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于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末的博客,作為網絡媒體中的新寵被業界、學界爭相追捧。一批專門提供博客托管服務的網站在近三年相繼運營不斷擴張。在國內,千龍新聞網、網易、新浪等幾個商業網站開始開發各自的博客平臺。2004年在南京召開的我國首屆網絡傳播學年會上,博客成為傳媒業界人士和學者們關注的最大熱點之一。作為網絡傳播的新寵,博客被描繪成一種創新的網絡傳播模式,被包裝上了“科技、新知”的外衣,并被業界寄予巨大商業價值的期望。的確,博客的出現無疑在互聯網世界中搭建了又一個面向更廣泛受眾的互動平臺,使得互聯網在追尋效益最大化的過程中又邁出了一大步。然而,理性冷靜的分析和探析對于其進一步發揮效能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價值,尤其在信息爆炸的背景之下客觀分析博客發展中的阻障因素,不僅對于博客發展本身,而且對于現代信息傳播都具有一定的意義。
一、信息數量的激增惡化了信息檢索的困境
自從互聯網出現后,各種各樣的信息逐漸如海水一般圍繞著人們,人成了信息海洋中的孤島。面對如此浩渺的互聯網信息海洋,搜索引擎網站應運而生,如Google、百度、搜狐等,這些網站開發搜索程序通過某種算法,來對整個WWW信息世界進行排序。各家搜索引擎的算法千差萬別,但原理是一致的:分析評測每個網頁的價值,然后根據相關性大小,按順序排列搜索結果。目下互聯網搜索引擎大多屬于意志型,沒有科學的算法,主要通過網絡參與者的意志力量來決定搜索結果的排序,網民意志力量包括:一、提交優先原則,手工提交的網頁要比搜索抓取的網頁排列靠前;二、點擊優先原則,點擊率高的網頁排名靠前;三、付費優先原則、中標競價廣告的優先出現在搜索結果里面。這種引擎不對網頁內容進行價值質詢,網絡信息在淡化把關人功能之后缺乏自身價值判斷。
如上所述,互聯網已然存在信息檢索困境,而博客的出現無疑將惡化這一困境。因為Blog是繼E—mail、BBS之后網民向互聯網發布信息的又一極方便的途徑,而且它是“一種滿足‘四零’(即零編輯、零技術、零成本、零形式)而實現的‘零進入壁壘’的網絡個人出版方式。”(1)聯想投資公司經理譚涌泉在2005年博客發展趨勢研討會上說:“以前大家(網站)都是幫助大家(網民)搜尋信息,而博客是制造信息的。”現在的互聯網上,網站、論壇及個人站點收集信息量已經不是問題,問題在于信息的組合、過濾與價值判斷。博客對于信息的組合與過濾出現了以下問題: 1、信息過濾少,重復量大大增加,無數個人空間機械地重復粘貼各種鏈接;2、BLOG廢棄率不斷提高。即使在技術發軔的早期曾經有過思想共享的曙光,也被大量新博客的涌進所沖淡。信息共享似乎把我們引向另一種信息泛濫。
目前計算機的智能還遠遠沒有達到能夠像人一樣理解自然語言的水平,而且在可預見的將來也達不到這樣的水平。如果計算機實現了人機會話,或機器翻譯,或自動文摘等語言信息處理功能,人們則退而求其次地認為計算機具備了自然語言理解的能力。以自然語言理解技術為基礎的新一代搜索引擎,我們稱之為智能搜索引擎,由于它將信息檢索從目前基于關鍵詞層面提高到基于知識(或概念)層面,對知識有一定的理解與處理能力,能夠實現分詞技術、同義詞技術、概念搜索、短語識別以及機器翻譯技術等。前一段時間新浪網推出了一個別具心裁的“IASK”搜索引擎,該程序除了具有類似百度、google的傳統搜索程序之外又增加了一項提問功能。使用者可以向新浪8000萬用戶提出問題,請求他們給予解答,一段時間之后,用戶提出的問題可能會被別的網友作出回應,新浪將這些答案連同問題一起分類入庫作為一個知識分享的園地。這種聚集并共享網民知識的方式非常有新意,但是,IASK共享基本上都是“知識”,而鮮有思想的火花。并且,聯系我們現在所述的博客,這種搜索引擎對日益眾多的博客內容分析與價值判斷亦難做有效處理。
關于信息檢索技術的研究仍在不斷努力,然而不管是開放式分類搜索引擎的發展還是RSS的廣泛應用,都沒有效地承擔起信息檢索、判斷與整合的使命。在博客世界里,原創有價信源在日益泛濫的Blog頁面中不占任何優勢,更多的網志要么是私人事務記錄,要么是對互聯網已有信息的重復粘貼,作為個人組織信息的一對一的Blog,這種信息重復當然不會產生問題,但是博客的“開放的源代碼”使得這眾多重復的、無用的信息直接投入到互聯網的信息海洋中去。互聯網的信息成幾何倍數激增,信息檢索環境也就隨之更加惡劣。
二、信息煙塵的喧囂降低了信息內容的質量
博客原本是在網絡上的一種流水記錄形式,所以也稱為“網絡日志”。毫無疑問,當因特網的普及已經使信息過載日益加重的情況下,博客的這種流水記錄似的信息傾瀉會使這個問題越發突出。“信息,曾經稀缺,如魚子醬一般珍貴;現在,卻跟土豆一樣充足,被視作理所當然。”(2)然而數量并不等于質量,有用的信息才是信息含量。在以超鏈接為基礎的博客空間,我們可以看到越來越多的無用信息正在阻礙著閱讀。美國上世紀七十年代的電視劇《季利根島》里邊有這樣一段情節:可憐的海上遇難者偶然間發現了一條船,以為這一下可以回到文明世界里去了。不過,一些無用的行李使這個救生艇超出了承載極限,他們解掉纜繩才20多秒,船就沉沒了。在海邊的咸水中掙扎一番后,船長、小搭檔和其他家伙又回到了熱帶島嶼的薄霧中。
作為博客傳播中的傳者,blogger試圖殺出信息煙塵,于是使用多種吸引眼球的手段,其中不乏一些沒有實際意義、反而起干擾作用的信息,蒼白無力的拼貼將博客發展引向虛假的繁榮。這種過程中便出現了大量的謠言、色情信息等“噪音”,而這種干擾性的話語正是當下整個網絡傳播中積重難返的痼疾。“在一個信息泛濫的環境中,最困難的事并不是如何讓訊息沖破重圍,而是怎么找到一個感興趣的聽者。美國人甚至有了一個流行的表述來形容它:‘為了引起他的注意,我不得不用一根二四木材(是一種截面為二英寸×四英寸的標準建筑木材)——給他當頭一棒’。”(3)最終,我們這個信息過剩的社會成了犧牲品。我們可以把兇手稱為“二四效應”。在一個信息泛濫的環境中,“二四效應”為傳播活動提供了一條生路。不過,我們也為此付出了高昂的代價。因為,長此以往信息傳播將不可逆轉地變得越來越物質化、淺薄化甚至低俗化。
陳力丹先生曾分析指出:“‘今天天氣哈哈哈’的閑聊自由,即使在專制制度下也沒有被禁止過。然而現在的網絡上,有見地的意見很少,充滿了閑聊……由于可以不負責任,自由發表造成一種人人感到的不自由,因為信息垃圾妨礙進行自由的判斷。”(4)筆者對包括博客中國、博客動力在內的五個較大的博客站點做標題詞匯分析時發現,博客文章標題中“出鏡率”最高的是“性相關”詞匯。Blogchina.com網站2005年10月份的100篇熱門文章中有38篇文章內容與性有關,占到全部文章的38%。由此可見,博客的原創內容并不像“博客界”所鼓吹的“科技、新知、生活”那樣光鮮亮麗。回首2003年6月-11月,中國博客網用戶“木子美”發表網絡性愛日記,“博客”一詞成了網絡搜索引擎熱門的關鍵詞,提高了民眾對“博客”認知。然而這個廣泛認知是建立在庸俗信息泛濫的代價之上的,木子美的“遺情書”尚未塵埃落定,竹影青瞳張貼著自己裸體照片的個人博客在兩個月內點擊率飆升至60多萬次。2004年博客的大發展更使得眾多長期置于社會暗處的非主流話語開始登堂入室,占領大多數Blog的廳堂。美國人了解博客是從德拉吉報道克林頓性丑聞及“9·11”事件等,而中國人了解博客并大面積接觸博客則是緣于木氏女人的蓄意暴露的私人性體驗。“博客在美國更多的是與總統選舉、“9·11”事件等國計民生的大事件相聯系,而在中國博客則更多的是與隱私、裸露、窺視和被窺視,甚至是身體體驗式寫作相聯系。”(5)
博客信息含量的下降還表現在傳播內容的膚淺化上,由于Blog的在線傳播有了一定的大眾傳播性質,在追求影響力的動機下,把關人被迫將原本深刻東西膚淺包裝后發布出來以吸引眼球。當新近躥紅的“芙蓉姐姐”將“我總是很焦點。我那張耐看的臉,配上那副火爆得讓男人流鼻血的身體,就注定了我前半生的悲劇……”諸如此類的文字貼上博客的時候,獵奇的人們紛紛注目過去,于是,她在互聯網上迅速走紅。在博客和論壇上流傳著芙蓉姐姐版本不一、說法各異的神奇故事,每一個都充滿想像、臆測、胡編亂造和明目張膽的窺視欲望。通過鏈接、轉帖、搜索和msn的實時傳送,這場糾纏不清的網絡狂歡在短時間內被無限放大。狂歡結束之后,芙蓉姐姐從博客走入現實,網站紛紛邀請芙蓉姐姐擔任網聊嘉賓。與此同時,芙蓉姐姐的著名博客卻變成了一紙空文。博客在這里只是為他人做了廉價的嫁衣。
當然,在一部分人熱烈追捧Blog,甚至追逐Blog的庸俗信息的時候,包括美國在內的最先發展博客的國家和地區,已經開始逐漸進入主題Blog發展時期,包括時政、軍事、經濟、IT技術以及企業員工的工作日志等逐漸在信息泛濫的大洋之中脫穎而出,這也正契合了Blog的原始初衷。國內提供Blog托管服務的Blogbus網站這樣描述Blog:如果只有一個人看,那就是日記;如果有幾十個人看,那是和朋友分享;如果有幾百個人看,那就是一種影響力;如果有幾千個人看,那就是一個媒體。雖然如本文所分析中國時下的Blog還存在著亟待解決的兩大阻障,遠沒有到形成主題探討式的網絡媒體,但是,問題癥結的發現正是解決問題的開端。因此,相比對“博客技術”、“博客經濟”的肯定和褒揚而言,今后,如何在基于整合互聯網信息平臺的基礎上整合博客傳播模式,如何在發揮其信息傳播量的最大化的基礎上尋求其綜合社會效益的最大化,如何在技術、經濟探討的層面上向 “博客內容”的探討升華將成為學界和業界關注的又一個焦點。
參考文獻:
(1) 方興東、王俊秀:《博客——E時代的盜火者》,北京:中國方正出版社,2003年,第5頁第25第26行
(2)[美]戴維·申克:《信息煙塵:在信息爆炸中求生存》,黃锫堅、朱付元、何芷江譯,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11頁第25行
(3)[美]戴維·申克:《信息煙塵:在信息爆炸中求生存》,黃锫堅、朱付元、何芷江譯: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94頁第3行、第4行
(4)陳力丹:《論網絡傳播的自由與控制》,載《新聞與傳播研究》1999年第3期
(5)王吉鵬:《網絡中的泛情色身體紀錄:博客在中國的另類主旋律》,《北京青年周刊》,載2004年第1期
(作者楊琳系蘭州大學在讀博士、西安交通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周耀民單位:西安交通大學人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