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加入WTO后,關稅減讓協議的逐步實行對我國進口貿易產生了極大影響。研究結果表明,關稅與我國進口貿易額之間存在著高度的負相關關系,在影響我國進口效應的諸多因素中,關稅起到了主要作用,但并非唯一因素。而關稅減讓在影響我國進口商品結構方面的作用不大。可見,在優化我國進口商品結構方面還需要其他政策措施的輔助與調整。
關鍵詞:BEC分類;關稅減讓;關稅效應;局部均衡;實證分析
中圖分類號:F812.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07)04-0158-03
近年來,特別是加入WTO以后,中國的國際貿易增長迅速。中國承諾以關稅減讓的方式加入世貿組織,而且已經采取了實際步驟,在減讓基礎、減讓期限、減讓幅度、非關稅措施關稅化、進口配額的削減及特殊例外等方面作出了具體的規定。對外貿易的迅速增長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逐漸受到了專家學者的關注。但迄今為止都沒有從國際商品分類的角度來分析關稅減讓對我國進口貿易的影響。然而,理論研究無可爭辯地表明,在一國國民經濟增長的宏觀框架中,關稅對進出口行為起到了重要作用。由此,本文就從BEC分類的角度進行分析。
一、我國的關稅減讓承諾
按照WTO的要求,我國將進行一系列貿易和投資自由化的改革,關稅減讓是其中的一項重要義務。我國加入WTO后的名義關稅結構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的內容:(1)工業品關稅削減和非關稅壁壘的取消。在2005年,工業品的平均關稅從加入WTO時的16.1%降至9.2%。針對汽車、成品油、化肥、橡膠和部分機電產品的非關稅管理措施在2000—2005年間逐步取消。(2)農產品平均關稅由加入WTO時的25.9%削減到17.2%,并對大宗進口品實行關稅配額管理。(3)開放服務業部門的市場準入。我國已加入《信息技術協定》,并將逐步取消信息產品的關稅。在2005年取消對大多數服務業部門的地域限制,以及合資企業的外資所占有股份的比重限制,對外資銀行也已給予全部的國民待遇。
關稅減讓是貿易自由化的重要方面,也是中國入世談判中的關鍵議題。在入世協議中,有將近4000種重要稅目的基礎稅率采用了最惠國稅率,平均稅率將在2008年從加入時的17.3%降低到10.17%。其中,主要的關稅減讓已在2005年前完成。
二、我國關稅減讓的局部均衡分析
由于貿易進口量較大,我國關稅的稅率變化在國際市場的影響也較大,故假設我國為大國。實行關稅減讓后,一方面會使我國國內市場價格下降;另一方面,國內市場價格的下降使得國內需求及進口需求增加,而進口量的增長使得國際市場價格上漲。可見,我國關稅減讓的價格效應是雙重的。
在下圖中,Dd是我國對商品X的需求曲線,Sd是國內的供給曲線,又設Sf是外國的出口供給曲線,則(Sd+Sf)表示我國國內的市場總供給曲線。

自由貿易時,市場均衡于E0,國內生產量為Q1,消費量為Q2,需進口的數量是Q1Q2,世界價格為Pw。假定我國原先征收單位稅額為t1的進口關稅,總供給曲線按關稅t1幅度上移到(Sd+Sf+t1),均衡點移到E1,國內價格上升到Pt1,進口數量減少到Q3Q4。此時,外國出口商壓低價格,以便將商品出口到我國,最終以低于世界市場的價格Pt1'出口商品。現在,我國實行關稅減讓,進口關稅單位稅額降至t2,總供給曲線下移至(Sd+Sf+t2),均衡點移到E2,國內價格降到Pt2,進口數量增加到Q5Q6。此時,世界市場在供給不變的情況下需求增加,外國出口商將價格上漲,按Pt2'的價格出口商品。
1.消費效應
國內市場價格降低,消費者受益。關稅減讓前,消費者剩余為△ME1Pt1;關稅減讓后,消費者剩余擴大為△ME2Pt2。消費者剩余增加的數額相當于梯形Pt1E1E2Pt2的面積。
2.生產效應
國內價格下降,生產者剩余減少。減讓前,生產者剩余可用△Pt1HO的面積來表示;減讓后,生產者剩余為△Pt2NO的面積,生產者剩余減少了相當于梯形Pt1HNPt2面積的數額。
3.財政收入效應
實行關稅減讓,單位稅額減少,但進口量增加,從而影響政府的財政收入。減讓前,財政收入為矩形HE1KG的面積;減讓后,財政收入為矩形NE2JI的面積。
4.貿易條件效應
實行關稅減讓,造成進口商品價格上升,如果我國出口價格不變,則我國的貿易條件惡化。
5.福利效應
從整個經濟角度出發,我國關稅減讓后(t2)的凈成本=消費者剩余+生產者剩余-財政收入,即△NBL+△E2RE0-矩形LRJI。比較△NBL+△E2RE0與矩形LRJI的大小值,得到社會福利。
以上是從國際貿易理論中大國關稅一般均衡的角度分析了關稅減讓對我國進口的影響,下面按BEC分類方法對照我國的實際情況進行實證分析。
三、關稅減讓的實證分析
1.BEC分類
大類經濟類別分類(Classification by Broad Economic Categories,BEC),是國際貿易商品統計的一種商品分類體系,是為按照商品大的經濟類被綜合匯總國際貿易數據制訂的,按照國際貿易商品的最終用途,把《國際貿易分類標準》(SITC)的基本編號重新組合排列編制而成。BEC分類采用3位數編碼結構。第三次修訂本把全部國際貿易商品分為7大類。本文為方便分析比較,將BEC標準按5階段分類:初級產品、半成品、零件及部件、資本貨物、消費貨物。
2.對進口貿易的相關分析
在國際貿易理論中,商品的關稅稅率越低,該商品的進口量越大,進口額越高。而這種關稅稅率與進口額的負相關是在假定關稅是影響進口商品價格的唯一因素的條件下(即進口國國內的產業結構、供需結構、產業發展戰略、消費者對進口產品的需求彈性、生產者對進口產品的供給彈性、該國的比較優勢以及政府政策等因素在短期內沒有顯著變化時)才成立。如果這種負相關越大,說明關稅的調節作用越大,關稅效應越明顯,調整關稅水平和設置關稅結構都有很現實的指導意義。

表1反映的是按照BEC5階段分類,2006年10月全國進口商品貿易同比指數。設2005年10月的各項值均為100。
通過比較看出:(1)除資本貨物的價格指數小于100外,其他四類商品的價格指數均大于100。這說明我國對資本貨物的進口價格較2005年同期有所下降,其他四類商品的價格均有所上升。(2)數量指數都大于100,即五類商品的進口數量都比去年同期增加了。并且在增加幅度上可以看出一定的規律:價格增長最少的資本貨物(增長率為-2.3%),其進口數量的漲幅最大,上漲了102.4%。其他類型商品,按照價格指數遞增排序為:消費貨物、半成品、初級產品和零件及部件。它們對應的進口數量的增長率分別為:37.9%、18.5%、1.6%、11.2%,基本是按照遞減順序排列。(3)價值指數均大于100,即五類商品的進口價值都大于去年同期進口價值。五類商品價值的增長幅度也是基本按照價格增長率遞增的順序遞減排列,分別為:資本貨物,95.9%;消費貨物,33.6%;半成品,27.2%;初級產品,6.7%;零件及部件,18.4%。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關稅減讓后,進口商品的價格上漲,進口量增加,進口額增加。關稅與進口額負相關關系是十分明顯的,關稅效應顯著。調整關稅對我國進口貿易有重大意義。
3.對進口商品結構的相關分析
關稅減讓不僅會影響我國進口數量和進口商品的國內價格,也會引起進口商品結構的變化。一國的進口結構不僅受到關稅水平的影響,還受到該國的產業結構、產業發展階段、供需結構、生產者的需求彈性以及比較優勢等因素的影響。本文只對關稅水平對我國進口結構的影響進行分析。

表2反映的是按照BEC5階段分類,1995、2003和2004年各類商品進口額的比重。
從表2的數據我們可以看到:初級產品、零件及部件和消費貨物這三類商品的進口比重呈上升趨勢;而半成品和資本品的進口比重則下降。我國對外貿易的比較劣勢主要集中在半成品和零件及部件領域;在資本貨物的對外貿易中,2004年開始產生比較優勢;消費貨物一直是我國的比較優勢。理論證明,一國應出口存在比較優勢的產品,進口存在比較劣勢的產品。零件及部件進口比重的上升,資本品的進口比重的下降,正好體現了國際貿易理論中的比較優勢理論。但從變化趨勢來看,各類商品進口比重的變化趨勢都比較平穩,增幅不大。關稅減讓政策與我國進口商品結構的相關性不大。
四、結論與政策意見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出關稅減讓政策對我國進口額的影響顯著,關稅調節作用大,是我國進口額增長的主要因素。而在對我國優化進口商品結構方面的作用不大,我國進口并沒有完全凸現我國的比較優勢,規避我國的比較劣勢。所以,我國下階段在進口方面的工作應集中在調整進口商品結構方面,使我國的比較優勢最大化,規避、縮小比較劣勢。
1.加快政府在經濟上的管理方式向開放式轉變
我國政府在經濟方面的管理應更加開放,不僅從國內市場的角度出發,更要立足于國際形勢。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依靠市場來調整經濟,政府則在企業自主經營的基礎上進行宏觀調控。通過國內、國際市場的共同作用,調整國內資源配置,優化進口商品結構。對于那些幼稚企業,或存在進入壁壘的行業,可提供優惠政策,保護命脈行業中民族企業的生存與發展。
2.不斷深化關稅制度改革
我國在加入WTO之前,就一直致力于關稅政策的調整。1996年,算術平均關稅率就從1990年的43%降到了23%。而在加入WTO的協議中,有將近4000種重要稅目的基礎稅率采用了最惠國稅率。可見,深化關稅制度改革不僅順應WTO協議要求,更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需要。以關稅減讓承諾為契機,努力向國際規范靠攏,有步驟、有計劃、有區別地降低關稅總體水平,使我國稅制改革符合國際通行做法,為我國的對外貿易提供強有力的制度保證。
3.在許可的范圍內盡快制定合理的關稅及非關稅壁壘措施
非關稅壁壘措施在20世紀70年代已成為貿易保護的主要手段,具有靈活性、有效性和隱蔽性的特點。我國目前仍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貿然將關稅減讓到發達國家水平,只會使我國的民族企業完全暴露在有著大量強大競爭對手的世界市場中,不利于我國經濟的發展。關稅減讓應該為維護國內市場的穩定服務,在許可的范圍內盡快制定合理的關稅及非關稅壁壘措施、有效的產業組織政策,加強產業和行業規劃,走規模經濟的道路。
4.完善我國法律結構尤其是涉外經濟法
我國以發展中國家的身份加入世貿組織,無論是從國家貿易實力還是相關體制的完善程度上都與發達國家有一定距離。目前,“傾銷”和“反傾銷”問題一直是我國對外貿易中的絆腳石。反傾銷、反補貼是WTO規定的抵制國外產品的不正當競爭的法律手段;而保障措施則是在國外產品的正當競爭給國內產品造成嚴重損害時的法律救助手段。面對其他國家的投訴,除了對外貿易企業要積極應訴,據理力爭外,完善的法律支持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我國還應盡快制定、完善我國的反傾銷、反補貼以及保障措施立法,從體制和機制上保障我國企業在國際貿易中的合法權益。
參考文獻:
[1] 徐倩,詹晶.關稅減讓對我國農產品進口的影響分析[J].國際貿易問題,2006,(11):25-29.
[2] 程新章,唐海燕.中國對外貿易優勢——基于國際分工視角的再研究[J].國際貿易問題,2006,(11):41-44.
[3] 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總署.中國對外貿易指數.
The Influence of Tariff Reducing Policy to Import in our Country
ZHANG Ying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College, Mid-south Finance and Economics, Politics and Law University, Wuhan 430074, China)
Abstract: Since January 1st,2006, China continues its responsibility to reduce its import tariff and cancel more than one hundred kinds of tariffs. There are many effects which the tariff reduction brings to Chinese import.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is a highly opposite relationship between tariff reduction and Chinese import. And tariff reduc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among many factors affecting the imports, but not the single one. Also, there is a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tariff reduction and import structure, and the tariff rate has a direct impact on the import. But reduction range doesn't always have the same rate with the import and import structure due to other reasons. Obviously, we need other policies to affect our import structure.
Key words: BEC assortment; tariff reduction; tariff effect; partial equilibrium; empirical analysis
[責任編輯 姜 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