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小學開展新聞讀寫能力教學,發端于英國,卻在大洋彼岸的加拿大開花結果。如今,加拿大已成為世界上開展此項教學最先進的國家。
培養中小學生新聞閱讀和寫作能力,是基于“媒體不僅要傳播現實,而且要構筑現實”的理念,通過分析媒體消息的真偽對錯,提高學生的思辨水平。
目前,加拿大青年一代,遠離印刷品的現象很嚴重,如果在學齡期不進行新聞讀寫能力教育,長大以后,有些人很可能不會讀報寫文章了。為了不使這種前景變成現實,有識之士認為,必須讓他們親近提高讀寫能力的活教材——報紙。
再者,加拿大與美國,從太平洋到大西洋,有很長的國境線相連;從加拿大最大的城市多倫多到美國紐約,坐飛機只用一個鐘頭;加拿大能看到美國的電視節目,報刊架上擺放著許多美國報刊。所以加拿大受美國的影響很深。因此,提高學生對媒體的閱讀、分辨、理解能力,更顯得必要。
限于篇幅,以下只介紹加拿大兩個省的學校,開展新閱讀寫能力教學的概況。
安大略省:起步于40年前
上世紀60年代,安大略省即開始培養中小學生新聞讀寫能力。由于越南戰爭正在激烈進行,國內維護公民權的運動高漲,加拿大民眾開始認識到媒體的重要作用;但是隨著媒體過度的性描寫,過多的暴力場面,引起公眾強烈不滿,認為媒體“是個壞東西”,信譽度很低。
大學教師尼爾·何大森和巴利·旦康意識到,讓學生掌握判斷新聞報道的真偽是十分必要的。他們組建了提高新聞讀寫能力協會(AML),開展培養中小學生閱讀報紙和寫作能力的活動。
他們教學時使用的教材主要是報紙。這是因為,互聯網的發達,使大眾傳媒的大眾性淡漠了。大眾傳媒本應是把一條信息傳播給眾多對象;而互聯網卻是把大量信息在小范圍內傳播。
1987年,安大略省把培養學生新聞讀寫能力正式納入中小學課程。該省教育部官員說,新聞讀寫能力教育,是“作為地球村的村民,為了自由的生活,必須做的一件事件”,“如果對媒體上的信息,既不會分析,也不能判斷,更不作任何懷疑,不論是個人,還是省、國家,都是不能生存下去的”。
報社也發揮自己的優勢,成立專門機構,配合新聞讀寫能力教學。加拿大最大的報紙《多倫多明星報》(發行量50萬份),5年前即按照教師的需求,制作了有關教材出售。
多倫多市利薩伊德學校也是把報紙作為新聞讀寫能力教學教材的。多倫多市有全國性報紙《環球郵報》和《國家郵報》,也有地方報紙《太陽報》、《多倫多明星報》等。該校在上新聞讀寫能力課時,讓學生同時閱讀幾種報紙,并進行比較:全國性報紙和地方性報紙,大報和小報的頭版消息有何不同,什么消息配的什么圖片,為什么要配這個圖片;進而研究標題使用的單詞和版面安排;最后閱讀社論和言論文章,分析這些文章的觀點和運用的材料。在討論的基礎上,學生歸納出自己的意見,寫成報告交給評判委員。
對于11年級學生, 該校則讓他們分擔調查世界巨型傳媒企業的情況,然后在課堂上交流調查報告。學生們調查的公司,涉及到時代華納、默多克的新聞集團等國際傳媒巨頭,掌握了許多傳媒企業的概況。
不列顛哥倫比亞省:新聞讀寫能力教學協會主席一席談
不列顛哥倫比亞省新聞讀寫能力教學協會主席布萊克先生,長期從事教學工作,曾在愛爾蘭都柏林某報工作過。2004年他退出教職,專門從事協會的工作。
他在擔任教師期間,即積極從事新聞讀寫能力的教育活動。他的方法是,讓學生閱讀大量報紙。他認為,學生讀報,總會把報上登的消息當做事實。通過閱讀、比較,培養學生區分事實真偽并形成獨立思考的能力。
當前,學生們生活在互聯網的環境中,互聯網上信息繁雜,涉世不深的學生容易輕信。他便教育學生,某個網站是什么人開設的,它的信息從何而來,讓學生們明白,那些以商賣為目的的網站,說得冠冕堂皇,以達到隱瞞真相的目的。他自己開設了一個網站,讓學生們親自操作,以便了解在互聯網上如何簡單地、方便地隱瞞真相。
他說,希望學生們從各個角度觀察事物,以便他們在不斷受到商業社會影響的環境中,掌握分析信息正確與否的手段。
溫哥華市郊的艾列門塔利學校,5年前開設了新聞課程。7年級開始教學生新聞寫作,即把學校發生的事情寫成稿件,投給地方報紙。該校學生寫的稿件,曾在《溫哥華太陽報》舉辦的新聞大賽中獲獎。該校校報《學生太陽報》,是學生們練習編輯、寫作水平的陣地。學生們從采寫消息、編輯報紙的實踐中,不僅學會了選稿、制作標題等技術技巧,而且明確了作為編輯是不能有任何偏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