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媒體的對外報道,以權威的信息、豐富的內容,活潑的形式,積極宣傳我國現代化建設的成就和經驗,努力加強與世界各國的交流和溝通,促進世界的和平與發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績。然而,由于報道中的某些失誤,導致境外受眾對我國媒體懷疑、不相信、反感乃至持敵視也時有發生。如何進一步改進對外報道,開拓對外宣傳工作的新局面?這是不容回避的問題。
胡錦濤的耶魯大學演講,為我們做了經典的示范。這是一次極其成功的對美宣傳。胡錦濤以其平易近人、充滿智慧的個人魅力感染了美國聽眾,達到了加強對話、擴大共識、增進互信,推進中美建設性合作關系的目的,產生了“一石掀起千層浪”的巨大效應。海外輿論紛紛給予高度評價,贊揚胡錦濤的講話“是向美國公眾展示了一個大國‘負責任’的形象”,體現了“最大的善意和誠意”,“有助于消除美國社會對中國的偏見”,“贏得了美國民眾的信賴”等。這樣的宣傳效果,顯然是我們對外報道所追求的,它給我們帶來諸多啟示。
爭取受眾:了解是信任的基礎
過去,因為歷史的一些原因,中國與美國產生對立和隔閡、甚至仇恨情緒;如今,世界已發生了很大變化,中美關系已從歷史陰影中走了出來,然而,由于中美兩國人民對對方的認識主要是以媒介提供的“擬態環境”為依據,而中美媒介給各自受眾帶來的“媒介定型”(美國媒介對中國的定型是“妖魔”和“威脅者”,中國媒介對美國的定型是“霸權”和“反華”)造成了認識上的誤導,使得兩國民眾互為誤解、隔閡,乃至不信任危機加重。為改變這一狀況,我國媒體做了很多的努力,但是,一些美國民眾依然對我國對外報道持謹慎懷疑、不信任的態度。
不信任是由偏見造成的,而偏見則是因為缺乏了解。美國民眾對我國改革開放28年來取得的巨大變化所知甚少,因而難以改變固有觀念。“了解是信任的基礎”,胡錦濤在演講中首先強調了這一點,然后以很大的篇幅闡述中華文明的歷史流變和我國的現實發展現狀,介紹了以人為本、與時俱進、社會和諧、和平發展的中華文化精神理念,談了當代中國的發展戰略和前進方向,以幫助美國人民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中國,消除美國民眾對中國的偏見,贏得信任,獲得了很好的效果。由此觀之,對外報道能否取得受眾信任,重要的就是善于通過報道增進不同意識形態、不同政治制度、不同環境下的受眾對自己的了解。要從對方需要出發,進行客觀、公正、全面地報道,千萬不能“你想說的都說了,我想知道的你都未說”。(1)不同國別的受眾想了解的信息是不同的,例如古巴廣播電視委員會主席對我們只報道山水風光曾說:“中國確實很美,但我們還需要了解普通中國人是怎么生活的,中國農業是怎么發展的,中國是如何養活12億人口的。”(2)這就是說,對于古巴這樣一個發展中國家,他們最想知道的就是如何去改變自己的貧困,需要得到這方面的借鑒;而對于美國民眾來說,他們最想知道的,就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各個方面的發展現狀及其中美關系,特別是在經濟發展、民主建設、臺灣問題、中美關系、經貿合作等一系列問題上是否表明我們是一個“負責任”的大國。只有讓他們了解了這些,才能最終消除他們的不信任感。這也就成為我們對美報道基本出發點。
讓人了解,要以事實說話,而不是強詞奪理。英國學者格林說:“宣傳的方式過火,夸大其詞,本來你有道理,也不能使人接受”。(3)我國一些媒體,為了宣傳中國形象,往往是心急吃熱豆腐,強行說辭,自我標榜,甚至采用先發制人、貶你褒我的方式,來證實我國制度的優越,美化我國的形象,如在美國新奧爾良洪水災難的報道中,我們就用了“人間地獄”、“一片混亂”來描述,而對我國的洪水報道,則是一曲曲抗洪的英雄頌歌,如此報道,怎能讓美國受眾相信?增進了解,更不能性急,應以令人信服的事實說話,讓對方從中去親身體驗和感受,以獲得正確的認知。在耶魯演講中,胡錦濤為了讓美國了解我國的現狀,就以一系列的具體數字,有力說明了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巨大變化。為了消除美國民眾關于中國是“威脅”、“戰略對手”的憂慮,胡錦濤在回答現場主持人、墨西哥前總統、耶魯大學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塞迪略的提問時,特別有耐心地列舉我國目前人均生產總值只有1700美元、排在世界100位以后這個事實,以證實我們“在經濟發展中還有很多矛盾和問題”,“需要集中精力加以解決”,“希望有一個和平國際環境”,“中國發展不會威脅任何人”,讓美國人深入了解我國的真實情況,這對消除“威脅說”和“對手說”的偏見,贏得美國民眾的信任,大有好處。它給我們對外報道的啟示就是,要想獲得境外受眾的信任,我們的對外報道,只有從一點一滴的具體事實入手,就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各方面的變化,給予深入、細致、全面的報道,不僅要講述事實,還要對事實的來龍去脈、前因后果加以闡釋,讓境外受眾在現實語境的理解中去感受我們已經變動的生活,去理解我國的國情和文化,才能逐步消除偏見,增進共識,才能獲得最佳的對外傳播效果。
面對受眾:坦誠是尊重的態度
胡錦濤此次訪美,是在中美關系不愉快的情況下進行的,而且要應對貿易、人權、臺灣問題與武器擴散這些棘手的議題,可以說困難重重。然而,胡錦濤的演講,卻激起全場600多名師生一次次熱烈掌聲,完全為他的個人魅力、開放風范所傾倒,為其遠見卓識、侃侃陳述所折服。人們看到的,不僅是一個政治家的智慧,更是對美國人民的尊重。
“怎樣使你受到人們歡迎?”美國學者卡耐基開的秘方是:對人們真誠地感興趣、微笑、記住別人的名字、談論對方感興趣的事物、同對方談論他自己——以一種誠懇的方式進行,等等。(4)概括地說,就是對他人的尊重。尊重受眾,這是給受眾好感、贏得受眾的前提。這種尊重,體現的是以人為本的價值觀,是從對方的利益出發,把“人”作為傳播的終極服務目標,是平等待人,以心比心的交流。在耶魯大學的演講中,胡錦濤以“如果時光能夠倒流幾十年,我真希望成為你們中的一員”開場白,一下就拉近了與在場600多名師生的距離,給聽眾感覺他不僅是一個領袖,更像是一個朋友。這種尊重,最重要的表現就是坦誠,以實事求是的心態去進行交流,不隱瞞事實愚弄受眾,不以理壓人蔑視受眾,做一種敞開心扉的促膝交流。面對美國人對我內外政策的疑惑和擔憂,胡錦濤明確陳述了我國現階段的內外政策:對內“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對外“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在回答塞迪略關于我國政治改革的提問時,盡管這是一個極具挑戰性的問題,胡錦濤也毫不隱瞞自己的觀點,指出“上層建筑發展要適應經濟基礎”、“沒有民主就沒有現代化”,也不回避我們在政治改革、民主建設中的問題,非常坦率地陳述了自1978年以來,我國實行的包括政治、經濟、文化的全面改革的現況,誠懇地表示“我們將進一步地豐富民主形式,擴大民主參與、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愿意借鑒國外政治制度的有益經驗,但不照搬國外政治制度的模式”,這種坦蕩直露、虛懷若谷、不諱言國內問題的表白,毫無疑問,會深深印在聽眾的心中。
影響受眾:交融是最終的目標
企盼受眾接受,決不是一味迎合受眾。其實,任何演講都要表明自己的立場和觀點,都企圖對聽眾產生最大的影響力,胡錦濤的耶魯演講也不例外。作為一次成功的對美宣傳,耶魯演講達到了預期目的。胡錦濤在演講中,以令人信服的事實,介紹了中華文化的歷史流變和改革開放以來的現實狀況,闡述了中華文明的精神、對內對外政策,明確表達了我們黨和政府對一系列問題的看法,宣揚了我們的價值觀。盡管,中美兩國意識形態不同,價值認同體系有很大差異,宣傳我國的價值觀可能會遭到西方受眾的抵制,但是,毫無疑問,這是對外宣傳工作一項重要的戰略性任務,是不容推卸的。
大眾傳播的影響不僅表現在環境認知上,也表現在價值取向上。宣揚本國的價值觀,維護國家利益和形象,可以說,這幾乎是所有國家對外傳播堅定不移的政策。美國CNN總裁特納提出“建立全球傳播系統以幫助全人類攜手同心”,要有“較為負責的世界觀”,要成為“美國的良心”,倡導的是美國的價值觀;(5)我國的對外報道,要“全面客觀地向世界介紹我國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不斷發展的情況,及時準確地宣傳我國對國際事務的主張”,宣揚的是社會主義價值觀。(6)問題是,中美受眾處在不同價值觀的文化環境中,如何才能使我們的對外報道產生最大的效應?
耶魯大學演講給了我們正確的回答。胡錦濤強調:“意識形態、社會制度、發展模式的差異不應成為人類文明交流的障礙,更不能成為相互對抗的理由”,“中美因不同的歷史背景和現實國情而存在著差異,這有利于我們相互借鑒,取長補短”,“應該積極維護世界多樣性,推動不同文明的對話和交融”,這就非常明白地表達了我們對外傳播的策略。我們看到,耶魯演講以很長篇幅介紹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將其最有價值的內容推薦給美國聽眾,這是很有利于他們借鑒、取長補短的,而且,演講還善于抓住中華文化精神與西方文明共同點,抓住中美兩國共同戰略利益進行闡述,因而,能在極大程度上引起美國聽眾共鳴。這對我們是極好的啟示。這就是說,對外傳播不應因價值觀不同而陷于對抗和沖突中,應超越思想的障礙和束縛,在不同文明的交流中尋求共識,逐步走向交融。
交融是最終的目標。交融是對話,是交流,是相互借鑒、取長補短,是求同存異、多元繁榮。這是我們所要營造的最好的國際輿論環境。我們的對外報道,應該努力將最能體現中華價值觀的有益的經驗、最能體現人類共同利益和合作前景的信息,例如尊重人權、民主法制建設、發展教育文化、加強經濟科技合作、保護人類生存環境、反對國際恐怖主義、防止大規模武器擴散、促進各國間建設合作性關系等方面內容加以全面、深入地報道,努力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精華,以他國之長,補本國之短,加強與各國人民的交流和合作,促進世界文明共同的繁榮和進步。
贏得受眾:幽默是智慧的技巧
要想贏得受眾,不能不考慮受眾的接受心理。白宮新聞秘書麥克·麥加里說:“讓所有的人知道你想說的要點。假如你能在這一過程中加一些娛樂調劑調劑的話,就更好了。”(7) 這個娛樂調劑,就是幽默,它是智慧的技巧。受眾討厭板著面孔說教,喜歡幽默的言談。胡錦濤的耶魯演講,就注意到聽眾的這一接受心理,不時爆出詼諧幽默之語。在答耶魯師生提問時,塞迪略提到收到78個問題,不可能讓胡錦濤都回答,因為胡錦濤馬上要離開,胡錦濤機智地插上一句“如果問題多的話,我就不走了。”表達了對聽眾的誠意、尊重、熱情、友好。當塞迪略說“我還要提一個更難回答的問題”時,胡錦濤以“我希望塞迪略先生提問的時候不要手下留情”為開場白,風趣地表達了敢于面對尖銳問題,不回避矛盾正確態度。針對美國人擔心我國國力快速增長帶來的威脅,胡錦濤說:“雖然中國國力增強,但我們有13億人,任何一個巨大的數字被13億除都是一個很小的數字”,話剛出口就引起在場聽眾笑聲,這是一種疑慮釋然、舒心開懷的笑聲,它讓我們看到了胡錦濤幽默的話語力量。
正是這種幽默的力量,胡錦濤的耶魯演講贏得了在場聽眾的好感。它給我們的啟示是:在對外報道中,必須從境外受眾接受心理出發,以他們最能接受的方式去進行寫作。否則,就會事倍功半,適得其反。“沒有兩個人對語言擁有同樣的經驗”,(8) 更何況兩種不同的文化。西方人獨立性強,富有個性,強調科學性,偏好理性分析,喜歡從具體事物入手,自己得出結論,帶有很濃的思辨色彩,等等。不了解這一點,如果我們仍以無冕之王自居,以為是黨的喉舌,代表政府的聲音,還是那種居高臨下的、頤指氣使的、強行推銷的、把觀點強加于西方受眾,肯定會導致他們的逆反心理而拒絕接受;或者說,報道中閃爍其詞、中庸之道、強調悟性、體驗性、不明說讓人意會,西方受眾也會困惑不解,無法接受。這些都是我們在對外報道時必須要考慮的。
注釋:
(1)《國際傳播與對外宣傳》,蔡幗芬主編,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0年8月第一版
(2)(3)《對外宣傳參考》,新華社對外部編,1999.1,1999年-2000年
(4)[美]卡耐基:《人性的弱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7年2月第1版
(5)唐穎:《CNN國際新聞的傳播策略》,《中華新聞報》,2004年9月5日
(6)見2003年12月胡錦濤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
(7)[美]海倫·托馬斯:《白宮前沿》,北京,新華出版社,2000年版,第175頁
(8)郝德森:《社會語言學》,華夏出版社,1989年,第124頁
(作者系上海市閘北區教育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