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會計實踐教學是學生能力培養的重要環節,在學生能力培養方面應實施層次化管理,應循序漸進,逐步拓展人才培養的深度和廣度。在層次化管理中,應突出核心能力的訓練,同時處理好與其他能力之間的關系。并且在會計實踐教學中,應將不同的實踐項目明確規定其能力標準,用能力標準來考核各項指標的完成情況。
關鍵詞:會計實踐教學;應用型人才;能力培養
中圖分類號:F230.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07)04-0088-03
隨著我國高等學校的逐年擴招,本科高等會計教育,已從精英教育完全步入大眾化教育。大批量的本科畢業生,必須從事本專業的實際工作,而不是研究或管理工作。因此,以市場需求為導向,轉變高等學校培養方式,為社會經濟發展輸送高級應用型人才,就成為高等會計教育的一種必然選擇。這不僅是當前教育發展戰略的一次調整,也是教育工作者應積極思考,并付諸行動的事業。會計高級應用型人才,是一個動態的人才質量概念,是需要高等會計教育在教學理念、教育思想、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方面進行改革、改變的質量標準,是一項具有挑戰性的人才培養目標。而會計實踐教學,則是培養能力、縮短人才培養目標的最佳方式。我國的本科會計教育在實踐教學方面還存在很多問題,需要我們去正視和解決。
一、會計實踐教學的現狀及問題分析
會計實踐教學是會計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理論聯系實際培養學生動手能力的重要環節。會計實踐教學在學生能力培養、智力開發、形成創新精神等方面是其他教學形式無法替代的。在會計教育領域,會計實踐教學已經積累了比較豐富的經驗,并且在應用型人才培養方面正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在會計教育領域,對會計實踐教學的認識是比較清晰的,管理也是比較規范的,能夠將能力培養作為教學活動的主要目標。
在教學管理中,類別劃分更加明確,如從層次化管理的角度,可以將會計實踐教學分為階段實踐教學和綜合實踐教學;從能力培養的角度,可以分為課程實務操作訓練和綜合能力測試訓練;按照實踐的內容分類,可以分為會計實踐教學、財務管理實踐教學、審計實踐教學等。這些實踐教學的有效實施,能夠從不同的角度去開發學生智慧,培養學生能力,為高級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提供了環境支持和條件保障。但在會計實踐教學中,也存在很多問題,這些問題不及時解決將直接影響教學效果,影響人才培養的質量。會計實踐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
(一)實習內容單一,缺乏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
目前的會計實踐教學,主要是圍繞會計的操作規程進行的一般簡單的動手能力的訓練,缺乏綜合能力的培養。據對各高校會計實踐教學的調查,一些學校都分別在“會計學基礎”、“中級財務會計學”、“會計電算化”等課程中開設了實踐課。會計學基礎課程所進行的是單項實踐,中級財務會計學實施的是綜合實踐。在單項實踐階段,是以會計核算方法為主,以核算方法運用為核心,實施的是如何記賬的訓練。在綜合實踐階段,所采用的實踐方式主要是按照固定模式進行,即編制憑證、登記賬簿、編制會計報表。會計電算化的實習訓練通常的做法是用簡單的會計數據,套用會計軟件的操作流程。這些實踐訓練,一般是以制造業為主設計的,行業單一,內容簡單,對學生業務訓練的程度遠遠不足。
(二)會計實踐教學的考核標準混亂,缺乏定性和定量的質量要求
會計實踐教學,是會計教學活動的重要內容,應有統一的考核標準和質量要求,可是,實際上這部分教學活動在各個高校是隨意性最大的教學環節。雖然各個學校在實施會計實踐教學時都有教學大綱,都有實習之后的評分標準,但實際上所有的考核要求是由實習指導教師自己確定的。從整個會計教育的系統來看,沒有統一的質量評價標準,沒有定性和定量的質量要求,各個學校沒有可參照的規范指南,因此,對這部分教學活動的考核監督就無法進行。
(三)各個學校實踐教學的考核標準、成績計入方式不統一
各個學校的實踐教學,都是在沒有參照標準的前提下,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逐漸摸索、建設發展起來的。因此,就出現了各個學校在考核標準、成績計入方式上的千差萬別。對實踐教學重視程度比較高的學校,學生的實踐成績單獨進行考核,成為其成績結構的一部分;而重視程度不高的學校,在學生的成績指標體系中根本看不到實踐成績的字樣。學生的實踐成績是否應計入學生的成績指標體系并單獨反映,這不僅僅是一個成績計入問題,而且也是學校學籍考核制度建設和完善的問題。目前的學生學籍管理中的學習成績,只有課堂的課程學習成績,而沒有課程實踐的訓練成績,說明學校的成績考核制度存在缺陷,這樣的考核制度不利于應用型人才的培養,也不利于學生能力訓練的有效實施。
(四)實踐教學缺乏層次化管理,沒有系統的建設標準
各個學校現在都在建設自己的會計實驗室,并且都在進行會計實踐教學活動。尤其是會計實驗室的大量硬件投入,表面上使會計的實踐教學顯得異常重要。但應如何進行實驗室的建設,應達到什么樣的建設標準,應形成什么樣的教學功能,很多學校的建設思路是不清晰的。在這些建設思路不清晰的學校中,對實驗室的建設只重視硬件投入,輕視軟件開發,在實踐資料的搜集整理和能力訓練的軟件開發中,存在嚴重的投入不足的問題。一些學校在用什么實踐?怎樣實踐?實踐與能力培養如何有機地結合等問題方面考慮不多,沒有將軟件的開發和資料的搜集和整理放在應有的位置。普遍存在硬件很好,軟件不足,實踐資料粗糙、單一、量少、內容簡單等問題。而且實踐教學缺乏層次化管理,建設方向不明確,沒有在學生能力培養的深層次方面下工夫進行研究,出現了多年建設,多年都是在低水平位置徘徊的狀態。
上述問題產生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原因還是教育理念產生的偏差。由于對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認識上的不足、理解上的模糊,就不可避免地產生對會計實踐教學重視和研究不夠的各種問題。
二、會計實踐教學改革與完善的設想
從人才市場反饋的信息得知,目前的高等會計教育已出現過剩與短缺并存的狀況,一方面一般的會計人員是供過于求,市場處于飽和狀態;另一方面,企業所需要的高素質的會計專門人才十分緊缺。市場向會計教育,發出了一個十分重要的信號,即市場需要的是經過深加工的人才。如何讓會計專業畢業生具備成為高素質會計人才的基本條件,并且能夠在不久的將來成為高素質隊伍中的一員,是當前會計教育面臨的一項重要課題。
人才培養目標的合理定位,是人才培養過程中的重要選擇。在高素質人才培養過程中,必須把握培養目標的方向,并根據培養目標確定培養方案、制定培養計劃、通過科學系統的培養方案的有效實施,逐步達到培養目標。
高素質會計人才的培養,離不開會計實踐教學的雨露滋潤。如何讓會計實踐教學的培養功能發揮更積極的作用;如何在構建合理知識結構的同時,實現對知識的升華并形成能力,是當前會計實踐教學環節中的突出矛盾。筆者認為,主要應從以下方面進行改革和完善:
(一)會計實踐成績應單獨考核,并建立嚴格的考核標準
會計實踐成績的單獨考核,不僅是向學生傳遞會計實踐教學重要的信號,更主要的是將教學管理的基礎結構進行了重新組合,對外發出的是培養方向調整的信息。會計實踐成績單獨考核,是形成系統的實踐記錄。過去那種會計實踐教學沒有記錄,只是作為課堂考核的輔助記錄的歷史必須改寫。應提倡課堂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并重的教學管理模式,強調基礎理論教學與基礎技能訓練同時實施,并分別確定考核標準。這樣的考核,能夠比較真實地反映學生知識應用的程序和漸進的能力培養過程,使人才培養不僅能看到量化數據,而且能呈現質量標準和要求。這樣的制度安排,能夠強化應用型人才的培養,使培養模式的轉變得到真正的落實。考核制度是對會計實踐教學的檢驗,建立科學合理的考核制度,是保證教學質量的條件。在考核制度制定中,應充分考慮實踐內容的特殊性,即人才培養的特定要求。其評價標準應圍繞獨創性、完整性、真實性等核心指標來制定。
(二)會計實踐教學的內容結構,應實現層次化管理
高等會計教育肩負著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的雙重責任,而人吸收知識和能力的形成都是漸進的,所以,在會計實踐教學的安排中必須貫徹循序漸進的原則。在能力培養環節應實施層次化管理,首先是單項能力的訓練,其后是單科程序訓練,再后就是主干課程合理組合的綜合訓練,循序漸進,逐步拓展人才培養的深度和廣度。各種實習內容應確定合理梯度,并形成不同的考核要求。在層次化管理中,應突出核心能力的訓練,同時,處理好與其他能力之間的關系。在會計實踐教學中,還應將不同的實踐項目明確規定其能力標準,用能力標準來考核各項指標的完成情況。
(三)高等會計教育,應制定統一的會計實踐教學規范指南
會計實踐教學的規范指南,是從高等會計教育的整體要求出發制定統一的質量評價標準,打破目前各自為戰的狀況,用統一標準來規范各學校的教學活動。該規范指南,是對會計實踐教學活動進行監督和管理的系統文件,是從會計實踐教學的內容、范圍、程度、方法、模式、考核標準、定性和定量指標等方面確定的統一標準,并在成績計量、課時比重等方面規定操作要求的質量規范。有了共同的質量規范,就能夠比較準確地考核各個學校會計實踐教學的開展情況,為應用型培養目標的轉型提供制度指導。同時,各個學校都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參照執行,避免了現在各個高校在全國各地東奔西跑地找經驗。
(四)建立科學合理的會計實踐教學體系
會計是一項技術性很強的管理活動,它涉及到許多具體的操作方法和各種專業行為規范。實踐能力的提升是要通過會計實踐教學來完成。建立科學合理的會計教學體系,對于落實會計實踐教學計劃,實現培育目標極為重要。
經過多年會計實踐教學管理的經驗總結,筆者認為,對會計專業的實踐教學可分三個階段實施。第一階段,在大二學年結束后,用一周時間進行實習。此階段的實習,重點是對會計處理流程的了解和熟悉,通過實習應全面掌握會計核算的各種方法,并能正確運用各種方法進行日常的會計處理。第二階段,在大三學年結束后,用兩周時間進行綜合實驗。綜合實驗的目的是讓學生受到綜合訓練,培養學生實際的操作能力,從而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此階段的實驗在會計模擬實驗室完成。會計實驗資料應全部是企業仿真的信息數據,實驗內容應包括會計、財務管理、稅收、成本管理會計、金融等方面的知識。通過實習,要求學生重點掌握公司制企業的會計處理方法,能夠正確處理各種復雜的經濟業務事項,在此基礎上能夠進行基本的數據分析。第三階段,在大四學年最后學期進行,以校外畢業實習為主,并進行畢業論文的撰寫。這一階段,主要是對學生進行基本的研究訓練,以便培養學生的研究能力和寫作能力,以適應社會用人單位的需要。
(五)強化青年教師實踐能力訓練,以便適應教學改革的需要
很多青年教師閱歷非常簡單,從校門又到校門,沒有從事過任何社會實踐,從課本上拷貝下來的知識有時難以自圓其說。更多情況下是不知道實際工作中是怎樣干的,不能解釋程序中的合理連接。因此,應鼓勵青年教師到實踐中去鍛煉,實現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也可以通過有計劃地對青年教師進行實踐環節的訓練,提高其實際動手能力,以便滿足會計實踐教學的需要。應當建立教師進修和培養計劃,根據教師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開展不同形式、不同途徑的培養和培訓,這也是提高教師基本素質的重要內容。
(六)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是指在教學改革的過程中,按照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由被動學習變主動學習成為一種共識。教育的功能就是傳輸知識和培養能力,而且高等會計教育還應為學生終生學習奠定基礎。應該看到,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各類知識層出不窮,學生不可能在學校將工作所需的知識全部學到,一般只能領略其中的一部分。因此,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并使其形成獨立的學習能力是學校的重要任務之一。即學校的教育重心應從傳統的知識傳授型向能力培養型進行轉換,學校要注重培養學生探索新知識、領悟新方法的能力,學生只有擁有了學習能力才能掌握知識的主動權,所以,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在今天比傳授知識更重要。會計實踐教學,就應在教學環節始終貫徹這一思想,并主導課程計劃的安排。
三、建立科學的會計教育評價體系
我國高等會計教育,還應有計劃、有步驟地建立健全會計教育評價體系。通過評價體系的建立和完善能夠實現會計教育管理的量化考核,以便突出體現人才培養的階段性和整體性的綜合水平。建立高等會計教育的評價體系,其意義主要是:一是可以向社會傳達學生能力的信號,通過能力形成和分解的量化指標,能夠比較真實地概括學生的成長過程和學校的培養方式,對于用人單位能夠一目了然地知道學生的能力狀況,一般可以準確地判斷用人的取舍;二是通過會計教育評價體系,可以綜合反映學校的教學質量和教學水平情況,相關的評價指標可以與國內、國外相同專業進行比較,并能準確地判斷學校的辦學能力和辦學水平。通過這些信息的提供便于衡量與國外名牌學校的差距,也有利于進行國際交流與合作;三是建立會計教育評價體系,能夠引入競爭機制。教育評價指標是會計教育的評價標準,它能夠發揮指揮棒的作用,指引教師實施自身提高和自身修煉工程,并且在工作中不斷研究教學方法,改進教學方式,從而推動教學質量的提高。
評價體系的內容,包括各種評價指標和評價指標的評價說明。評價指標的結構,應包括知識、能力、素質三大類,知識是基礎,能力是核心,素質是綜合。課程設置是知識形成的主要途徑,又是各種能力形成的基礎,因此,對知識的考核實際上就應是對各門課程的考核,在考核中必須建立科學合理的考核標準。傳統的考核標準,主要是通過考試方式檢驗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這種考核方式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在此基礎上還應實行學年綜合能力測評,根據學年培養目標的要求進行綜合測試實施學年的綜合考評。學年的綜合測試是一種知識、能力、素質的全面檢驗,主要從綜合能力的角度進行出題。通過這種綜合測試,主要考核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和解題的思維方式。并在不同的學年逐步提高測評的要求,使能力的培養逐步升級。除此之外,還應通過學年實習、案例教學、案例策劃、小組課題研究等多種方式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應變能力和一定的綜合能力。評價體系是一項系統工程,有很多東西還需要進行廣泛調查和系統研究,所以,這里只是提出一些基本設想,還有待于今后繼續研究。
參考文獻:
[1] 閻達五.面向21世紀會計學類系列課程及其教學內容改革的研究[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0.
[2] 王一兵.高等教育質量保證機制[J].高等教育研究,2002(1).
[3] 項賢明.當前國際教育改革主體與我國教育改革走向探析[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2005(4).
[4] 劉永澤,孫光國.我國會計教育及會計教育研究的現狀與對策[J].會計研究,2004(2).
[5] 張俊瑞,劉東霖.我國人才市場對財經類人才需求狀況的調查分析[J].會計研究,2005(9).
[責任編輯 姜 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