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橋深感“難得糊涂”,以為“放一著,退一步,當下心安,非圖后來福報也”。放一著、退一步。是一種處世與交際的重要方式,這種方式以看輕萬物為手段,因為既然什么事情都不是那么重要,那么很多事端也就沒有什么必要放在心上。世人對于很多事情常常拿不起,放不下,故而常為些小事而爭爭吵吵,以至頭破血流。《醒世恒言》中講了個《一文錢小隙造奇冤》的故事,說的是為了一文錢而爭吵,竟至十三人為之而亡。所謂“相爭只為一文錢,小隙誰知奇禍連”。有些人則對這些看得極穿,比如著名的“六尺巷”故事,說的是某人京城做官,其老家鄰居建房越界占用隙地,因起爭執,各不相讓,告上縣衙。不久該官收到家書,希幫打贏官司。該官收信后做詩一首寄回,曰:“千里捎書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其家人得詩后主動后退三尺。鄰居知悉后也受感動。也退后三尺。因成“六尺巷”。(這個故事有多個版本,主人翁各不一樣。較可信的說法是該官是桐城張英,康熙時官文華殿大學士,禮部尚書。)
互不相讓,你爭我奪,極易引起沖突。爾所爭奪常只是些雞毛蒜皮小事,得之無大用,失之亦與事無損。故爭呀奪的常常也就是一口氣難平。一文錢大概相當于現在的一角錢,送給乞丐而乞丐嫌少,但由此起隙卻造成天大奇禍,何苦來哉!
我們生來這個世上幸而相逢是不容易的。俗話說“同船過渡,五百年修”。五百年的修行,才求得今日相逢。由相逢而相知相識。就更不知是什么緣分了。但我們一旦相逢卻往往并非友善相處。而常是如遇獨木橋上,以為互相之間沒有轉圜余地,遂不肯退讓。各出絕招。因而不是你落人波濤,就是我掉下深澗。
在爭奪之時,當然是狹路相逢勇者勝。但勝了又如何呢?何況相互之間本有諸多之路可供選擇,你走你的陽關道,我過我的獨木橋,兩下相安。有什么必要爭些閑氣、輒起沖突呢?德國文豪哥德與一批評家有些過節,一日兩人狹路相逢。批評家站于道中,傲視哥德,說:“我從來不給驢讓路。”這是一種公然挑釁。在這種污辱之下,紳士們通常以決斗的方式來雪恥。不過哥德極有修養。且反應也快。他退讓一旁,拱手道:“我恰恰相反。”哥德退讓一步。將污辱之詞還諸出言不遜者之身,消彌了一場沖突,且反使批評家不知如何下臺。
退一步并非教人無爭,而是認為爭要有爭的地方。比如定一個目標,各為達到目標而努力。這樣爭起來才公平合理。爭不是起沖突,而應當是攜手共進。當互相之間不是為了某個目標,而是為了某件具體事物起了沖突時。那種爭也就等而下之了。這個時候,解決的方式就需要有某方退讓一步,否則就會使沖突升級。
發生沖突,最好的解決方式通常是退一步。美國總統林肯曾經說過,人們沒有必要與狗爭道。遇上了狗,最好的方式是讓開。否則即便你贏了。也必然狼狽不堪。這的確是至理名言。特別是當人們為了一些小事與別人起沖突時。退讓一步就更顯重要。而世間事。除死無大事,甚至有人連死也勘破,那就萬事不縈于懷,棄功名富貴如敝屣,豈有一口閑氣忍不下?
遇沖突能否退一步,觀此可知一個人的道德修養。退一步包含著一種忍讓和寬容精神。忍讓使得沖突得以避免。因為一個巴掌拍不響。既然自己抽回了自己的巴掌,對方的巴掌孤零零地置于空中,也就不知該擊向何方了。而寬容則使自己原諒別人并將自己在沖突中的一口難忍之氣消于無形。
忍讓通常需要一種寬容精神作支柱,沒有寬容,忍讓只是忍一時。所謂忍一時風平浪靜,但也只是一時。比如鄧艾聽說鐘會殺了自己的手下諸葛緒,大怒道:“吾與汝官品一般,吾久鎮邊疆,于國多勞,汝安敢妄自尊大耶?”倒是其子鄧忠識得大體,勸曰:“小不忍則亂大謀。父親若與他不睦,必誤國家大事。望且容忍之。”鄧艾從其言。然畢竟心中懷怒。乃引十數騎去見鐘會。(《三國演義》)盡管只是忍一時,也給破蜀創造了條件,否則兩將相爭,必敗于姜伯約。但他還是沒有忍住。輕見鐘會,使鐘會心中不安而早定防范之計。后鄧艾終不免為鐘會所縛。沒有寬容的忍讓終會發作,而到其時只會使事態更為嚴重。只有寬容才使容忍成為一種美德。韓信忍胯下之辱,因為殺一個無知的混混無益,而受辱則使自己時刻有一種向上的動力。所以他忍了,而且也寬容了辱他之人。韓信忍辱即成千古佳話。
將事情看輕,甚至看成一種動力,心懷寬容,那么,退一步也就海闊天空。
(摘自《檔案界》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