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區域性中心城市建設是解決不同區域經濟發展內在矛盾的必然要求,也是國民經濟可持續增長的主要動力。在對中西部欠發達地區經濟發展的主要指標和欠發達的原因分析基礎上,提出新時期中西部欠發達地區經濟發展的戰略抉擇。特別指出應加快區域性中心城市建設,注重發揮其輻射、擴散和帶動效應,促進中西部地區發展。
關鍵詞:中西部;欠發達地區;經濟發展戰略
中圖分類號:F830.9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07)04-0112-03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中西部地區經濟在原有基礎上有了較快增長,但與東部沿海地區相比仍有較大差距。從長期發展角度看,如果欠發達地區經濟發展問題得不到很好解決,必將影響到我國的經濟發展以及動態的經濟均衡。
一、中西部欠發達地區經濟發展的主要指標分析
目前,國內外理論界尚未對“什么是欠發達”形成一種普遍認可的權威定義①。本文采用陸立軍對欠發達地區的定義,主要從以下七個方面對其欠發達的程度進行分析。
1.經濟總量規模。2005年,西部12省市區②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占全國各地區總額的17.10%,中部8省占24.92%,而東部11省市占57.98%。從歷年情況來看(詳見圖1),東部沿海地區的國內生產總值明顯高于中西部地區,而且差距沒有縮小的趨勢。
2.經濟增長速度。圖2顯示,2001年東、中、西三大地區的經濟總量增長速度仍是東、中、西的梯隊順序。但從2002年起,我國以往東快西慢中部居中的經濟增長基本格局被打破。2005年,中西部地區的GDP增長率略高于東部地區,說明西部大開發戰略正在取得明顯成效。
3.人均GDP水平。我國中西部地區人均GDP水平明顯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和東部地區,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差距呈明顯擴大的趨勢(詳見圖3)。
4.固定資產投資規模。2005年,東部11省市的固定資產投資為51 896.31億元比中部8省高31 873.33億元,比西部12省市區高33 991.04億元。盡管2000年來我國中西部地區的固定資產投資規模有小幅上升,但總額仍然較低,明顯落后于東部地區,需要進一步加大投資力度。
5.工業經濟發展。目前,我國中西部地區工業總量規模較小,發展水平低,工業化進程推進緩慢。2005年,中部8省工業增加值占全國的20.2%,西部12省市區工業增加值占全國的12.4%,比東部11省低55個百分點。
6.對外貿易發展。2002—2005年內,人均出口總額中中部與東部的差距巨大,與西部的差距逐漸縮小。2005年,西部的增長幅度反而超過中部,說明東部發展越來越快,西部發展增速明顯,而中部發展則停滯不前。中西部這三年內在人均利用外資方面穩步發展,但仍落后于東部11省市的發展水平。
7.人均收入水平。從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來看,2005年,東部地區比中部地區高4 141元,比西部地區高4 291元。從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來看,2005年東部地區比中部地區高2 280元,比西部地區高2 969元。
二、新時期中西部地區欠發達的成因分析
中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與東部地區的差距的擴大,其中有長期累積的客觀原因,更深層次的原因在于中西部地區落后、低效、計劃色彩濃厚的經濟結構以及發展滯后的城鎮結構,主要表現為:
1.計劃色彩濃厚,缺乏競爭力。改革開放以來,東部沿海地區新建了許多機制靈活、產品適銷對路的新項目,而中西部地區許多企業由于觀念陳舊,歷史包袱沉重,機制僵化,產品老化,在市場經濟中轉換難度大,缺乏應有的競爭力。
2.產業結構層次低,比較效益難以發揮。中西部地區的工業中主要以采掘業、原材料工業為主,而加工工業基礎薄弱,產品附加值低,增值能力弱,致使資源優勢難以轉化為經濟優勢。而東部地區不僅產業結構相對合理,而且工業化程度高,產品的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大,這種差異使中西部喪失的大量附加值流向東部地區。
3.國家投資比重大,可利用資金不足。中西部地區的投資主要依靠預算內投資和國內貸款,自籌資金、可利用的外資和其他資金不足,對國家的依賴性較大。直接制約了投資規模的擴張。同時也會直接受到政府不同時期財政、金融的干預,從而忽視市場機制的作用,直接影響到經濟結構的合理性,表現在產業結構上就是經濟技術水平和效益較低,滿足社會的產品供應能力不足,即產業結構未能達到優化和高級化。
4.大型企業少,難以發揮規模經濟效益。中西部地區經濟增長的方式以粗放型為主,即經濟增長不是靠大企業的裂變組合和生產要素利用率的提高,而是靠中小企業效益的擴張。這種企業結構使優勢企業的擴張受到限制,優勝劣汰的市場機制難以形成。
5.二級區域性中心城市發展滯后。中西部雖然有大城市甚至特大城市,但整體的城市發展速度較慢,密度偏低,缺乏有區域影響的金融中心和商貿中心,難以形成輻射能力強勁的中心增長極來帶動整個中西部的經濟發展。因此,中西部經濟要快速發展,必須加快二級區域性中心城市建設。
三、新時期中西部欠發達地區經濟發展的戰略抉擇
1.打破傳統觀念,合理調整生產力布局
首先,在思想上要打破傳統的部門分割、行業壟斷、地區封鎖觀念,破除對舊體制的依賴,強化市場競爭意識,用發展的眼光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打開結構調整和戰略性改組的新思路。其次,要結合自身的特點和優勢,確定戰略產業和發展重點。
2.加快所有制改革調整,建立多元化的所有制結構
首先,推進國有企業制度創新,搞活國有資產,全面推行現代企業制度,加快企業存量資產流動和重組的步伐。其次,大力發展非國有經濟。一是結合自身的資源優勢,積極扶持和促進集體、個體、私營經濟的發展,提高其在本地區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二是利用外資重點應放在優勢產業方面,特別是以能源、原材料和農牧業為主體的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三是為非國有經濟的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簡化企業注冊手續,降低社會投資者的投資成本。四是按照地區經濟發展的總體規劃和要求,制定非國有經濟發展的目標和方向。
3.發揮區域優勢,推動產業結構的調整升級
一是發展能夠發揮資源要素優勢,尤其是農業資源和礦產資源優勢、具有較大市場潛力和前景的產業。二是發展加工工業。促進主導產業由資源輸出型向資源加工型產業發展,提高產品的附加值,使資源優勢轉變為產品優勢和經濟優勢,提高比較效益。三是發展具有高回報率的第三產業,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提高與周邊產業的關聯度,帶動區域內支柱產業、主導產業和高科技產業的發展。四是發揮中西部科研、教育和人才優勢。用先進技術改造傳統產業,發展高新產業和新興產業,以科技力量推動區域內產業結構的升級換代。
4.提高籌資能力,建立良性的產業投資基金運行機制
一是提高企業內部資金的籌措能力。增強國有經濟實力,構造中西部企業資金的內在機制。二是采取優惠政策,吸收國內資金來西部投資辦廠。適當放寬產業限制,鼓勵東部產業向西部轉移,即要發展高層次的科技產業,積極接受東部地區轉移過來的勞動密集型產業。三是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資。創造良好的外商投資環境,建立完善高質量的招商網絡,采取靈活多樣的招商引資形式引國外大公司、大財團來西部投資興辦企業。四是建立資本市場。大力發展證券、股票等資本市場,建立中西部產業投資基金、投資銀行和投資公司等多種投資機構和對民間資金的集中利用。
5.發展企業集團,實現規模經濟
一是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將企業組建成規范的股份公司或有限責任公司,實現企業制度的創新和經營機制的轉換。二是企業改組應與技術改造和加強管理相結合。在壯大企業規模的同時也要注重推廣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注入先進的管理模式和新型企業文化。三是扶持勞動密集型產業,鼓勵中小企業發展。
6.加快中西部區域性中心城市建設
首先,選擇好區域性中心城市。選擇已經具有一定經濟實力,交通條件相對較好與周邊經濟具有較大關聯性的城市;選擇經濟規模較大,是省會或是經濟、文化發展的大中城市;對整體西部的共同繁榮與發展有利且經濟尚有較大潛力的城市。第二,賦予區域性中心城市較大的經濟管理權限,使之能在較短時間內加快經濟發展并帶動周邊地區的發展。主要是要賦予較大的外資引進審批、企業管理、土地審批等權限。第三,國家在中西部生產力布局方面,應優先考慮中西部區域性中心城市,促進其經濟快速發展。要把在中西部地區安排資源開發和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優先放在西部區域性中心城市,同時也要對中西部區域性中心城市實行投資傾斜。第四,國家要有重點地加強中西部地區區域性中心城市的交通建設。
本文傾向于借鑒美國培育“增長極”的做法,加速中小城市建設,注重發揮其輻射、擴散、帶動效應,促進周邊地區發展。中西部地區一方面要挖掘自身的土地、資源、勞動力成本低廉的優勢,充分利用東部地區產業結構調整騰出的發展空間,進行合理的梯度轉移;另一方面要適當集中工業布局,鼓勵城市企業與鄉鎮企業進行經營、管理、技術的聯合,從而加快中西部地區的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特別是對四川省而言,實現四川的追趕型、跨越式發展,建成西部經濟強省,將對西部其他地區產生巨大的影響力和帶動力,對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也將是一個重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
[1] [日]速水佑次郎.發展經濟學—從貧困到富裕[M].北京: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165-166.
[2] 陸立軍.區域經濟發展與欠發達地區現代化[M].中國經濟出版社,2002:182-183.
[3] 苗建軍.城市發展路徑——區域性中心城市發展研究[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4:103-153.
[4] 趙曦.四川經濟跨越式發展研究[M].成都: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3:107-126.
[5] 楊聰.區域優勢整合:論西部經濟的統籌發展[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98-103.
[6] 冉景江.加強區域性中心城市建設在西部大開發中的作用[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0,(4):43-44.
Research o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Less-developed Regions in Midwest China of the New Period
FAN Hua-ling
(Politics and Administration Institute, China West Normal University, Nanchong 637002, China)
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seven important guidelines and the important reasons of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Less-developed Regions in Midwest China of the New Period, this article put forward the stratagem choices about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Less-developed Regions in Midwest China of the New Period.
Key words: Midwest China; less-developed regions; economic development strategy
[責任編輯 張 凌]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