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的能力結構是指教師在全面完成教育教學工作中所應具備的綜合能力,它是充分發揮教師主導作用的基礎。就化學專業而言,傳統意義要求的合格化學教師應具備靈活駕馭教材的能力、嫻熟準確的實驗操作能力、流暢的語言表達能力等。但在新課改中,僅有以上能力是不夠的,化學教師必須具備新的能力結構。
一、更新知識的能力
現代教學要求化學教師既是一專多能的“通才”,又是多能一專的“專才”,既要熟悉化學與社會、科學技術、生產生活的密切關系,又要通曉生物、地理、物理、數學等相關知識,才能使化學教育充分體現文理滲透的原則。
一個好的化學教師應時刻關注高科技領域內本專業發展的新動態、新成果,力爭將教學與科技接軌,使學生的視野與思維得以開闊;還要具備較高的職業敏感性和緊迫性,在知識體系上能及時捕獲信息,分類篩選并輸入自己的知識網絡;在教學思想、方法上重視學科之間的聯系與整合,從多方面促進學生的發展。可以這樣說,如果沒有這種更新知識的能力,教師則拿不到跨入21世紀的通行證。
二、運用現代教學手段的能力
計算機輔助教學(CAI)的推廣應用,標志著我國現代教育技術的又一次飛躍。以電視、錄像、實物展示臺等現代媒體與計算機結合的多媒體教育手段可使抽象的內容形象化、靜止的內容動態化,便于學生獲取準確深刻的直觀感知,從而形成對知識完整的理性認識。例如“離子化合物”的形成過程很抽象,采用多媒體技術進行模擬,學生可以直觀地觀察到“得失電子”形成穩定化合物的過程;通過多媒體播放桂林溶洞中鐘乳石、石筍形成過程的科教片,讓學生了解大自然中的物質變化。采用多媒體教學手段還能避免學生接觸化學實驗中的有毒和危險品,同時又能夠看到清晰的實驗結果。如學習氫氣的性質時,通過電視畫面給出未經驗純便點燃而導致爆炸的過程。
三、教學實踐中的科研能力
教育教學改革的日新月異使化學教師的職業角色發生著深刻的變化,現代教育發展觀要求那種灌輸式的傳統經驗型“教書匠”必須向科研型、學者型教師轉化。新時期的化學教師僅熟悉教學內容、具有豐富的教學經驗是不夠的,還必須掌握一定的教育理論,了解教學研究的主要方法和手段,了解國內外教育改革發展動態及趨勢。要以現代化教育理論為指導,以教學實驗為基礎,以教育規律和教學原則為依據,尋找選擇有價值的可行性、實用性素材,運用調查、研究、提煉、綜合、創新等方式進行教育教學科研。
此外,教師在教學中要及時總結經驗,參與教改,將自己和他人的成果融入教學中,使教學具有鮮活性。如:探索新的教學模式,采取快樂教育、和諧教育、網絡式教學法;改進實驗儀器、方法、步驟、設計微型實驗;對習題進行評析、比較、歸納;研究教學藝術、學法指導并將其用于課堂教學。總之,教師的科研必須為教學服務,科研也必須建立在教學基礎上才最有價值,只有教學科研匯為一體才能相得益彰,產生共生效應。
四、綜合性的創造能力
化學素質教育是多層次的立體教育,不僅有低層次的傳授教育,還有高層次的創新性教育。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創造性學習,充分發揮自身的學習潛能,既有利于營造富有生機的學習氛圍,提高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又為培養開拓型的人才奠定基礎。這就首先要求教師具有綜合性的創造能力。教師的創造能力主要表現在思想解放,不囿于傳統的教育觀念,敢于在教育改革中創新,在思維方式上有獨創性和批判性,有敏銳的觀察力、正確的判斷力和適當的應變力,有對各種信息進行選擇加工并轉換成得心應手的教學資料、方法的能力。例如,對教材有獨到的理解和處理意見,創造性地設計、優化教學方法;緊扣知識點安排探索性實驗;運用特殊方法解析習題等。
教師除了自身具備綜合創造能力外,還要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包括培養學生的觀察、想象、創造思維能力及創造意識、創造品質等。把學生引向書本內外、校園內外的知識海洋,讓他們參與知識探索和富有創造性的社會實踐、調查研究活動。使學生在觀察現象、提出問題、收集資料、設計實驗、獲得結論、評價等創造性學習勞動的過程中得到創造的心理體驗,激發了成就感和熱愛科學、勇于探索科學的欲望。從某種意義上說,學生的創造性是教師綜合創造力的再現。
責任編輯 李增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