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0月,法國總統希拉克在訪問中國武漢期間的一次宴會上,朗誦了唐代詩人李白的《早發白帝城》作為宴會致辭的開場白,而前一天在北大的演講中,他也引用了中國的哲言“二人同心,其利斷金”。這位法國前總統對中國文化的熱愛由此可見一斑。而對于本國文化,這位總統更是堅決的捍衛者。2006年3月,希拉克在出席歐盟首腦會議期間,做出了一個看似唐突的舉動:歐盟下屬雇主聯盟負責人、法國人塞埃在歐盟25國首腦面前發言時堅持用英語而不用自己的母語法語。希拉克總統毅然起身離席,以示抗議,直到塞埃發言完畢后才重新返回會場。希拉克此舉雖然遭到英國等國媒體的冷嘲熱諷,卻得到法國媒體和民眾的贊同,被贊許為以實際行動保衛法國的民族利益。
法國是一個有著豐富文化遺產的國家。直到20世紀中期,法國在西方世界中一直保持著它的文化優勢地位。當今,面對幾乎遍及天下的美國文化產品,法國政府為了保護本國文化產業,不遺余力地在國內加強對文化發展的扶持力度,在國外則由外交部和其他涉外機構推進文化交流,加強法國文化的對外影響。政府堅信法國的形象同它的文化密不可分,始終起著法蘭西文化的保護者和傳播者的作用。
歷史淵源
國家參與文化事務在法國歷史上很早就開始了。1257年,后來舉世聞名的巴黎大學就是在卡佩王朝的國王圣路易的支持下建立的。1539年,瓦羅亞王朝的弗朗索瓦一世頒發《維雷-科特萊敕令》,諭令法語作為官方語言,規定起草判決書和公證書必須使用法語。1635年波旁王朝統治下的法國成立了法蘭西學院,制定法語語言規范、監督法語的演變。17世紀,特別是在路易十四時期,國家更是承擔了藝術保護者的責任,鼓勵、資助藝術家和作家進行創作。凡爾賽宮的設計建造以及1680年法蘭西喜劇院的創立都見證了昔日君王對藝術扶植的雄心。17、18世紀時,在成立藝術院校和手工藝工場(壁毯、瓷器)的時候,國家采取皇家庇護和資助以及審查的手段,對文化產品施加影響。
19世紀法國政局不穩,政權更迭頻繁,雖然組建一個穩定的政府困難重重,但是從復辟王朝到第三共和國的歷屆政府都始終不渝地堅持了有利于發展文化藝術的政策。藝術和文化被看作是實現民族團結和同一性的強有力的保證。特別是在第三共和國時期,國家更是加強了對藝術創作的支持及對國家文化遺產的保護,并確認國家有負責藝術教育及普及本國藝術財富的責任。
1958年法蘭西第五共和國成立后,法國政府高度重視文化工作,于1959年7月14日頒布政府令,宣布成立法國歷史上第一個文化部,著名作家安德烈#8226;馬爾羅擔任首任文化部長。政府令同時闡明了法國的文化政策:“使最大多數的法國人能接觸全人類的、首先是法國的文化精華;使法國的文化遺產擁有最廣泛的群眾基礎;促進文化藝術創作,繁榮藝術園地。”此后,法國歷屆政府基本上持續執行了這一文化政策。
立法保護
法國并沒有把文化發展視作單純的市場或產業行為,而更看成一種國家行為,注重政府的行政庇護與大力扶持。這既是出于對法蘭西歷史文化傳統的自豪,也是為了因應在當今世界上所面臨的英語強勢文化的巨大壓力。第五共和國成立以來,法國先后出臺了《保護及修復歷史遺跡法》(1962年和1967年),《古跡保護法》(1967年),《建筑法》(1977年),《圖書單一價格法》(1981年),《著作法》(1986年)等等。以法語語言立法為例, 1994年8月4日,法國議會通過了文化部長杜邦提出的“關于法語使用的法案”,簡稱杜邦法。杜邦法規定禁止在公告、廣告中,在電臺、電視臺播送節目中(外語節目除外)使用外語;要求在法國境內出版的出版物必須有法語的概述;在法國境內舉行的各種研討會,法國人必須使用本國語言做大會發言等等。對違反杜邦法的將處以罰款。 立法生效后,執行是嚴格的。 當迪斯尼樂園在法國落成時,法國政府就要求它把景點名稱譯成法語。
像法國那樣對本民族的語言、文化如此重視和保護的國家為數不多。政府要求民眾像愛護自己眼睛一樣維護民族文化的獨立,將本國文化與國家形象緊密聯系在一起。法國政府的這種憂患意識和保護措施卻并非沒有道理。2006年5月,法國文化部長在一個關于文化多樣性的圓桌會議上曾列出以下數據:目前,美國制作的影片占據了世界電影市場85%的份額,這些影片在歐洲占市場份額的71%,日本64%,美國本土97%。法國在保護民族文化方面盡管作了許多努力,但是美國電影仍然占據了法國電影市場的60%;在影碟唱片方面,占領了市場的80%以上。其他歐洲國家的情況更糟糕。比如英國,國產電影只能占到10%的市場份額,曾經有過電影輝煌時代的意大利國產影片只占本國市場的5%。這些數據無一例外地說明法國政府這樣做的必要性。
各方參與
除了立法保護,財政支持也是必不可少的。法國政府對文化事業的支持主要有三種形式:1、國家層面:國家撥給文化部的款項自20世紀90年代翻一番后,2006年達到28.86億歐元,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經費主要用來進行文化基礎設施投資、資助各類文化活動、支持文化遺產保護、鼓勵創作及出版等等。2、地方政府層面:法國的大區、省、市、鎮政府都有支持文化事業發展的財政預算。1982-1983年政府制定的“文化分散政策”將文化活動、資金和設施從過去集中在巴黎的做法改為分散到全國各地,從而擴大了地方政府在文化事務方面的參與范圍并且增加了這一方面的經費。希拉克總統在1995年上任不久又宣布了兩項重要決定:在他任職期間,不在巴黎開工大型文化工程;把文化經費提高到國家預算的1%。文化部也宣布了兩條重要措施:今后10年中,政府三分之二的文化投資用于外省;重要的文化設施大部分建在外省。得益于這一政策,地方政府以同國家結成合作伙伴的方式,在活躍法國文化生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許多省會城市和地區大城市,無論在遺產保護還是開展專項活動及支持創作方面都投入了巨大的財力。有好幾個城市還是國家級甚至世界級文化機構的所在地。如在里昂、圣艾蒂安和格勒諾布爾的現代藝術博物館、阿爾勒的國立攝影學校、馬賽的國立高等舞蹈學校、尼斯的馬蒂斯展覽館等等。3、第三種形式中文譯作“對文學、藝術或學術事業的資助,獎勵或庇護”。法國政府通過制定減稅等政策鼓勵企業為文化發展提供幫助,如支持文化事業的企業可以享受3%左右的稅收優惠、支持文化事務的協會的經費大部分由國家和地方政府補貼等等。既可以讓企業揚名,又可以沖抵企業稅收,因此很受企業重視。建立基金會或者資助大型文化項目成為很多大集團的公關政策。比如卡地亞基金會資助造型藝術、路易#8226;威登贊助抽象藝術等等。同樣,許多大公司還為法國耗資巨大的遺產保護工程出資:法國電力公司參與了巴黎榮軍院大圓頂的修復,柯達公司出資拉科斯巖洞的復制工程。在2004-2005年的中法文化年活動中,有20多家法國企業成立了“法國文化年榮譽委員會”,共集資約1000萬歐元。
文化外交
法國的對外文化傳播始于法語教學。早在1884年,法國就成立了以在海外教授法語為主的“法語聯盟”,目前已在138個國家建有1098個分支機構,擁有近萬名教師,30多萬名學員。另外,“法語國家組織”目前有55個成員國和10個觀察國,每年預算達2億歐元,其中法國出資三分之二。法國外交部設有專門負責對外文化交流的部門“國際合作和發展總司”。
近年來,面對來勢洶洶的美式文化,法國在外交上富有想象力地先后提出了“文化例外”和“文化多樣性”的理念,與美國打起一場文化保衛戰。1993年,在關貿總協定烏拉圭回合談判過程中,美國指責法政府對本國文化產品“補貼”,違反了自由貿易原則,要求取消對美國影視作品進入歐洲市場的“配額限制”。當時的情況對法國很不利。歐盟內許多國家對文化的重視程度也遠遠不及法國,認為文化就是一種產品,可以自由交易。法國為了拒絕強勢的美國影視產品自由進入法國市場,保護本國的影視文化發展,首次提出“文化例外”的主張,指出文化產品不同于一般產品,不屬于自由貿易的范疇。在以后幾年的國際貿易談判中,法國始終堅持這一主張。
1999年,在世貿組織西雅圖談判前夕,法國在歐盟會議上不懈地捍衛它的“文化例外”思想,并最終獲得歐盟成員國贊同。歐盟于1999年10月26日的聲明中指出:“歐盟在世界貿易組織今后的談判中,將如同在烏拉圭回合談判中一樣,注重歐盟及其成員國保護并發展其制定及施行各自文化及影視政策的能力,以保護各國的文化多樣性。”
為了在全球范圍內創造條件,讓更多的國家接受這一思想,法國總統希拉克在200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1次大會的開幕式上,正式提出法國的立場:“應對文化全球化,就是要提倡文化多樣性。這種多樣性是建立在確信每個民族可以在世界上有自己獨特的聲音,每個民族能夠以它自身的美麗和真理充實人類的財富。”自此,法國正式將“文化例外”的提法改為“文化多樣性”,將有關文化產品問題的討論從世貿組織轉向教科文組織。文化多樣性成為法國政府文化政策的軸心。在2003年10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2屆大會上,法國和加拿大共同提案,要求通過一個“文化多樣性國際公約”。大會最終通過決議,授權教科文組織總干事啟動起草一個關于保護文化多樣性國際公約的工作。2005年1月25日,中法兩國文化部長發表聯合聲明,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在制訂的《保護文化內容和藝術表現形式多樣性國際公約》應力求實現的原則和目標進行了闡述,認為公約應承認文化產品與服務的特殊性,它們不同于其他商品;國家有權采取支持措施促進文化多樣性等。
希拉克在解釋他因為同胞不說法語而起身離席的舉動時說道:“我們不能將明天的世界建立在一種語言之上。”通過捍衛母語,希拉克表達的是法國政府捍衛法蘭西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決心。5 月16日,希拉克正式卸任法國總統。據稱,他將繼續致力于“文化多樣性”和“可持續發展”事業。
(本文責任編輯:王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