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年,中拉關系取得了良好的發展。在政治領域,雙方高層領導人的互訪越來越頻繁。在外交領域,中國已與33個拉美國家中的20個建立了外交關系。在經濟領域,繼2004年雙邊貿易達到400億美元后,2005年突破了500億美元,2006年超過了600億美元。此外,中國還與智利達成了雙邊自由貿易協定。
中拉經貿關系中的互補性
雖然中國和拉美國家都是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水平相差不大,但雙方在經貿領域中的互補性是顯而易見的。
第一,中國可從拉美進口大量初級產品的自然資源。中國擁有大量自然資源,但就人均而言,資源擁有量極為有限。此外,由于中國經濟長期保持較高的增長率,對自然資源和初級產品的需求與日俱增。
拉美可謂地大物博。南美洲的森林面積達920萬平方公里,占世界森林總面積的23%。世界上最大的、保存最完整的熱帶雨林就在南美洲。此外,拉美還有豐富的礦產資源,有些礦物的儲藏量居世界前列。例如,墨西哥和委內瑞拉是世界上的石油生產大國。巴西的鐵礦儲藏量名列世界第一,智利和秘魯的銅礦儲藏量分別居世界第二位和第四位。墨西哥的銀和硫磺、智利的硝石、古巴的鎳以及哥倫比亞的綠寶石等礦產品的儲藏量,在世界上都名列前茅。拉美許多國家還盛產大豆、魚粉、羊毛、水果和其他一些農產品。
盡管科學技術的發展使新材料層出不窮,但人類社會對原料和自然資源的需求總是不斷增長的。就此而言,拉美國家在世界市場上的這種初級產品“供應者”地位不容忽視。
第二,中國巨大的市場潛力為拉美企業提供了無限商機。最近幾十年,拉美國家的經濟實力在不斷提高,其企業的國際競爭力也在持續上升。在這一過程中,不少拉美企業走向世界,在國際市場上占領了一席之地。
對于拉美企業來說,擁有13億人口和2萬多億美元產值的中國無疑是一個巨大的“聚寶盆”。目前,無論在中國的沿海地區還是在西部,都可以發現拉美企業的蹤跡。此外,更多的拉美企業正在為進入中國市場作準備。
第三,中國和拉美國家各自擁有一些較為先進的技術。在許多領域,中國的科學技術水平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拉美亦非例外。例如,巴西的支線飛機制造技術、智利和阿根廷等國的農產品加工技術以及古巴的生物技術等,在世界上處于領先地位,這些技術非常適合于中國的需求。中國的一些技術也非常適宜于拉美。因此,中國和拉美國家在這一領域加強合作的潛力非常巨大。毫無疑問,中國與巴西聯合發射人造衛星,堪稱發展中國家在科技領域合作的典范。
中拉經貿關系是“雙贏”的南南合作
值得注意的是,近幾年中拉經貿關系得到發展的同時,“中國威脅論”也在一定程度上蔓延。雖然一些拉美國家甚至經常性地對中國產品實施反傾銷,但中拉經貿合作仍然是“雙贏”的南南合作。
誠然,在外國產品的沖擊下,拉美的一些競爭力較弱的中小企業不得不減小生產規模或倒閉。但這一狀況不能歸咎于中國對拉美出口的擴大,因為在中國擴大向拉美國家出口以前,拉美的那些競爭力弱的中小企業就已經陷入困境。
眾所周知,拉美國家是在20世紀80年代末或90年代初開始實施改革開放的。貿易自由化是這一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當拉美市場開放后,一大批中小企業因不敵歐美產品的競爭而陷入困境,而當時中國對拉美國家的出口還為數不多。事實上,在近幾年拉美國家進口的4000多億美元中,中國對拉美的出口僅相當于5-6%左右。
在全球化時代,國家與國家之間、企業與企業之間的競爭是難以避免的。中國實施改革開放以來,拉美國家和發達國家也在不斷擴大對中國的出口。既然拉美國家奉行的是市場開放政策,那么,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上所有國家擴大對拉美的出口也是無可厚非的。
已故的阿根廷經濟學家勞爾#8226;普雷維什曾提出過著名的“貿易條件惡化論”。這一理論認為,包括拉美國家在內的發展中國家面臨著貿易條件不斷惡化的趨勢,因為發展中國家的出口貿易以自然資源和初級產品為主,發達國家的出口貿易則以工業制成品為主。在國際市場上,由于發展中國家從技術進步中得到的好處少于發達國家得到的好處,因此,自然資源和初級產品的價格呈持續下跌的趨勢,而工業制成品的價格則不斷上升。
中拉經貿關系的發展卻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普雷維什的論斷。一方面,由于近幾年中國從拉美進口了大量初級產品和原料,其價格一直維持在較高的水平上;另一方面,由于中國的勞動力價格比較低,拉美從中國進口的工業制成品的價格也比較低。其結果是,近幾年拉美國家的貿易條件得到了改善。
中拉關系的發展還有利于拉美國家進一步擴大對外經濟關系多元化。長期以來,拉美國家一直在努力追求外交多元化戰略。這一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就是擴大對外經濟關系,減少對美國市場的依賴,在世界各地尋求更多的貿易伙伴。雖然目前中拉雙邊貿易額在拉美對外貿易總額中所占比重不足6%,但其增長潛力是十分巨大的。
一些國際機構的研究成果也表明,中拉經貿關系的發展是有利于拉美的。例如,聯合國拉丁美洲和加勒比經濟委員會在多個研究報告中指出,由于拉美經濟的對外依存度很高,世界經濟形勢的好壞對拉美經濟的增長率影響重大,因此,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對拉美作出了重要貢獻。該機構甚至認為,中國已成為拉美經濟增長的“引擎”。如果中國經濟增長速度放慢,那么世界經濟的增長率就會降低,拉美經濟的增長勢頭就會受到不良影響。
美洲開發銀行的有關研究報告也指出,拉美國家實際上得益于中國對初級產品的巨大需求。中國的發展沒有使拉美受到損失,相反,中國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迫使拉美國家調整產業結構,作出恰如其分的應對,以保護其在世界市場上的份額。從另一角度說,如果中國沒有得到快速發展,拉美經濟的狀況未必會比現在更好。
為了挑撥拉美國家與中國的關系,一些西方媒體經常稱中國從拉美國家進口初級產品和資源是一種“具有新殖民主義性質”的“掠奪”行為。這一論調無疑是無稽之談。最近幾年,中國從拉美進口的初級產品和原料固然在增加,但這種進口符合拉美國家的利益,拉美向中國和其他國家出口初級產品和原料符合其比較優勢原則。況且,中國進口拉美的初級產品和原料是按照國際市場價格結算的,是一種平等互利的行為,與昔日殖民主義者對殖民地的剝削不可同日而語。
中國的和平發展提高了中國人民的生活水平。這一了不起的成績同樣可以為拉美的發展作出貢獻。例如,先富起來的中國人已開始走出國門,領略世界各地的名勝古跡和自然景色。擁有非常豐富的旅游業資源的拉美,必將成為越來越多的中國游客的目的地。
中國的和平發展還能推動中拉文化交流。中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多年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拉美有舉世聞名的瑪雅文明、阿茲特克文明和印加文明。拉美人對中國的藝術、武術、中醫和烹飪等文化瑰寶十分喜愛,中國人對拉美在文學、體育和音樂等領域中展現的獨特才能和成就非常佩服。
綜上所述,中國的和平發展有利于提升南南合作,有利于推動拉美的發展,有利于增進中拉人民之間的友誼,有利于維護世界范圍的和平與發展。
中拉經貿關系的發展不會損害第三方的利益
不容否認,最近幾年,伴隨著中拉關系的快速發展,一些不和諧的音符也應運而生。美國國務院主管拉美事務的前助理國務卿諾列加曾說過,美國必須密切關注中國在拉美的擴張,必須確保中國的行為不與美國在拉美地區追求的目標相抵觸。眾議員丹#8226;伯頓則在這一次聽證會上更加露骨地說,中國在拉美的存在不利于美國在拉美的追求目標,因此,美國“應該把中國在拉美采取的行為看作是一個霸權在我們西半球的活動。”
美國的一些媒體也為“中國威脅論”的傳播推波助瀾。例如,《華爾街日報》的一篇充滿奇談怪論的文章認為,雖然中拉關系“尚未對美國產生嚴重的安全挑戰,但中國正在成為美國后院中的一個政治上的競爭者。……中國在拉美的崛起會使美國為控制非法移民、武器走私、毒品貿易和洗錢而作出的努力變得復雜化,因為中國正在與那些對美國上述努力不太友好的國家進行合作。那些拉美國家可能會利用中國來挑戰美國的霸權。”
上述言論無疑是站不住腳的,因為中國與拉美發展雙邊關系不針對任何一個第三方。中國沒有必要、也不可能通過提升中拉關系來縮小美國在拉美的勢力范圍。中國和拉美國家都屬于第三世界,在全球化時代,中國和拉美通過發展經濟關系來取長補短,有利于維護世界和平,有利于推動雙方的發展。此外,中國與拉美國家發展政治關系或與一些國家建立戰略伙伴關系,同樣是為了增進相互了解和維護世界和平,也是為了進一步推動南南合作。
中國在拉美投資1000億美元是以訛傳訛
中國的和平發展使中國擴大對外投資成為可能。目前中國在拉美的投資僅為數十億美元。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的進一步強大和中拉關系的進一步發展,中國對拉美的投資規模會不斷擴大。
對于國內資本積累能力較弱的拉美國家來說,中國的投資無疑是有益無害的。2004年11月12日,胡錦濤主席在巴西國會發表演講時指出,中拉雙方應共同努力,力爭使中國在拉美的投資到2010年超過80億美元。
必須要指出的是,不少國外媒體(甚至包括拉美國家的許多媒體在內)一直在宣傳這樣一個不實的數據:“今后幾年中國要在拉美投資1000億美元”。事實上,胡錦濤主席在巴西國會演講時提到的1000億美元,是中國和拉美雙方力爭在2010年達到的雙邊貿易額,而不是中國在拉美的投資額。
“中國要在拉美投資1000億美元”的說法完全是國外媒體的以訛傳訛。這一誤傳對中國產生的負面影響是顯而易見的。第一,助長了“中國威脅論”,使美國對中拉關系的發展更持戒備心理,認為中國要在其“后院”中與其爭奪勢力范圍。第二,導致許多拉美人認為,中國不守信用。一些拉美人甚至認為,中國為了獲得拉美的資源,不惜夸下海口,提出要在拉美進行大規模的投資,但實際上投資額極為有限。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拉丁美洲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本文責任編輯:葉曉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