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媒體時代究竟需要什么樣的新聞記者?新聞教育或者說是學科建設究竟該如何發展?
《北京青年報》社長張延平將媒體最需要的人才歸納為三種:一是既能跑動又有學問的人才,要求記者能夠克服困難,千方百計地深入到各種第一現場進行目擊采訪;二是既會管理版面又會管理人員的人才,要求從業者具備一定的管理能力;三是既懂媒體又懂經營的人才。清華大學李希光教授認為,在過去幾十年里,由于新聞教育跟不上新聞媒體的變革與發展,新聞學教育中存在著理論與實踐嚴重脫節的問題,一些畢業的學生不會寫有新聞的“新聞”,只會寫無新聞的“新聞”。許多大媒體的記者把新聞埋葬在一堆空話中,變得越來越同老百姓“不相干”。他指出,今天的記者不僅需要高超的語言表達和寫作能力、永無止境的好奇心、對新聞事業的熱愛、團體精神、懂得使用電腦采寫稿件、了解媒體市場和受眾,還要有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更重要的是無偏見和公正的態度。“我們要培養出一流的記者和編輯。”他強調道。
既然新聞教育肩負著培養合格新聞人才的使命,新聞學科建設就有一種緊迫感,完善的學科建設迫在眉睫。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與信息傳播學院院長吳廷俊教授指出,經過多年的發展,現在國內的新聞傳播教育到了非改不可的時候。對新聞教育來說,其專業性、應用性就是培養職業的新聞人,因而新聞教育要有明確的培養目標,科學的教育理念,切實可行的教學計劃,真正把握新聞教育的內涵和本質,在教育觀念、師資隊伍和教學方式方法上實現突破,扎扎實實地去實現學科建設既定的目標。
一、加強精品課程建設
所謂精品課程,是指所設的課程指導思想先進,所用教材能反映時代要求,教學內容體現最新科研成果,教學方法先進,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能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的課程。
加強新聞學基礎理論教育。堅持寬口徑、厚基礎的課程設置,合理安排新聞學概論、中國新聞傳播史、外國新聞傳播史以及四大業務課程。同時,新聞專業課課時比例應在30%左右,公共課課時比例應在70%左右。另外,要避免專業課細分,注重講述涵蓋新聞采寫一般規律的傳統印刷媒體的新聞采訪。
大力加強新聞文本的研讀。其基本途徑有二:一是開設專門的“新聞作品選讀”或“中外新聞精品研究”之類的課程,讓學生充分領略前輩與時賢在新聞實踐中的創造智慧;二是改革采、寫、編、評等新聞業務課程的教學,將新聞文本研讀充實到有關課程教學之中,將理論性的講授、文本性的研讀、技能性的訓練有機地結合起來,切實提高專業教育水平。
為了適應時代需要,還應開設一些課程如電腦編輯、網絡傳播等,在講授網絡媒體的發展、網絡傳播對大眾傳播、社會及文化等各個方面的影響、網絡新聞資源的檢索及網絡新聞的采寫、編輯等內容的同時,組織學生開展相關討論,并對國內各新聞網站進行比較,多方面培養學生利用網絡采集、處理和管理信息的能力。同時由于網絡廣告伴隨著網絡的蓬勃發展日益受到消費者、媒介人士及網絡業的普遍關注,也成為網絡傳播研究的重點,因此很有必要再開設一門“網絡廣告”課程,讓學生接觸這種新型廣告,掌握網絡廣告的制作技巧,使其成為網絡時代新傳媒的弄潮兒,并使我國的網絡廣告制作水平得到提升。
當然,還要非常重視多學科的綜合教育。中國青年政治學院新聞系主任展江教授認為,新聞教育的方向應當是社會科學化,就是要注重社會學、政治學、經濟學與新聞學的融合。現在媒體每年需要的大部分新聞人才不是從國內高校的各大新聞院系里尋找,而是寧愿從外文、經濟專業中的畢業生中尋找,然后自己培養。這個現象足以令人深思。新聞專業學生為記者生涯所做的最好的準備就是對人文學科的追求,特別是歷史、政治和語言文字。因此,為了擴展學生的知識面,同時也為了增加學生畢業后的就業機會,不妨再開設廣告、傳播、媒體研究、媒介經營管理、網絡傳播、公共關系等課程,使學生不僅接受文、史、哲等人文學科教育,也了解了政、經、法等社會科學的教育,甚至還有計算機等自然科學方面的教育。應鼓勵學生選修文化、哲學、自然科學等課程,以及財政、金融、法律、心理等課程。
二、重視教學實踐環節
新聞教育應該培養開口能講、動手能寫、腦袋能裝、腿腳能奔走的“四能記者”。實踐鍛煉作為打造新聞專業特色的一個重要手段,應該貫穿學生的整個培養過程。只有充分地實際鍛煉,才能養成良好的新聞敏感、敏捷的采訪能力和高超的寫作水平。
所謂實踐鍛煉主要有兩種形式,一是練習性(或模擬性)的,一是實習性的。前者在專業課教學過程中完成,在日常教學中利用各種校園媒體進行模擬運作,開展各種各樣的競賽活動,鼓勵學生踴躍到校刊、校報、校廣播站以及學生自己創辦的各種刊物鍛煉,以培養學生新聞習慣,開闊學生視野。后者是將學生派到各大媒體,進行實戰操作,通過在媒體單位的專業實習來體現。新聞專業的學生,至少有8周的實習期,以及每年固定的寒暑假,我們都可以充分利用起來安排學生到一些新聞單位實習,使學生在實習中提高業務水平,增強實踐能力。為了給學生創造優越的實習環境,各高校應積極聯系各大新聞媒體開辟各種各樣的實習基地,通過與新聞單位聯合辦學來實現新聞教育的實踐環節。
目前,許多重點院校的新聞專業非常重視教學的實踐環節,例如清華大學新聞學院引入了“學在路上”這個教學理念,即所謂“大篷車式新聞學課堂”。通過實戰訓練,學生學習的寫作不是玩文字游戲,不追求語言的雕鑿、做作,而是人生的故事,使學生在普通人生活的地方挖掘出精彩的故事來。讓學生在真實的世界里而不是在象牙塔里采訪真實的故事、接觸真實的人物、學習真實的本領,從而領悟到新聞學的核心原理。
三、重視專業理念教育和職業道德教育
作為培養未來新聞從業者的新聞教育,不僅要教導學生操作傳媒的技能技巧,更要養成學生的新聞專業理念。幾年前,復旦大學李良榮教授就曾疾呼:“市場化辦報,不能脫離新聞專業主義”,“脫離新聞專業主義的市場化報紙,就有可能陷入黃色報紙的泥潭”。清華大學的李希光教授也說過:新聞教育的首要任務就是將不負責任的作者轉變成為負責任的新聞記者。而今,記者拿紅包在今日的中國已經成為一個很難醫治的病癥,采訪者與被采訪者之間形成了一種“相互勾結”的關系。“名與利”的巨大誘惑,使得有些記者私心雜念很重,為了追逐名利,不惜無中生有,弄虛作假。就連一些大學生在自己的媒體實踐中,過早地沾染上“趕場子”、“拿紅包”的惡習。上海的《新聞記者》雜志曾經連年評出年度十大假新聞,一時輿論嘩然。因為就是這些假新聞居然曾被《北京青年報》、《京華時報》、新浪網甚至是《中國青年報》在內的各類媒體競相轉載。假新聞如此猖獗,與新聞學教育的一些缺失不無關系。真正的新聞學培養的是有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的“無冕之王”,使他們具有責任感、正義感,樹立起職業倫理、形成獨立人格,通過他們挖掘事情真相,使公眾的知情權得以實現。
由于新聞記者比其他職業的人對社會有更大的責任,新聞學的崇高理想是傳播真相,所以新聞教育一定要加強新聞倫理學的課程,必須把新聞倫理學放在新聞學教育的至高地位。日本新聞學的開山鼻祖小野秀雄認為,新聞學專業的三門課程必開:第一是新聞傳播史,第二是新聞傳播學理論,第三就是新聞傳播倫理學。
大力加強新聞專業理念教育和職業道德教育,提升學生的職業道德和職業精神,是我國新聞教育改革的重要環節。不僅要在專門的新聞職業道德課中深化新聞專業理念,更要將其貫徹到所有的專業課程之中,尤其是要通過中外名報人、名記者、名編輯的優秀業績、典范作品來加以啟發熏陶,讓所有的專業教學內容都浸透著專業理念的精神。
四、重視新聞實驗室建設
新聞傳播是一個高科技支撐的領域,傳媒的采、寫、編、評、攝等業務活動已與現代傳播科技密不可分。這就必然要求新聞教育要有充分的技術實驗條件,以保障實驗教學的需要。現代新聞教育都要求學生“一專多能”,“多能”是指多方面的技能訓練,即網上采訪、電腦編排、網絡協統編輯,而要想實現“多能”則必須有專業實驗基地來提供支持。建設一個多媒體、多功能的新聞傳播實驗室,可以完整地體現新聞出版、廣播電視、電子網絡、廣告和媒介管理等各領域的高新技術,加大電子傳播的教學和科研力度,是理論和實踐密切結合的創新之舉;給學生提供了接近實際的報紙、雜志的生產管理流程,使他們能系統地理解和掌握教學內容,豐富了教學方式,提升了學校形象,有助于宣傳、擴大生源并提高教學效果;同時,學生通過在實驗室的學習,了解現代化媒體的生產和管理方式,了解數字化時代編輯、記者的工作特點和技術要求,從而在畢業后能夠盡快適應工作環境,提高就業競爭力。
然而,目前國內大多數新聞院系都存在著實驗設備不足的問題,造成學生動手機會太少,得不到應有的模擬性實踐鍛煉。專業實驗室建設是絕對不容忽視的,所以新聞學教育的開展必然需要一定的資金投入,改善教學設施,建設起專業訓練必備的實驗基地,例如最基本的攝影實驗室、電腦編輯實驗室,還有激光照排實驗室等。只有配備了一定檔次的攝、錄、編、播設備,實驗教學器材更加完備,學生的實際操作技能才能相應得到提高。
五、重視專業師資隊伍建設
打造新聞專業的特色和優勢,培養“復合型”新聞傳播人才,一支具有較高的學術水準、有較強講授能力的專業師資隊伍是先決條件。加強師資力量將更有利于新聞專業提高授課質量和科研水平。從全國新聞院系的實際情況看,雖然高學歷的教師越來越多,但沒有經過系統的專業熏陶和新聞實踐,從書本中來、到課堂上去的教師還是大有人在。因此,積極引進專業人才,充實高校新聞師資乃當務之急。
要重視人才的培養和引進,從本學科特點出發,與新聞單位、兄弟院系結成緊密型合作體,實現雙贏。一方面學院應該開辟多種渠道來加強中青年教師的培養,為他們提供繼續學習的機會提高他們的業務水平,例如多請一些名家學者進行學術研討和信息交流,或者鼓勵教師參加學術會議以及一些短期的專業培訓,甚至可以委托人大、復旦等名校培養新聞學博士,提高教師的思想素質和業務素質。同時,應支持新聞專業的老師多參加社會實踐,在新聞媒體做一些兼職工作,這對于提高教師的業務水平和加強課堂效果都是很有益的。
另一方面,學院也要想方設法引進高層次的人才,不僅積極引進新聞學博士等高學歷的專業人才,也要堅持唯才是舉,突破一些條條框框,大膽引進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名記者、名編輯,讓他們承擔教學任務,或者采取多種合作方式加以利用,比如聘用客座教授或者為學生開辦論壇講座等等,用他們豐富的媒體實踐經驗激發學生的專業興趣,同時引進靈活的競爭機制,使專業老師積極“吐故納新”提高個人的專業信息,從而提高了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
總之,高等院校應充分發揮新聞學科的特色優勢,創建一流的新聞學科,培養優秀的新聞人才,努力推進新聞教育和研究的發展,為國家培養堅持社會主義方向、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高尚的職業道德和熟練的專業技能的高素質新聞人才。
參考文獻:
[1]董天策:《我國新聞教育的四大缺失》,《新聞記者》,2005年第9期
[2]李希光:《李強的故事與中國新聞教育改革》,《青年記者》,2005年第8期
[3]何梓華 :《供過于求 新聞教育的四大問題及對策》http://media.people.com.cn
[4]王蕾:《網絡時代的新聞教育》 中華傳媒網
[5]田華 李志:《高校新聞教育如何培養特色人才》
http://media.people.com.cn
(作者單位:中國防衛科技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