三、農民合作的主觀需求
面對存在的現實困難,農民是否意識到需要建立合作組織?他們傾向于在哪些環節建立合作組織?他們是否愿意參加合作組織或者組織他人參加合作組織?

(一)合作意識
調查表明,農民認為很有必要組織起來成立合作組織的僅有1.9%,較有必要的為46.7%,兩者加起來共占48.6%;認為沒有必要占據了28.2%,沒想過的占22.9%,兩項加起來占了51.1%。這說明半數農民缺乏合作的意識,沒有意識到建立農民合作組織的必要性。
(二)合作傾向
1.生產經營領域
在農業生產經營領域,農民認為在農業生產資料的購買,水利設施、機耕和病蟲害防治及農忙勞動力方面合作起來會對自己有較大幫助,比例分別是95.2%、90.5%、81%,其余各項都沒有超過50%。其中,農業技術為43.8%,與前面的數據存在較大反差。
2.日常生活領域
在日常生活領域,農民認為組織起來會對自己有所幫助的環節中,最突出的是外出打工和醫療衛生兩方面,分別占91.4%和90%。其次是子女教育方面,占57.1%。其他方面的比例都很小,分別是資金借貸的27.6%,村民糾紛的24.8%,婚嫁喪葬的6.7%,照顧老人方面則為0。
(三)合作意愿
農民在問及是否愿意加入農民合作組織時,只有46.7%的人表示比較愿意。可見,其參與的積極性不高。而問及是否愿意在可能的情況下,組織他人成立農民合作組織,愿意的僅占12.3%,不愿意的占8.6%,沒想過的則高達79.1%。

一系列數據表明,農民合作主觀需求并不強烈,這似乎與前面客觀需要情況相矛盾。從理論上說,農民一旦在生產經營環節或生活環節中遇到依靠個人能力無法解決的困難,應該會想到尋求外在資源的幫助,自然會有形成組織的主觀需求和意愿。農民對合作組織的主觀需求與客觀需要之間存在較大的差距。
四、原因與對策
從我們對農戶的訪談來看,農戶并非真的不想、不愿意合作。只是,在農民看來,即使組織起來,憑著農民的知識水平,也不可能解決農業生產技術方面的困難。種植農產品品種單一,市場價格較為穩定,一般不存在銷售的困難,自然也不需要市場信息。而由于季節性的特點,農產品運輸儲存需求具有短暫性的特點,也難以合作。至于農業生產資金,盡管客觀需要,但一方面因為農業生產資金解決途徑較多,另一方面則因為國家對民間金融的政策尚未放開,也不好合作。但事實上,除了這些表面的理由,農民需要合作、想合作而沒有合作的背后還隱藏著很多因素,而合作所需要的信任的缺乏、合作能力的不足及合作必要成本的存在是阻礙其組織化提升的主要因素。
不合作的第一個原因是不知道誰可以合作,誰值得合作。農民認為,合作化的時代已經過去了,現在是市場經濟,個人顧個人,是依靠自己的時代,真有什么事情,其他人也不會管,而且知人知面不知心,可以依賴的只有親人朋友。農民信任的缺乏是影響他們參與合作的重要因素。他們看到了現實存在的問題,但他們不信任不熟悉的人,不信任合同,也不信任未來,他們的信任局限于具有親密血緣和地緣的狹小關系群中。
不合作的原因之二是沒有合作的能力,不知道如何合作。套用一些農民的話,“想有什么用”,“怎么合,我不知道”,“我沒有能力組織”。這正如賀雪峰曾提出的,在現代化的轉型過程中,市場經濟、現代傳媒和農村人口的大規模流動等因素對傳統文化的破壞使得村莊的共同意識的解體,進而使農村社區的合作能力大為衰退(賀雪峰,2003)。曹錦清在河南調查后也得出“農民善分不善合”的結論(曹錦清,2000)。合作能力不足是阻礙農民合作組織發育發展的重要因素。
不合作的原因之三則是因為合作之后也一樣存在風險,而且合作組織的建立需要成本。對農民而言,建立合作組織,合作收益是未來的事,但合作成本的支付卻是現在的事。農民個體是理性的,盡管組織起來可能會帶來很多好處,但在組織形成并體現其優勢之前沒有作用。由于農民文化素質相對較低,居住分散,農村交通通訊落后,要把分散的農民個體組織起來,需要支付很高的成本。世界各國農業合作化實踐證實,欠發達國家農民文化層次低,合作觀念差,農民合作成本相當高。農民合作的需求要轉變為現實,合作成本問題不容回避。
中部傳統農業地區農民合作組織要發展,首先要促進農民對合作組織主觀需求的提升。具體來看,第一,應通過多渠道宣傳,使農民充分認識到不合作的弊端,了解參加合作組織的好處;第二,應加強農民的文化教育,提高農民的素質,提升農民合作的能力;第三,應從小規模的、農民熟悉的人群與迫切需要的項目開始,引導農村精英分子參與創建合作組織,促進農民對組織者能力和組織本身的信任;第四,組織成本是組織創建與發展的一個門檻,成本的降低對于組織的建立非常重要。盡管是農民自己的組織,但政府的角色不容忽視。政府應為組織的發展創造良好的外部條件,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進行支持和規范,并在組織發育階段分擔組織建設的成本。
組織起來,走向合作,是農業農村發展的必然趨勢。而當前首先要做的,是激發農民的合作意識,提高農民的合作能力,創造農民合作的條件。
參考文獻:
[1] 賀雪峰.新鄉土中國:轉型期鄉村調查筆記[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25-26.
[2] 賀雪峰.市場經濟下農民合作能力的探討——兼答蔣國河先生[J].探索與爭鳴,2004,(9):18-21.
[3] 曹錦清.黃河邊的中國[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0:112-124.
[責任編輯 馮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