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文件歸檔與管理規范》(以下簡稱《規范》)作為我國指導電子文件歸檔與管理的第一個標準,對提高我國電子文件管理水平起了很大的作用。但《規范》出臺的時間較早,有些地方不是很成熟:而且隨著實踐的發展,有些內容需要進行修訂,以適應新形勢的需要。
從形式上來看,《規范》的格式(例如條目之間的層次關系)有值得進一步推敲的地方:某些地方的表述不夠簡練,有損國家標準的嚴肅性。
從內容上來看,若干術語和定義的表述不太準確,對標準中涉及的術語提煉不夠全面;操作性的規范比較少,而概念性的條文比較多,從而使規范的操作性不強;《規范》與漢字編碼標準、電子簽名法等其他標準、法規的銜接不夠:規范還人為地縮小了管理的“范圍”,即本標準僅“適用于黨政機關產生的電子文件”,未提及其他機構如企業、個人等形成的電子文件。事實上,作為國家標準,對其他機構和個人所產生的電子文件也同樣具有指導意義:最后,《規范》中沒有對歸檔電子文件管理的規章制度進行規定,不利于電子文件的安全管理。
從具體的條文來看,《電子文件歸檔與管理規范》在以下幾個地方可酌情修訂。
1 元數據的定義不完整。元數據是一個重要的術語,《規范》的3.8,5.3,6.1.11,7.2.3,7.2.4,8.5等6個地方都提到了要建立或保護元數據,而《規范》3.4在介紹“元數據”這一術語時,雖然比較科學地提出了其定義,即元數據是“指描述電子文件(3.1)數據屬性的數據”,但在列舉元數據外延時不夠全面,從而導致可操作性不強。建議參照學術界(包括檔案學和圖書館學界)對元數據的研究,重新列舉“元數據”的外延,使之具有更強的可操作性。
2 《規范》3.3所定義的術語“背景信息”,翻譯為context不是很妥當。“context”通常翻譯為“背景、上下文關系”,并不包括“信息”的含義,因此建議翻譯為“contextinformation”。
3 《規范》3.9所提出的術語“有效性utility”用于電子文件不嚴謹。“有效性”一般指法律意義上的“有效”,即電子文件具有法律證據作用,或者它的形式規范,屬于“有效”的文件。而《規范》將有效性解釋為電子文件的“可理解性和可被利用性,包括信息的可識別性、存儲系統的可靠性、載體的完好性和兼容性等。”這些性質,實際上是指電子文件的可用性。utility一詞也為“可用”的意思。建議將這一術語更改為“可用性”。
4 《規范》3.10所定義的術語“捕獲”,是借鑒了國外的術語“cap-ture”后翻譯過來的,capture的確有“捕獲”的意思,不過用于電子文件領域,這種直譯就不符合中文習慣,建議更改為“采集”。
5 《規范》的“術語和定義”當中,缺少了“移交”、“更新”等重要術語的定義。在電子文件管理國際標準中。提到了“移交”(transfer),一種含義為“文件的保管權、所有權或責任權、管理權的變化”,另一種含義為“文件從一個保管場所到另一個保管場所的轉移行為”?!案隆?refresh)則指將電子文件從某一載體拷貝到另一載體上。
6 《規范》4.6指出,“應保證電子文件的憑證作用,對只有電子簽章的電子文件,歸檔時應附加有法律效力的非電子簽章?!笔聦嵣??!吨腥A人民共和國電子簽名法》已于2004年8月通過,并于2005年4月1日起正式施行,即電子簽名是具有法律效力的,能起到憑證作用。再附加有法律效力的非電子簽章純屬多余,建議刪除這一條。
7 《規范》6.14所推薦的電子文件的通用格式,應該加入一些能跨平臺使用的格式,例如pdf格式。另外,即使是能跨平臺使用的格式如txt純文本格式,也有可能使用不同的編碼(encoding)標準,如gb2312、big5、gbk、utf-8、unicode等等。而這些編碼的正確顯示往往依賴于一定的計算機本地語言環境(locale)。因此應該對電子文件的編碼和使用的本地語言環境有所規范。其中漢字編碼標準可以作為本規范的引用標準。
8 《規范》7.5.2.2指出,“對于加密電子文件,則應在解密后再制作拷貝?!睂τ诩用艿碾娮游募?,密文才是電子文件的內容。如果經過解密,則電子文件變成了明文。密文與明文之間存在結構、形式的不同,解密后的電子文件可能會丟失某些背景信息。這與《規范》4.1“總則”所提出的確保電子文件“真實性、完整性”的要求矛盾,建議將這一條改為“對于加密電子文件,應將解密方法和解密工具同時歸檔?!?/p>
9 《規范》4.2指出,電子文件的全過程管理包括“形成、收集、積累、鑒定、歸檔”, 《規范》第7部分又把鑒定作為歸檔的內容之一,與前面的規定在邏輯上不統一,建議將“鑒定”這一部分提出來。單獨成節。
《規范》7.5的標題“歸檔”與上一級標題相同,不合邏輯。建議更改為“歸檔方式”:其內容中的“歸檔時,應充分考慮電子文件的技術環境、相關軟件、版本、數據類型、格式、被操作數據、檢測數據等技術因素?!迸c總則4.3的內容重復,建議刪除。
《規范》7.4“檢測”的內容可以調整至歸檔方式之后。
調整之后第7部分的內容為:7.1歸檔要求、7.2歸檔時間、7.3歸檔方式、7.4歸檔檢測。
10 《規范》8.1指出“歸檔電子文件的整理按DA/T22規定的要求進行?!倍鳧A/T22所規定的“歸檔文件”是指“立檔單位在其職能活動中形成的、辦理完畢、應作為文書檔案保存的各種紙質文件材料”,即紙質文書檔案。用紙質文書檔案整理的標準來整理電子文件,操作不具有可比性。
11 《規范》8.2指出“歸檔電子文件以件為單位整理?!奔热?.1已經規定采用DA/T22標準,而DA/T22的2.2條明確規定“將歸檔文件以件為單位進行裝訂、分類、排列、編號、編目、裝盒,使之有序化”。這里無需重復,建議刪除這一條。
12 《規范》9.2.2的內容,即包括了檢驗項目,又包括了檢驗結果的處理方法,顯示不出標準規范的簡潔之美,建議將“檢驗結果”單獨成節。
13 《規范》9.7.1在規范電子文件的利用時指出“未經批準任何單位或人員不允許擅自復制電子文件?!睆椭齐娮游募烧l批準,這里的行政行為主體不明確。建議進一步明確。
14 《規范》9.8.1對電子文件的銷毀做了規定,“參照國家關于檔案鑒定銷毀的有關規定執行,且應在辦理審批手續后實施?!眹谊P于檔案鑒定銷毀的有關規定都規定了必須辦理相關的審批手續,因此“且應在辦理審批手續后實施。”也屬冗余,可以刪除。
15 《規范》有多處出現標題層次不統一,缺乏標準的嚴肅性。例如,第7部分,標題最多分了4個層次,而9.2.2對檢驗項目進行規范時,使用了破折號來標示同一層次的內容:9.4規范保管要求時又使用了a),b),c),d),前后不一致。
(作者單位:湘潭大學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