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于什么是社會新聞,目前在業(yè)界和學界還沒有統(tǒng)一的定義。大多數(shù)人認為,社會新聞一般是指相對于政治、經(jīng)濟、科技、文教新聞而言的,不受行業(yè)的局限,側(cè)重于報道社會上或自然界中與人們生活密切相關(guān)的事件的一類新聞。近年來,社會新聞的外延在不斷地擴展,大致可分為正面和負面的兩大類,也有的學者稱之為“亮色”和“暗色”兩大類。正面的社會新聞是以先進的、積極向上的事件與人物為報道內(nèi)容,通過宣傳正面典型,幫助人們培養(yǎng)高尚的道德情操。負面的社會新聞則是以負面的、消極落后的事件與人物為報道對象,通過批判性的報道手法,指明是非對錯,啟發(fā)人們培養(yǎng)正確的觀念和行為。社會新聞貼近社會、貼近民生、民情,能夠激起讀者某些情感上的共鳴,因此擁有廣大的讀者群。社會新聞報道做得好,能夠反映出時代特點和社會生活氣息,或是給人以某種啟迪、引導人們奮發(fā)向上。反之,則會對社會及個人產(chǎn)生負面影響。通過分析發(fā)現(xiàn),近幾年一些都市報的社會新聞報道患上了某些通病——報道題材的失衡、報道力度的失衡、寫作方式的失衡。現(xiàn)以《楚天都市報》社會新聞報道為例進行分析:
一、報道題材的失衡
將《楚天都市報》2006年3月25日至4月5日共396篇社會新聞報道(若同一標題下有兩則以上報道,按一篇報道計算)按題材分類。其中有關(guān)罪案、事故類負面報道共179篇,占報道總數(shù)的45.20%;展現(xiàn)新道德、新風尚,時代精神的正面報道共51篇,占報道總數(shù)的12.88%;直接展現(xiàn)市民生活的報道共144篇(由于涉及的題材龐雜,在此未細分),占報道總數(shù)的36.36%;其他類報道占5.56%。以上數(shù)據(jù)顯示,正、負面新聞報道的比例嚴重失衡。在負面新聞中,罪案類報道高達126篇,就占了報道總數(shù)的31.82%,報道內(nèi)容涉及敲詐勒索、強奸猥褻、投毒、販毒、偷盜搶劫、行騙、拐賣綁架、殺人行兇、非法禁錮、破壞公共設施等各類罪案。負面社會新聞特別是罪案類社會新聞在數(shù)量上占強勢地位,并且報道題材非常廣泛。在報紙逐漸采用新聞熱線、新聞線人報料以擴大信息來源后,上述現(xiàn)象呈現(xiàn)出愈演愈烈之勢。相比之下,像武漢科技學院學生高杰義捐骨髓,個體女店主徐吟誠實守信、積極創(chuàng)業(yè)等展現(xiàn)新道德、新風尚的正面報道卻少之又少。特別需要說明的是,在144篇直接展現(xiàn)市民生活的報道中,也多是中獎、街道垃圾、婚戀糾紛、住宅漏水、停電等題材的報道,關(guān)于武漢市民豐富多彩的社會、文化生活、積極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等具有時代精神的報道,所占比重很低。這與正在提倡構(gòu)建和諧社會、和諧人文,積極宣揚樹立“八榮八恥”社會主義榮辱觀的主流輿論,還存在相當大的差距。
二、報道力度的失衡
《楚天都市報》2006年3月25日至4月5日126篇罪案報道中,50%以上的報道都對作案過程做了詳盡的報道,甚至將某些血腥、殘忍的兇殺、暴力畫面直接展現(xiàn)在讀者面前。該報關(guān)于荊州“4·3”案件的報道可謂是報道力度失衡的典型。4月4日的二、三版,整整兩個版面,給讀者上演了一部圖文并茂的警匪片。文字安排上,通過歹徒“劫車——撞車——再劫車——栽入河中——三次劫車——被圍加油站——窮途末路、開槍自斃”,警察“追堵——合圍——喊話——包抄——步步逼近”這兩條主線對案件做了全程報道,對歹徒的行為、言語、心理狀態(tài),警方的周密部署做了大量的細節(jié)描寫。圖片方面(共九張),刊登了武警、防暴警察的部署,被毀的面包車和QQ車,甚至將歹徒逃跑路線圖和警方加油站合圍示意圖也予以刊登。接著是在4月5日第二版整版對案件的連續(xù)報道中,又給讀者插播了幾段“花絮”,不僅有歹徒饒義的“臨終遺言”,更是推出標題為《饒義其人》的報道,包括他的工作經(jīng)歷、戀愛經(jīng)歷、熟人對他的評價等內(nèi)容,連他的興趣愛好、愛看的武俠小說書名也有所涉及,甚至連撞毀車輛的索賠問題也成為報道的重點。一個罪案報道做到如此力度,使我們不得不對它所可能產(chǎn)生的負面社會效果表示擔憂。而幾乎在同一時間段發(fā)生的武漢科技學院學生高杰義捐骨髓的事件,本應作為一個正面典型加大宣傳力度,卻陷入了一個姥姥不疼、舅舅不愛的尷尬境地。關(guān)于該事件最集中的報道,是刊登在4月5日的第三版要聞版,與“饒義事件”報道相比,該報道不論是在版面安排,還是在內(nèi)容編排上都要單薄的多,沒有相關(guān)的背景介紹,也沒有進行后續(xù)報道。
三、寫作方式的失衡
社會新聞由于自身所具有的特性,往往故事性比較強。對于具有一定社會影響力的人物事跡,市民所開展的社會、文化活動,采用有情節(jié)、有細節(jié)的故事化寫作方式進行報道,能夠激發(fā)讀者的閱讀興趣,收到好的報道效果。如《楚天都市報》2006年3月25日對博士生鄭璇克服聽力障礙,積極面對生活、學習的事跡以及她的成長軌跡,用故事化的寫作方式進行了報道,這樣使得報道更加生動形象,引人入勝、必定會激起讀者某些情感上的共鳴,得到某些啟迪。然而,故事化寫作方式不是所有的社會新聞都適用,特別是那些以事件為主、反映社會問題的社會新聞。以《楚天都市報》2006年3月25日至4月5日直接展現(xiàn)市民生活的144篇報道為例,通過分析發(fā)現(xiàn),其中以事件為主、反映社會問題的報道近65%都采取故事化寫作方式。這些報道都是以一個或一個以上的故事講述為開頭,再對事件本身,或所反映的社會問題展開報道,故事的主人公都是一些沒有確切姓名、身份的人物,如李太婆,張爹爹、王小姐等。例如3月25日一篇題為《廁所在哪里,路人遙指小樹林》的新聞報道,報道的是青山南干渠游園管理上的不足,全長5公里的游園只在西端建有兩個公廁,長達3公里的東端沒有廁所,給游人帶來極大不便的新聞事件。但報道的重頭戲放在了張?zhí)庞螆@內(nèi)急找不到廁所,又不好意思在其他游客所指的隱蔽的小竹林里“方便”的故事講述中,將原本急需引起相關(guān)部門重視、解決的問題,蒙上戲劇化色彩,使得報道重心偏離,報道效果大打折扣。
《楚天都市報》社會新聞報道的三大失衡,也是現(xiàn)今很多都市報社會新聞報道的通病,實際上是向新聞工作者提出了三個相互關(guān)聯(lián),必須予以高度重視的問題:一是社會新聞究竟該報道什么,不該報道什么,報道題材該以怎樣的比例進行分配?二是對于敏感的、具有特殊性的新聞事件應該把握怎樣的報道力度?三是對于不同題材、不同主題的社會新聞報道,該采用怎樣的寫作方式以產(chǎn)生更好的報道效果?作為職業(yè)新聞工作者,只要站在時代的高度認真思考,這些問題都是能夠正確回答的,并且許多學者針對這些問題業(yè)已開出了諸多良方。有的學者指出,關(guān)于做好社會新聞應該做到,搶發(fā)新聞時要保持冷靜,多想想政策規(guī)定、法律法規(guī);“不管東西南北風,咬定責任不放松”,把社會責任和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尋找“官民同好”的共同點,力求共同關(guān)心關(guān)注而又“安全”。(1)也有的學者提出了更為具體的措施,認為應該增強編輯對社會新聞題材的把關(guān);調(diào)控負面社會新聞的比例;改進新聞報料內(nèi)容;改進負面社會新聞的報道形式。(2)然而,這些好的建議、措施,往往不是夭折就是被擱置,即便是有所作為也堅持不了一段時間,都市報社會新聞報道常常又回到舊的模式,其弊病一直沒有得到妥善的解決。這不得不讓我們深思造成這些問題的根本原因之所在,從而找到一些真正標本兼治的方法。我認為,最根本的是一個認識問題,也就是說某些都市報從業(yè)人員認識上存在問題,從而導致在操作上陷入誤區(qū)。
具體說來,首先是對都市報的“身份”認識不足。都市報的新聞工作者一定要清楚地認識到,都市報與黨報一樣,都是黨和人民的喉舌,對于引導有利于塑造美好心靈,弘揚社會正氣,在全社會形成積極向上、生動和諧的主流輿論,同樣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不能夠為了謀取局部的經(jīng)濟利益而一味地迎合讀者的獵奇心理,甚至是錯誤地引導輿論,宣揚消費娛樂,與黨和廣大人民的意志背道而馳。其次對社會新聞的功能認識不足。由于社會新聞的特殊性,如接近性、趣味性等等,更容易受到讀者的青睞。許多都市報將社會新聞作為吸引讀者眼球,為報社盈利創(chuàng)收的工具,因此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不由自主地讓社會新聞披上媚俗的外衣,而社會新聞的真正功能卻被淡化、忽視。大眾媒介是主動地選擇信息,賦予信息意義,主動塑造社會形象,通過建構(gòu)知識來建構(gòu)社會共識的。可以說,社會新聞的真正功能在于建構(gòu)社會共識,塑造和維護小到一家媒體、一座城市,大到一個國家、一個社會的形象。對于發(fā)揮社會新聞的真正功能,新聞工作者責無旁貸。
新聞工作者一旦解決了思想認識上的問題,操作層面上的問題也必將迎刃而解。
注釋:
(1)陳東:《地方晚報如何提高社會新聞報道質(zhì)量淺探》,中國新聞研究中心
(http://www.cddc.net/shownews.asp?newsid=4030)
(2)陳淑娟:《都市類報紙負面社會新聞報道分析及改進措施》,傳媒學術(shù)網(wǎng)
(http://academic.mediachina.net/academic_xsjd_view.jsp?id=1948)
參考文獻:
(1)斯蒂文·小約翰:《傳播理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版
(2)利昂·納爾遜·弗林特:《報紙的良知——新聞事業(yè)的原則和問題案例講義》,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3)米歇爾·福柯:《知識考古學》,三聯(lián)書店2003年版
(4) 陳東:《地方晚報如何提高社會新聞報道質(zhì)量淺探》,中國新聞研究中心。(http://www.cddc.net/shownews.asp?newsid=4030)
(5)陳淑娟:《都市類報紙負面社會新聞報道分析及改進措施》,傳媒學術(shù)網(wǎng)。(http://academic.mediachina.net/academic_xsjd_view.jsp?id=1948)
(6)吳非:《美國媒體社會新聞報道的失衡》,載于《新聞知識》,2005年4月
(作者系華中師范大學新聞系05級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