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內容:北師大實驗教材第四冊P64—65
教學目標:
1.結合生活情境,認識到生活中處處有角,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練習;
2.通過“找一找”“做一做”“比一比”“畫一畫”等活動,直觀認識角,能比較角的大小;
3.在各種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及合作精神。
教學重點:掌握角的特點;探索角的大小與什么有關系。
教學難點:探索角的大小與什么有關系。
教學用具:
教具:實物投影、課件;
學具:紙條2張(每人各不相同)、圖釘1個、剪刀、三角板。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新課
1.(出示十字路口主題圖)你能從畫面上找出我們學過的圖形嗎?
請學生指出學過的平面圖形(課件顯示)。單獨出示三角形,師問:誰愿意告訴大家三角形是由幾條邊組成的呢?——三條邊。早晨上學的時候,粗心的“小馬虎”卻把一條邊忘在了家里(將課件中三角形的一條邊移走〉大家看這還是一個三角形嗎?——不是。誰能給它起一個名字?
這就是今天我要和大家一起來認識的——角。板書:角的認識
2.介紹角的各部分名稱。角是由兩部分組成的,這個點叫做頂點,從頂點發出的兩條線叫做邊。
二、通過活動,使學生進一步加深對角的認識
1.判斷哪些是角并說明理由。
2.活動一:找一找。
(1)師:在你的周圍有沒有角,請你說一說,并且記下來。看看哪個小組找得多。
(2)學生活動:在周圍的事物以及學習用品中尋找角,并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記錄。
(3)小組匯報:每個小組派一名同學向全班匯報找到了哪些角。
3.活動二:做一做、比一比。
(1)師:同學們剛才找到了很多角,現在咱們自己來制作一個角吧!
用紙條、圖釘制作一個活動角。請一名學生上前面展示,說說你是怎么做的。(提示:圖釘起著固定作用,作為頂點。)
(2)剛才老師也用硬紙條做了個角,誰愿意用你的角來和它比一比,誰大?誰小?老師希望這兩個角一樣大小,可以怎么辦?
你能使你做的角變得大一些或小一些嗎?試試看。做好的可以互相交換角再試。
說說你是怎么使角變大些的?怎么使角變小?
平時,在哪里看到象這樣大小變化著的角呢?
(3)剛才有同學提到轉動鐘的時針和分針,兩根針能形成大小不同的角,這里有四個鐘面 。

師:四個鐘面上,哪個角最大,哪個角最小?
師:那么怎樣比較剩下的兩個鐘面上角的大小呢?剛才我們用很多種方法來比較兩個角的大小,明白了角的大小取決于兩邊張開的大小。那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有沒有關系呢?下面小組同學來研究一下。(小組合作)
4.活動四:唱一唱。
師:同學們剛才做得很好,現在我們來輕松一下,學唱《角的歌》:我的名字叫做角,我有邊兒是兩條。一個頂點兩條邊,所以我叫角角角。
5.活動五、畫一畫
師:大家看了這么多漂亮的角,請你把它畫下來,你需要什么工具?為什么?
教師先示范角的正確畫法,再讓學生畫一個開口向左和一個開口向下的角。畫完后小組內的同學互相比一比,看誰畫得最好并把你們畫的角分一分。
6.活動六:數一數。
師:請同學們數一數三角形有幾個角,再數一數每個小組桌面上其他圖形角的個數,按照角的個數把這些圖形分分類。學生小組合作數圖形的角,并且將圖形按照角的個數分類。
7.活動七:剪一剪。
給你一個長方形,只能剪一刀,你能把它變成幾個角?(可能出現3個角、4個角、5個角)學生操作后交流:不同的剪法,得到角的個數不一樣。
三、檢測學習效果
師:老師知道大家都是聰明的孩子,想不想去打開知識寶庫的大門呀?大門上有三個字母NMT。原來這是一個密碼,只要數出這里面有幾個角,洞門就會打開。看誰最聰明。
(略)
總評:“在玩中學,在學中玩”,是這節課最大的特色。本課采用了活動課的形式,緊緊圍繞著“角”的產生和特征,教師精心設計了“找一找”、“擺一擺”、“畫一畫”、“唱一唱”、“數一數”、“剪一剪”等一系列的活動,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小組合作等形式直觀地感受“角”。對于二年級的小學生來說,這種學習方式無疑是很受歡迎的,并且效果較好。
(責任編輯 付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