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1月28日,《羊城論壇》就加強城市治安管理、建設和諧平安廣州展開熱烈討論,這是它的第100期節目。
《羊城論壇》創辦于1992年5月1日,是中國內地開辦最早、持續時間最長的政論性電視公眾論壇,由廣州市人大常委會與廣州市電視臺共同主辦。它為什么可以連續舉辦15年之久?一個辦了100期的電視欄目,在激烈的電視媒體競爭中如何能夠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羊城論壇》一直沿用公共場所、公開舉行、公平討論同時進行電視錄播的方式進行。市民自由參加,參加者舉手發言,保持著民主寬容的清新氣息,表現出很強的生命力。《羊城論壇》現象,非常值得總結和研究。
關注民生,深度介入
中國的文化傳統和獨特國情,令民生與民主息息相關,離開民生談民主在中國對老百姓沒有價值,對社會的穩定和繁榮也沒有價值。
從創辦的第一天開始,《羊城論壇》就深深植根于廣州的現實生活,適應了人民群眾要求加強決策民主化、加強法律監督和輿論監督、健全社會主義民主、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共同愿望,和人民群眾的生活、工作、學習緊密聯系,使這個電視欄目的影響力和公信力遠超出普通電視節目之上。
“一個遠離社會主流和現實發展的緊迫問題的媒體,無論怎樣‘發跡’也不能稱之為主流媒體的。主流媒體一定是社會運行的‘守望者’、輿論監督的執行者,它一定是靠‘硬’新聞作為其第一‘賣點’的,它的主打內容是回答社會發展的‘基本問題單’上的問題的。”[1]顯然,《羊城論壇》作為一個廣義的談話類電視欄目,追求的是新聞傳播的實效而不是不著邊際、風花雪月的閑聊和清談。從傳播內容上看,《羊城論壇》討論的主題,決定了《羊城論壇》的現場氣氛和錄制質量。經過長期探索和研究,《羊城論壇》逐步形成了傳播內容的鮮明特色——深度介入城市公眾事務,內容貼近新聞的前沿,敢于接觸社會熱點,在公共場所就廣大人民群眾關心的社會話題進行公開、公平的討論。《羊城論壇》的議題,在廣泛調查研究的基礎上,由人大常委會與電視臺共同商定,基本上都是與民生相連的社會焦點和影響公眾利益的社會事務,并且和人大出臺的地方法規,與政府推出的政策法規、行政舉措有明顯的關聯。此外,《羊城論壇》還成了一些地方法規制定或者出臺之前的民意咨詢與公眾協商途徑。比如1992年5月的“是否應該禁止銷售燃放煙花爆竹”、1993年3月的“應否在市區設立交通管制區”、1995年3月的“宅基地所建‘商品房’的出路”、1997年10月的“如何規范城市建筑中的房屋拆遷”、2003年8月的“實施《新條例》 規范物業管理”、2004年1月的“完善社保體系,保障全民利益”、2004年9月的“如何規范完善房地產證發放”、2006年11月的“加強城市治安管理,建設和諧廣州”等一系列的討論,都受到市民的熱烈歡迎。
整合優勢,建立對話
政論性電視公眾論壇在中國內地沒有先例,但得改革開放風氣之先的廣州黨政領導和人民群眾富于探索精神,有強烈的開拓欲望,也具備了良好的社會基礎和輿論基礎。合適的社會環境,使《羊城論壇》的開辦起點比較高,一開始就將“發揮人民代表大會與黨的新聞傳媒的作用,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作為《羊城論壇》的訴求目標。
《羊城論壇》的參與者,包括廣州市人大負責人、市政府官員、人民代表、學術界代表以及市民,人數最多的是市民,他們自由參加、自由發言,與民生直接相關的熱門論題,輕易可以聚集起幾百名市民參加。
《羊城論壇》有些期的內容涉及城市拆遷、社會保障、教育收費等與公眾利益息息相關的話題,市民們尤其關注,來了許多人,連窗臺、過道上都站滿了人。市民發言有時候比較激烈,但也很有禮貌,出席的官員耐心聽取群眾意見,對一些存在誤解的地方反復作出解釋,對話的氣氛非常濃,溝通逐漸達成共識。
民主并不意味著各執己見和場面混亂,《羊城論壇》倡導的民主是富于建設性的、從大局出發的、和風細雨式的、尊重和有序的。一位抱著三歲孫子參加《羊城論壇》的老婆婆說:“我要讓孫子從小接受民主的教育”,顯然群眾歡迎的民主,可以從《羊城論壇》一次次的舉辦和播出中潛移默化地起到示范和教育作用。這種作用,比之一次節目解決了多少個具體問題,有更長遠的價值。
15年來,《羊城論壇》建立了獨特的話語體系——一個方向,多種聲音。一個方向就是有利于最大多數市民的方向、有利于城市整體規劃、建設、管理、發展的方向;多種聲音就是大家都有平等的話語權,發言內容代表自己或者自己所屬社會層次的立場和觀點。
廣州市人大常委會與城市主流媒體共同主辦,令《羊城論壇》的權威性勿庸置疑,更發揮了它的社會影響力——把人民代表大會的優勢和城市電視臺的優勢結合起來,把最高權力機關的制度監督和主流媒體的輿論監督結合起來,讓政府與市民都能從中感受到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帶來的好處。
電視公眾論壇為政府和市民就公眾事務直接對話和溝通建立了可靠的渠道,因此,論壇上最明確的角色就是市民和官員。市民關心政府行為、政府計劃對自己的生活、工作和利益的影響,官員則希望政府行為、政府計劃可以得到盡可能多的民間支持。從討論、爭論到妥協和共識,《羊城論壇》體現了社會主義民主建設與社會經濟的同步發展,也體現出民主政治主體的覺醒和逐步成熟。
改革開放以來,廣州市合適的社會環境造就了《羊城論壇》,《羊城論壇》也融入了這種合適環境之中,并且成為其中的一個重要標志。《羊城論壇》讓人大負責人、政府官員、人民代表、普通市民、專家學者圍繞城市建設、城市管理、城市規劃等一系列公眾事務平等地交換意見,并且通過電視手段向更大范圍公開,使法律賦予公民的民主權利成為“看得見的民主”。
2003年以后,《羊城論壇》將舉辦的地點固定在廣州市最早的公園也是最早向公眾免費開放的公園——人民公園,解決了論壇開辦以來一直懸而未決的舉辦場所的難題,使它比過去都更貼近市民,也更具有真正意義上的公眾性,從現場情況和收視率變化都可以看到,市民的參與度不斷提高。
現在市人民代表大會選舉產生市人大主任、副主任和秘書長以及市政府正副市長以后,都是通過《羊城論壇》特別節目的直播與公眾見面,并回答新聞界提出的各種問題。《羊城論壇》的持續發展受到廣州市人大常委會的高度關注。
建主流媒體,促理性溝通
查爾斯#8226;泰勒在《公民與國家的距離》中描繪了公民社會的理想模式,他認為“構成真正民主決策模式的條件包括:A.相關的人民要了解自己是共同體的一分子,這個共同體擁有某些共同目的,并且認定其他成員也分享這些目的;B.公民的心聲能夠被傾聽,并在辯論中也能發揮他們的影響力;C.由此所產生的決定,是真正為大多數人民所喜好的[2]”。
在中國社會發生巨變的今天,一方面,主流媒體要為公眾進入主流話語提供適當的途徑,搭建對話平臺,為政府與民間的理性溝通尋找更多的通道;另一方面,電視媒體也有責任按照公民社會的目標培養和引導觀眾,提升觀眾的社會責任感。總之,要協調社會利益,整合社會資源,維護社會穩定,兼顧社會各階層利益,建設和諧社會。
《羊城論壇》已經初步成為廣州一個獨特的人文景觀,在為廣州市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繼續作出貢獻的同時,也將為廣州的電視新聞報道改革探索著更多的思路和經驗。
[1]《解析傳媒變局》,喻國明 著,南方日報出版社出版,第10頁
[2]《文化與公共性》,汪暉、陳燕谷 主編,北京三聯書店1998年版,第2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