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青海省第一產業勞動力占很大比重,農民的收入水平比較低,貧困面廣。應從提高農民素質、發展鄉鎮企業、搞好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的調整、加大對農村貧困人口的扶貧力度、建設生態家園等方面探討增加農民收入途徑。
關鍵詞:基礎設施;經濟結構;農民素質;生態家園;鄉鎮企業
中圖分類號:F323.8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07)04-0145-02
青海省是一個農牧民人口比重較大的省份,農牧區人口占全省總人口的65.74%。進入21世紀,青海的農業和農村經濟有了長足發展,也預示著青海農業和農村經濟已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這個新的階段既是機遇也是挑戰,特別是在這個新階段中出現了許多新矛盾和新問題,而這些矛盾和問題集中反映在農民收入增長緩慢上。
1 青海省農民收入的基本狀況
2004年,全國農民平均純收入達2 936元,而青海省只為2 004.6元,占全國平均的68.3%,與上海、北京農民純收入7 066元和6 281元相比差距更大。2000—2004年,青海省農民人均純收入5年間由1 491元提高到2 004.6元,但仍居全國第26位,西部十二省(區)第6位。
2 青海省農民收入水平低下的原因
2.1 農村人口多、底子薄
2004年,青海省鄉村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高達65.8%,農牧民家庭戶均人口5.06人,戶均勞動力3.2人。小學以下文化程度的占66.46%,文盲率占30.52%。年末人均擁有生產性固定資產原值1 690元。其中,農牧業生產性固定資產原值1 414元,占83.67%。可見,農村人口多、農村勞動力文化素質低、家庭底子薄是制約青海省農村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
2.2農民家庭生產經營收入渠道狹窄
2004年,青海省農牧民人均家庭經營第一產業純收入1 141元,占全部家庭經營純收入的比重為83.35%,家庭經營非農產業純收入僅為229元,占16.65%。從農村勞動力從業分布上看,全省184.55萬農村勞動力中,有131.85萬勞動力從事第一產業,占全部農村勞動力的71.45%;有23.04萬勞動力從事第二產業,占全部農村勞動力的12.48%;有29.66萬勞動力從事第三產業,占全部勞動力的16.07%。目前,農牧業仍然是青海省農牧民家庭經營的主業和收入的主要來源,農村二、三產業不發達,剩余勞動力轉移困難是制約農牧民收入穩定、快速增長的主要因素。
2.3 農牧區生態環境承受壓力大
目前,青海省農牧民人均擁有耕地面積2.3畝,牧草地面積50畝,而且山地多、質量差,農牧區山大溝深、生產生活條件艱苦。加之,青海省作為國家西部生態治理的重點省份,隨著退耕還林還草和“三江源”保護工程的進一步實施,農牧民家庭擁有的農牧業生產資料還將逐步減少,這對青海省以農牧業為主業的農牧民來說,農牧業生產的空間將越來越小,這也是我們解決“三農”問題必須面對的現實問題,同時也給我們帶來了難得的機遇和挑戰。
2.4 農業基礎設施薄弱
在青海省25個扶貧重點縣的786個自然村中,通電話的自然村僅有318個,開通率為40.4%;通公路的自然村為583個,通車率為74.2%;能接收電視節目的自然村413個,接收率為52.5%;通自來水的自然村有336個,占42.7%。如此落后的社區狀況,對農村貧困地區經濟的持續、穩定、健康發展和人民生活的進一步改善產生著十分不利的影響。
2.5 環境條件差、自然災害頻繁
由于青海省貧困地區大都地處東部干旱山區和青南牧區,自然條件十分惡劣,農牧業生產靠天吃飯的傳統方式沒有根本轉變;加之,青海省自然災害較為頻繁,農牧業生產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依然很弱。因此,青海省貧困地區農牧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受制于氣候和自然環境的影響十分明顯。
3 提高農民收入的途徑
在現有的政策環境和市場環境下,實現農村社會經濟協調發展的根本出路在于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提高農民收入。
3.1 通過教育培訓提高農民素質
近年來,農民素質雖有一定的提高,但還不能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要求。農村貧困地區勞動力文盲半文盲率高達59.93%,比全省32.8%高27個百分點。農民思想意識陳舊、保守,新知識、新觀念不易接受,利用新技術、科技發展生產的意識和能力受到限制。粗放經營,生產技術落后,規模效益低下,收入難以提高。文化素質低下帶來的科技知識的缺乏,嚴重制約了農村經濟的發展,所以農村教育要把工作重點轉移到文化教育和技術培訓軌道上。要以農業院校,文化技校為陣地,抓好對鄉村干部、農技人員以及廣大農民的教育培訓,全面提升農民素質。
3.2 繼續加大扶貧力度
各級政府應逐年增加對農業的投入,多方籌集資金支持農業。廣泛招商引資外,積極爭取國家投資;繼續改革投資體制,不拘形式引進資金。青海省有2 453個貧困村,其中絕對貧困村1 428個,低收入貧困村1 025個,貧困面廣,扶貧難度大。要大幅度、多渠道增加扶貧投入,開展科教扶貧,搞好以工代賑,重點改善生產、生活條件,發展種植業、畜牧業。同時,要繼續做好異地扶貧工作,將東部地區自然條件惡劣、生存環境差的農牧民,有計劃、有步驟地遷往西部“水、土、熱”資源較為豐富的地區,從根本上改變生存條件,進而增加農牧民收入。
3.3 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
堅持黨在農村的基本政策,長期穩定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積極探索建立科學規范的土地流轉機制,推進農村土地逐步向種田能手和農業企業集中。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充分發揮農村信用社支持農戶生產經營的作用,增加農村信貸資金,為調整農業結構和增加農民收入提供金融支持。要充分發揮農村信用社在農村金融中的主力軍和聯系農民的金融紐帶作用,努力增加信貸資金,改進貸款方式,提高金融服務水平。力爭經過3-5年時間,基本解決農民貸款難問題。
3.4 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
要抓住國家西部大開發的有利機遇,統籌規劃、合理布局。農牧區要加快鎮村路網建設,加強農田水利、道路交通、郵電通訊、輸電線路等基礎設施的建設,改變貧困地區封閉落后的狀況,加強農牧業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為促進農牧區經濟發展打好堅實的物質基礎。
3.5 建立農業科技創新體系,推進農業技術進步
大力培育農業科技創新的主體,鼓勵農業科研、教學單位和農業企業開發推廣農業新技術,創辦農業高新技術產業化示范區,扶持各類民營專業技術服務組織發展,建立和完善農業科技社會化服務體系,切實改變傳統的、落后的農業耕作制度,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
3.6 加大農業剩余勞動力轉移
促進農業剩余勞動力逐步從種植業向多種經營鄉鎮企業和小城鎮轉移,是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的必由之路,也是使農村豐富的勞動資源得到充分利用,多渠道增加農民收入的客觀需要,也是增加農牧民收入的重要途徑。
3.7 加快小城鎮建設,大力發展鄉鎮企業
鄉鎮企業在擴大就業、農民增收方面的作用有目共睹。鼓勵各種經濟成分投資于小城鎮的基礎設施建設,鼓勵農民和工商戶到小城鎮經商辦企業。鄉鎮企業必須采取強有力的措施,積極拓寬發展空間,在挑戰和困難中爭取較快的發展。要堅持發展與提高并重,搞好鄉鎮企業“二次創業”。在鄉鎮企業基礎較好的地區,要由資源、勞動密集型向資金、技術密集型轉移,走高起點、上規模、外向型的路子。在鄉鎮企業基礎薄弱的地方,要揚長避短,發揮優勢,運用科學技術,以農副產品加工、貯藏、運銷為重點,走以發展為主、在發展中提高的路子。加強技術改造和企業管理,提高產品質量和市場競爭力。通過小城鎮建設興辦鄉鎮企業,實現農村剩余勞動力的有效轉移,提高農民收入。
3.8繼續推行退耕還林,政策建設生態家園
繼續推行退耕還林政策,建立健全支持體系,加快推進生態家園工程建設。生態家園工程的建設,可以通過改變農民能源消費結構,減少農民家庭的生活能源支出,增加有機肥料的生產,減少購買化肥的支出;通過沼渣、沼液的利用,發展養殖和林果業,增加農民收入。據測算,此項工程的建設,可以使每人每年增收節支500元左右。生態家園工程,是一項能夠將生態環境保護與農民增收和農村社會經濟發展緊密結合起來的綜合工程,符合近期西部開發的具體任務和基本要求。因此,應加快推進生態家園工程的建設。
總之,只要我們堅定不移地貫徹黨中央國務院關于農業和農村的各項方針、政策,始終堅持把農業放在各項經濟工作的首位,就能大幅增加農民收入,推進青海社會經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 袁金.怎樣增加農民收入[J].青海師專學報,2003,(4):58-59.
[2] 田秋生.增加農民收入的幾條建議[J].民進信息,2004,(35):22-23.
[責任編輯 張 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