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毒,首先讓人想到電腦病毒。電腦病毒的定義是:一個像病毒一樣的程序。像我們日常的生物病毒一樣,具有傳播、破壞、潛伏和激發等特性,只不過它是程序,是一個小“軟件”。所以IT的毒,首先表現在軟件上,進一步理解更有意思:軟件有“毒”。
1981年,IBM美國商用機器公司推出第一臺微機的時候,人們還沒意識到軟件的“毒”特力量。保持硬件開放思想的IBM也選擇了軟件開放的方式,所以他們預裝的最重要的軟件選擇了另外公司的產品——微軟的DOS操作系統。當時強大的IBM面對弱小的微軟絕不會想到,這種小小軟件公司最終成為一個比自己還強大的公司。IBM欲擺脫微軟的軟件,自己做了一個OS2,但OS2在同Windows的競爭中,卻以失敗告終。
微軟成長為IBM類似規模的公司,只用了二十年,而IBM的成長卻用了一百年。一軟一硬,風格不同。軟件依賴于硬件,但軟件形成自己的風格后,又不是硬件說了算的。軟件,夠不夠毒!
微機和互聯網融為一體的時候,IT的毒又體現在互聯網上。用微機上網,瀏覽器為我們上網打開了另一扇精彩的窗口。當網景公司的航海者瀏覽器在微機上大顯身手的時候,微軟又邁出了它穩鍵的一步,捆綁了瀏覽器IE。幾年間,攻城掠地,微軟將這扇精彩的窗子定格在自己的手中。軟件毒,微軟應用于互聯網上軟件就更“毒”!
IE之后呢?IE之后好像不再屬于微軟了,一個新的公司悄悄進入我們的視線——Google。IE中的Google,雖然不能搶奪微軟在PC本機中的地位,但將通向互聯網的中轉站牢牢鎖定于自己手中。Google成為微軟實力相類的公司,僅僅用了幾年時間。沒有PC,就沒有我們今天的互聯網的繁榮,但當PC像大白菜一樣不再是什么奢侈品時,當上網的硬件軟件和PC這邊的關系不再那么重要時: Google們顯示了互聯網強大的IT“毒性”。
IT有“毒”:病毒能附在了軟件上,本身證明軟件身上有被可叮的縫。軟件像病毒,一但形成一種習慣,想將其徹底改掉,很難,別忘了“去病如抽絲”,但利用得好的微軟成功了; 互聯網也有毒,病毒式營銷,Google們正在享受著新一輪成功。Google之后呢?IT的毒如果利用得好,會出現不錯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