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生的生理發育和心理發育的速度極快,各種心理問題不斷出現:有的原本活潑開朗,卻變得郁郁寡歡;有的原本學習優良,卻不知為何一落千丈;有的原本遵規守紀,卻突然在課堂上起哄鬧事……中學生心理問題之多,往往使家長發愁、老師無奈。那么學生產生這些表現的原因是什么呢?
1.家長對學生心理問題的影響。
希望孩子成才是每個家長的共同愿望,然而有些家長對孩子提出的目標要求脫離孩子實際,使孩子失去努力的信心;有的家長因為孩子的學習成績上不去,達不到家長的要求,家長便產生了各種不健康的心理,最常見的有以下幾種:
恨鐵不成鋼心理:家長對孩子達不到自己既定的目標,產生出一種強烈的恨鐵不成鋼的心理,致使他們容易以粗暴的態度對待孩子,導致孩子產生逆反心理。
失落心理:家長看別人的孩子學有所成,總是去和人家的孩子對比,便產生一種失落感,于是對自己孩子埋怨、譏諷、訓斥,導致孩子自暴自棄。
補償心理:不少家長因種種原因,自己沒能上大學,于是便希望子女在將來跨入高等院校,以此來補償家長的理想。一旦發現孩子不能實現家長的理想,便大失所望,沮喪之心便會產生,對孩子的態度就會來個180°大轉彎。
2.教師對中學生心理問題的影響。
言語影響:有的教師對學生諷刺挖苦、嘲笑貶低,說各種過頭、偏激的話,或不符合事實的結論。學生逐漸地反抗老師的教育。
態度影響:有的教師對學生缺乏必要的熱情,特別是對待后進生更缺乏熱情。這些都會導致學生強烈不滿,甚至產生逆反心理。
行為影響:對學生體罰或變相體罰,動輒向家長告狀,或責令學生寫檢查、做檢討、發動學生孤立某一個人等等行為,給學生造成嚴重的心理創傷。
要想使學生有一個良好的心理,對于學校來說,應加強師德教育,糾正師德師風中存在的問題,以熱忱和真誠愛護每個孩子。學校領導要不斷了解教師的情緒,主動解決教師的困難,對教師給予充分的理解、關心,這對教師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質,是十分有益的。同時,教師應提高自身修養,提升自己的素質,逐漸養成良好的性格,自覺克服不良心理,清除不良情緒;學會給自己減壓,學會寬容學生,經常組織教師學習教育心理學的有關理論,掌握學生的心理特征及其發展規律。
總之,只要家長和教師都能認真地提高自身的心理品質,并以自己優良的心理品質去影響、教育學生,那么學生的心理問題一定會減少。
責任編輯 武之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