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證明:父母雙全、溫馨美好的家庭氣氛對孩子的身心健康尤其是健康人格的形成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但隨著社會交往日益頻繁,生活節奏不斷加快,離婚率呈上升趨勢,學校里單親子女日益增多。隨著單親家庭的增多,產生了單親家庭孩子這一特殊群體。由于特殊家庭環境,形成他們較為特殊的心理狀態和行為表現。
一、單親家庭孩子的特殊心理
由于家庭變故,尤其是父母離異對未成年的孩子無疑會產生心理上的壓力、精神上的困擾,形成與一般家庭孩子不同的心態,在認知水平及人格方面往往表現出較多的缺陷,心理方面往往表現出一些消極的不良情緒和問題。具體可分為三類:
第一類是自卑型。這類學生沉默寡言,他們從不談甚至回避雙親的事,對任何人(包括班主任)都保守著這個秘密。他們長期生活在頹喪、抑郁的氛圍中,學習上遇到困難不敢向老師同學請教,不愿意暴露自己的弱點,怕別人譏笑。自卑的心理影響了他們想像力與創造力的發揮。
第二類是脆弱型。這類學生因失去父親或母親而倍受溺愛,自理能力極差,以自我為中心,總覺得家庭欠了自己,對母親或父親有諸多的要求。這類學生學習毅力不堅定,遇挫折后很難抬起頭來,學習成績不穩定,時好時差。
第三類是品德不良型。這類學生家長離異后因工作繁重及社交活動多,對孩子缺乏有效的管教,尤其是對孩子缺乏照料和監督,學生在冷清的家里絲毫感受不到家庭的溫暖,對家毫不留戀,放學后就直奔“更精彩的世界”,與“朋友們”浪跡在網吧、游戲廳,深夜都不愿回家。他們缺乏道德和社會責任感,對自我的評價往往不正確,容易接受“朋友”或社會消極評價的影響,不易接受學校、家長正面的、積極的教育,因此對周圍的學生影響極壞,是典型的雙差生。
二、教育對策
單親家庭學生的上述問題,在正常家庭的學生身上也會出現,只是單親家庭的學生表現得更為典型而已。在班級德育工作中,筆者認為要做有效的教育轉化工作,要區別對待這些單親家庭學生的不同的問題,采取有針對性的教育措施、手段。
1.信任和肯定,幫助他們克服自卑。在對單親學生進行心理輔導時,教師要信任他們,尊重他們,甚至可以“委以重任”,創造條件發揮他們的才能。如讓他們參加班級、學科管理,并給予他們心理上的巨大支持。如在他們失敗時,以堅信的口吻鼓舞他們;在他們成功時,以真誠的態度祝賀他們。讓他們改造自己,提高自己,完善自己。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使學生感到你是一個可親近的大朋友,這將會帶給他們以心理上的安全感,讓他們時時處處不怕出錯,不怕走彎路,奮起直追。這樣不僅可以幫助其找回自尊,樹立自信心,還有助于把注意力更多地轉移到班級工作和學習中,消除負面因素的影響,促進其身心健康成長。
2.用愛心撫慰心靈的創傷。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教育的全部技巧在于如何愛學生。”“如果學生不愿意把自己的歡樂和痛苦告訴老師,不愿與老師坦誠相見,那么談任何教育總歸是可笑的。”對離異家庭的孩子來說,最受傷害的是心靈和情感。常言道,心病需要心來醫。為此我們教育工作者就要讓他們把失落的愛撿回來。
單親家庭學生叢某,母親離家出走,在外組織了新家庭。父親為了生計,披星戴月地工作,身心疲憊,對孩子關心甚少,而且常拿孩子當出氣筒。叢某長期生活在不良的家庭環境中,被打罵慣了,對一切都漠不關心,拒絕一切同情和幫助,性格孤僻、怪異、冷漠。有一次上體育課,他不小心被石頭絆倒,膝蓋和手都磕破了,老師、同學關切地上前詢問,他卻大吼:“不用你們管!”說完嚎啕大哭。見他這樣,我忙柔聲說:“來,老師陪你去醫院,上了藥就不痛了。”說完就送他上醫院,給他上藥,又拿毛巾給他洗臉;課間我拿自己的杯子給他倒開水吃藥;下午放學,我還送他回家……打那以后,有什么委屈、喜事、難事他都主動跟我說,和我的關系也變得友好、密切了。叢某的改變使我深深體會到“師愛”的力量。他的改變正是老師用無聲的行動默默感化的結果。
3.用友情彌補親情的缺失。心理學研究結果表明:個體的心理和行為表現,受到他所處的心理環境的影響,也就是群體心理氣氛的影響。對整天想到“外面的世界”去玩的學生,首先應采取的辦法是利用一切手段切斷他們與外面朋友的聯系。但是這對家長來說是很不容易做到的事,這也是令學校對這樣的學生教育轉化工作始終難以奏效的最主要的原因。其次是給學生上好法制教育課,知道遵紀守法的重要性。第三,在學生的課外時間給予有效的監管,動員他們參加一些有益的文體活動,以便收攏他們的玩心,安心在校學習。第四,在學習上降低對他們的要求,取得好成績難,但是成績有一點點的進步是有可能的,有進步的時候就要給予表揚。
總之,單親家庭的學生是無辜的,他們的行為無論好壞都應得到理解和體諒,其心理的健康成長應倍受關注。教育好單親家庭的學生不僅要有愛,而且還要注意恰當的教育方法,正確認識和對待單親家庭學生的狀況以及出現的問題,使這些受過心靈傷害的孩子與其他孩子一樣健康成長,臉上重新綻開燦爛的笑容,使他們與正常家庭學生一樣擁有一片蔚藍的、晴朗的天空。
(責任編輯 付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