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比較檔案學是檔案學學科本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以《中國知網》相關數據庫為樣本框,對1979年以來檔案館與圖書館比較研究文獻的分布及研究內容進行了分析與研究。
關鍵詞:檔案館 圖書館 檔案學 圖書館學 比較 比較研究
比較檔案學是檔案學學科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從一般意義上講,比較檔案學是一門“采用比較研究的方法,通過縱向和橫向的比較研究,找出各國、各地區、各領域、各時期檔案學理論與檔案工作的異同及其一般規律和特殊規律”的學科。
檔案館與圖書館作為檔案學與圖書館學兩個有著密切聯系的相關學科的主體,由于同為公共文化事業單位,在管理模式、工作模式、服務模式、工作方法、工作手段上具有許多共性,因而常常被檔案學與圖書館學兩個學科的學者們當作比較研究的對象。檔案館與圖書館的比較研究正逐漸成為比較檔案學的重要內容之一。
本文以《中國知網》中的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和中國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作為樣本框,以“主題”為檢索項,以“檔案館”AND“圖書館”AND“比較”為檢索詞,對2007年4月20日前,檔案館與圖書館比較研究情況進行檢索,得到相關文獻83條。這些文獻基本涵蓋了1979-2007年(4月20日前)期間檔案界和圖書館界的專家、學者、實際工作者在檔案館與圖書館比較研究方面的主要成果。以下是對這83篇論文進行的概略分析。
1 文獻分布情況
1.1 數據庫來源分布
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文獻絕大多數來源于期刊,僅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的文獻量就有77篇,占全部文獻量的92,8%。博士和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的文獻量雖然只有6篇,但說明檔案館與圖書館比較研究已經進入學位論文選題范圍。遺憾的是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和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中還沒有相關文獻。
1.2 文獻年代分布
83篇文獻年代分布見下圖:

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1979年到2007年的29年中有7年沒有相關文章發表,其余22年均有相關文章發表。發表文章的數量,總體呈臺階式上升趨勢。1979-1985年為第一臺階,1986-1990年為第二臺階,1991-2001年為第三臺階,2002-2007年為第四臺階。2002年和2005年達到了峰值。
以上數據表明,我國對檔案館與圖書館的比較研究在1985年以前,只有個別人給予了關注。1986-1990年,關注的人數開始增加。但仍然是少數人。1991-2001年,關注的人又有所增加,進入相對活躍期。2002-2007年,關注的人明顯增加,進入研究的高峰期。
1.3 期刊源分布
第一、期刊種類范圍較廣。包括檔案學期刊14種,圖書館學期刊12種,大學學報2種,其他期刊14種(含情報學期刊3種)。共計42種。說明檔案館與圖書館的比較研究受到各界廣泛關注。
第二、檔案界比圖書館界更關注檔案館與圖書館的比較研究。從涉及的期刊數看:檔案學期刊為14種,圖書館學期刊為12種:從論文的總數看:檔案學期刊刊發45篇,圖書館學期刊刊發12篇,前者是后者的近4倍:從雜志的平均刊發數看:檔案學14種期刊平均為3.2篇,圖書館學12種期刊平均數為1篇。
第三、檔案學核心期刊是刊發檔案館與圖書館比較研究成果的主要載體。在刊發檔案館與圖書館比較研究文章的14種檔案學期刊中,有檔案學13種核心期刊中的11種。且刊發數量在4篇以上的均為核心期刊。
1.4 研究文獻的作者單位分布
在標明作者單位的62篇文章中,共有作者81人,其中來自高校的作者有54位(包含8位研究生),來自其他單位的作者有10位,來自各級檔案行政管理部門的作者有7位,來自各級國家檔案館的作者有4位,來自各級圖書館的作者有6位,來自其他單位檔案部門的作者有2位。
第一、高校作者是從事檔案館與圖書館比較研究的主體。54位作者占標明作者單位81位作者的66.7%。這其中又以從事教學與研究工作的教師(32位)為主。作者數位于第二位的是來自其他單位的作者,各級檔案行政管理部門和各級國家檔案館的作者數列第三、四位。如果考慮到局館合一的因素,兩者合在一起則超過其他單位的作者,位列第二。
第二、信息、檔案、歷史專業的學者更關注檔案館與圖書館比較研究。在高校作者中又以信息、檔案、歷史專業的學者更關注檔案館與圖書館比較研究,這與這些專業間的相關性有密切關系。其中又以中國人民大學信息資源管理學院、武漢大學信息管理學院、云南大學信息管理學系、四川大學檔案系、中國人民解放軍南京政治學院上海分院信息管理系、鄭州大學信息管理系、蘇州大學歷史系、遼寧大學歷史系、浙江紹興文理學院的作者為多。
第三、從事檔案工作的同志比從事圖書館工作的同志關注檔案館與圖書館比較研究。從事檔案工作的作者為13人,從事圖書館工作的作者為6人。前者是后者的2倍還要多。而且從來自其他單位10位作者的文章內容看,其中多數作者從事的也是檔案工作。

1.5 研究文獻的作者分布
在署名的全部103名作者中2篇以上的沒有,2篇的5人(丁海斌、黃坤坊、趙屹、陳曉暉、李法順),1篇的98人。按照文獻計量法來衡量,在檔案館與圖書館比較研究中還沒有核心作者,還沒有對此問題進行全面系統研究的學者。相對來說檔案界的學者更為關注這一問題的研究,發表該問題研究論文2篇的5人均是來自大學中的檔案學者。
2 文獻主題分析
在77篇文獻中,有中文詞的僅有28篇。因此對沒有中文關鍵詞的文獻只能從標題中提取主題。
研究的內容主要涉及:檔案館和圖書館的事業發展:檔案館和圖書館的利用與服務;檔案館和圖書館的日常管理:檔案館和圖書館的數字化:檔案館和圖書館的網站建設:檔案館和圖書館對新技術的運用等多個方面。這其中高校檔案館與圖書館的對比研究成為整個研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2.1 檔案館和圖書館的事業發展比較研究
在全部文獻中,涉及到檔案館與圖書館事業發展問題的比較研究文章有4篇,涉及作者3人。期刊3種,全部為檔案學核心期刊。時間跨度4年(2002年至2005年)。
文章或從圖書館事業與檔案館事業發展的宏觀視角,探討了圖書館事業與檔案館事業在社會分工、運行模式、理論體系、功能作用、服務模式與原則等方面的異同,在理論上進行了兩者的總體區別;或從檔案學為什么不能稱作檔案館學,檔案學科體系的構成,檔案基本價值等方面出發,對上述部分觀點,提出了異議。
2.2 檔案館和圖書館的利用與服務比較研究
在全部文獻中,涉及到檔案館與圖書館利用與服務問題的比較研究文章有10篇,涉及作者13人。期刊10種,其中檔案學期刊5種(《檔案學通訊》、《檔案學研究》、《檔案管理》、《檔案與建設》、《機電兵船檔案》),圖書館學期刊3種(《圖書館工作與研究》、《圖書館學刊》、《圖書館學研究》),情報學期刊3種(《情報科學》等),大學學報1種(《山東省農業管理干部學院學報》)。
時間跨度16年(1991年至2006年),2000年前3篇,2001年至2006年7篇。這與進入新世紀后檔案館與圖書館更為關注利用與服務有直接關系。
從具體內容上講。有關利用方面的文獻6篇,其中檔案學期刊4種,圖書館學期刊1種,大學學報1種。
有關服務方面的文獻4篇,其中檔案學期刊1種,圖書館學期刊2種,情報學期刊1種。
相對而言,檔案界更為關注檔案館與圖書館在利用與服務方面的比較研究,其次是圖書館界。
2.3 檔案館和圖書館的日常管理比較研究
在全部文獻中,涉及到檔案館與圖書館日常管理問題的比較研究文章有12篇,涉及作者18人。期刊9種,其中檔案學期刊5種,圖書館學期刊1種,情報學期刊3種,
時間跨度17年(1991年至2007年),2000年前5篇,2001年至今7篇。時間上與數量上的相對均衡,說明對管理工作的關注始終是研究者的研究內容與重點。
從具體內容上講,有關分類與編目方面的文獻4篇,其中檔案學期刊2種,情報學期刊1種,其他期刊1種。
有關職能與功能方面的文獻2篇,其中檔案學期刊1種,情報學期刊1種。
有關管理與保護方面的文獻3篇,其中檔案學期刊2種,情報學期刊1種。
有關“人”方面的文獻1篇,出自檔案學期刊。另有其他內容2篇。
在這一部分的各個內容上檔案界的關注程度高于其他學科,其次是情報界。
2.4 檔案館和圖書館數字化比較研究
在全部文獻中,涉及到檔案館與圖書館數字化問題的比較研究文章有11篇,涉及作者17人。期刊7種,其中檔案學期刊6種,圖書館學期刊1種。
時間跨度18年(1989年至2006年),2000年前2篇。2001年至2006年10篇。這種時間上的分布狀況與我國信息化發展的大環境有直接關系。
從具體內容上講,有關數字檔案館方面的文獻7篇,占到此類文獻的近64%。其中有關數字檔案館與數字圖書館比較研究的文獻4篇,有關傳統檔案館與數字檔案館比較研究的文獻1篇,有關數字檔案館與數字圖書館、傳統檔案館的關系分析的文獻1篇。有關國內外數字檔案館比較研究的文獻1篇。
有關檔案界與圖書館界信息化建設比較研究方面的文獻2篇,均來自檔案學期刊。
其他有關中美檔案工作現代化比較研究的文獻1篇。從信息角度看檔案管理的文獻1篇,同樣來自檔案學期刊。
從數量上看檔案界對這一問題特別關注,是近年來研究的重點與熱點之一,檔案界之所以如此關注這一問題,既與檔案信息化進程有關,也與圖書館界的數字圖書館建設相對領先有關。
2.5 檔案館和圖書館網站建設比較研究
在全部文獻中,涉及到檔案館與圖書館網站建設問題的比較研究文章有3篇,涉及作者3人。期刊3種,其中檔案學期刊2種(《檔案學研究》、《檔案管理》),圖書情報學期刊1種(《圖書情報知識》)。
時間跨度5年(2002年至2006年),2002年1篇,2006年2篇。這方面研究的時間跨度小,研究文獻數量少,與我國檔案網站建設起步較晚有關。2.6檔案館和圖書館新運用技術比較研究
在全部文獻中,涉及到檔案館與圖書館對新技術的運用比較研究文章有10篇,涉及作者14人。期刊8種,其中檔案學期刊2種(《檔案學研究》、《檔案與建設》),情報學期刊2種(《現代圖書情報技術》、《情報雜志》),其他期刊4種(《縮微技術》、《數字與縮微影像》、《中國博物館》、《國際社會科學雜志》)。
時間跨度22年(1986年至2007年),2000年前4篇。2001年至2007年6篇。此類研究文獻從時間上看雖然整體分布相對比較分散,但2001年后7年的文獻數量的相對集中度還是超過了前15年。
從具體內容上講,有關縮微與文獻數字影像制作方面的文獻5篇,其中檔案學期刊1種,情報學期刊1種,其他期刊3種。
有關保護技術方面的文獻2篇。其中檔案學期刊1種,其他期刊1種。
有關數據庫、射頻識別技術方面的文獻3篇,均來自其他期刊。
相比較而言,檔案界對新技術運用方面的比較研究明顯弱于圖書與情報界,這與檔案界研究者大都為文科背景,較少理工科背景有關。
2.7 其他方面比較研究
在其余25篇文獻中,涉及的內容比較分散,涉及作者24人。期刊21種,其中檔案學期刊9種,圖書館學期刊3種,其他期刊9種。
時間跨度29年(1979年至2007年)。2000年前21篇,2001年至2007年4篇。從時間上看顯然十分分散,但2001年后文獻數量的減少說明檔案館與圖書館的比較研究內容已經相對趨于集中。
3 結論
3.1 檔案館與圖書館比較研究已經初具規模
無論從研究人員的分布。涉及期刊的數量,還是研究所涉及的內容,都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規模,為日后的研究打下了基礎。
3.2 檔案館與圖書館比較研究的內容從分散向相對集中發展
主要向信息化、數字化、服務與利用等方向發展,這表明比較研究已經從研究者個人研究取向為主導向國家社會與經濟發展需要為主導方向轉變,比較研究更關注成果在實際工作的應用。隨著數字化進程的加快,檔案館與圖書館在數字化、網絡化環境下將面臨更多相似的問題。進行這一方面的對比研究可能成為今后一個時期檔案館與圖書館比較研究中的一個熱點。但比較研究的廣度與深度還不夠。
3.3 高校作者是從事檔案館與圖書館比較研究的主體
在所有研究者中,高校信息、檔案、歷史專業的學者更關注檔案館與圖書館比較研究。在實際工作者中,從事檔案工作的同志比從事圖書館工作的同志關注檔案館與圖書館比較研究。這與圖書館在數字化建設、利用、服務和運用新技術等方面相對領先于檔案館有一定關系。
3.4 定性分析多,定量分析少
研究文章中定性分析多。定量分析相對較少。這與相關數據獲取困難有一定關系,同時與研究人員缺乏相關量化分析研究訓練和理工科知識背景有關。定量研究相對較弱是檔案學研究中長期存在的共性問題,也是今后檔案學研究中應當著力加強的方面。
3.5 截面分析多,過程分析少
研究文章中以某一時點檔案館與圖書館的情況進行的截面分析相對較多,而以一定的樣本進行一段時間的發展過程研究則較少,相對時間跨度大的過程研究則更少。這需要長時間的關注與持久的研究,需要相對穩定的研究人員、研究對象與可獲得的研究數據。
(作者單位:開封大學,開封市檔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