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共產黨宣言》、《哥達綱領批判》等著作中,對未來社會進行了科學的預測,提出了關于共產主義社會發展的兩個階段及其基本特征的理論。
共產主義的第一階段即低級階段是人們通常說的社會主義社會。馬克思認為這一階段的基本特征在于:“它不是在它自身基礎上已經發展了的,恰好相反,是剛剛從資本主義社會中產生出來的,因此它在各方面,在經濟、道德和精神方面都還帶著它脫胎出來的那個舊社會的痕跡。”對于社會主義社會,馬克思指出:“雖然有這種進步,但這個平等的權利總還是被限制在一個資產階級的框框里。生產者的權利是同他們提供的勞動成正比的;平等就在于以同一尺度——勞動——來計量。”它不承認任何階級差別,但卻默認了不同等的個人的天賦,因而也就默認了不同等的工作能力是天然特權。所以“這種平等的權利,對不同等的勞動來說是不平等的權利。”因而,這種事實上的不平等與資本主義剝削制度相比,是一個巨大的進步,但與共產主義的高級階段相比,則還是一種弊病。“但是,這些弊病,在經過長久陣痛剛剛從資本主義社會產生出來的共產主義社會第一階段,是不可避免的。權利決不能超出社會的經濟結構以及由經濟結構制約的社會的文化發展。”只有到了共產主義社會的高級階段,才能最后克服這一弊病,達到和諧的理想社會。
馬克思說:“在共產主義社會高級階段,在迫使個人奴隸般地服從分工的情形已經消失.從而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對立也隨之消失之后;在勞動已經不僅僅是謀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之后;在隨著個人的全面發展,他們的生產力也增長起來,而集體財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只有在那個時候,才能完全超出資產階級權利的狹隘眼界,社會才能在自己的旗幟上寫上:各盡所能。按需分配!”
馬克思強調:“在共產主義社會里,任何人都沒有特殊的活動范圍,而是都可以在任何部門內發展,社會調節著整個生產,因而使我們有可能隨自己的興趣今天干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獵,下午捕魚,傍晚從事畜牧,晚飯后從事批判”,同時,“代替那存在著批判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
人類追求真、善、美的價值標準,主要是看社會在何種程度上使人得到自由全面的發展。按照馬克思對未來共產主義社會的描述,共產主義社會使人類擺脫畸形發展,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將是人類歷史上最進步、最合理、最美好、最和諧的社會。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蓬勃發展的今天,中國共產黨提出的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和諧社會是對以往各種相關理論的揚棄,是對以往各種相關理論的突破,是對以往各種相關理論的完善,我們只有對馬克思關于未來社會的科學預測進行認真的解讀,才能深刻領悟我們所要的和諧社會是變革中的和諧社會,發展中的和諧社會。而且只有通過發揮社會主義社會的優越性,對資本主義社會的痼疾進行揚棄與超越,才能不斷減少商品拜物教、貨幣拜物教、資本拜物教對人的異化,使人的生活中多一分本真,少一分幻相,全力推動改革發展穩定相互協調、相互促進,確保人民群眾安居樂業,確保社會政治穩定和國家長治久安,從而構建真正意義上的和諧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