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作為最直接、最原始、最真實、最全面的歷史記載,記錄著人類的實踐活動,體現著社會的文明成果,反映著歷史的經驗教訓,昭示著時代的發展方向,既是重要的文化遺產,又是寶貴的社會財富,
我們中國共產黨人是歷史唯物主義者,一向認為歷史是折射現實的一面鏡子,可以知興替、察得失、明未來、育后人,始終高度重視檔案工作。毛澤東同志作為我們黨檔案集中管理的首倡者,早在延安時期就明確指出:“任何時候都要注意保護檔案文件,因為它關系到人民的命運和前途。”鄧小平同志說:“我們做的很多決策、很多事情,要由檔案來記載。由歷史去評說。”江澤民同志指出,要“充分發揮檔案以史為鑒的作用,為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服務”。胡錦濤同志強調:“檔案是人們認識和把握客觀規律的重要依據。檔案事業是一項崇高的事業,是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一個不可缺少的方面。借助檔案,我們能夠更好地了解過去,把握現在,預見未來,”這些重要論述,深刻揭示了檔案工作的重要地位、重要使命和重大意義,為我們做好新時期檔案工作指明了方向。
在加快中原崛起、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的新形勢下,檔案對于我們認識歷史、開創未來的重要作用更加突出。自覺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全局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中原崛起的大局看待檔案工作,就能自然而然地產生做好檔案工作的責任感、使命感和自豪感。
檔案是一部社會百科全書。檔案記載的內容包羅萬象,工農兵學商、東西南北中、文理法史哲應有盡有,是一座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豐富寶庫。我省現有各級各類檔案館195個、各類檔案室14437個,藏有檔案資料近3000萬卷(冊)。在這令人眼花繚亂的神圣殿堂里,歷朝歷代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科技、教育、宗教等諸方面的資料都有涉及;漢、滿、蒙、回、藏等各民族文字的檔案以及外文檔案無所不包;圖片、郵票、字畫、家譜、碑帖等琳瑯滿目。這些檔案資料既為我們提供了原始的參考依據,又傳遞著豐富的時代信息,有助于我們總結歷史、探求規律、吸收精華、指導實踐。
檔案是一筆寶貴精神財富。檔案反映了各個時代的精神風貌,客觀記載了中華民族偉大精神和優良傳統產生、傳承、發展的歷程,真實反映了我們黨領導人民戰勝各種艱難險阻,奪取革命、建設和改革新勝利的光輝業績,是加強愛國主義、社會主義、革命英雄主義教育和光榮傳統教育的生動教材。利用好這筆寶貴精神財富,對于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教育引導人們特別是廣大青少年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思想品德,鼓舞和激勵全省人民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中原崛起而奮斗,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檔案是一幅生動歷史記錄。檔案是歷史的真實記載,歷史上出現過什么人物、發生過什么事件、經歷過什么階段。都記載得清清楚楚。我們之所以能夠自豪地說中華民族有五千年文明史,最主要的證據就是檔案。比如,如果我們要了解西漢以前中國發生的重大歷史事件、活躍在歷史舞臺上的著名歷史人物,就必須去讀《史記》,而司馬遷之所以能夠創作出《史記》這部“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就是因為他當過太史令、掌管過皇家檔案。更為重要的是,歷史事實一旦載入檔案,就是鐵證如山,任何人也抹殺不了、篡改不了。可見。檔案記錄著歷史,見證著歷史,還原著歷史。承載著歷史,就像人不能沒有記憶一樣,歷史的變遷、社會的發展、文明的傳承都離不開檔案的真實記載。
檔案是一座文化資源寶庫。檔案是歷史文化的積淀,是文化演進的重要資料,是發展先進文化的重要源泉。檔案自身的文化屬性,決定了存放檔案的檔案館是豐富的文化寶庫,是一個國家或地區文化實力的象征。河南歷史悠久,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既有燦爛的歷史文化又有相當實力的現代文化,既有豐厚的革命文化又有特色鮮明的民俗文化,特別是擁有相當多國家級乃至世界級的文化資源。這些中原文化的珍寶大部分都珍藏在全省各類博物館、檔案館之中。只要我們積極加以開發利用,就一定能促進文化事業發展繁榮、文化產業做大做強,加快文化資源大省向文化強省跨越。
創新是一切事業發展壯大的不竭動力,也是推動檔案工作不斷進步的活水源泉。當前,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檔案主體和檔案載體日益呈現出多元化的特點。只有不斷創新、大膽實踐、積極探索新途徑新辦法。才能適應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不斷開創檔案工作新局面。
創新檔案工作,應該既重管理更重利用。檔案工作是一門管理科學,無論是檔案的收集、整理、鑒定還是保管、檢索、統計,都需要嚴格管理,做到收集完整、整理有序、甄別正確、保管有方。但管理只是做好檔案工作的基礎,利用才是根本目的。我們應該在管理上下工夫,更應該在利用上做文章。一要利用檔案為建設經濟強省服務:二要利用檔案為建設文化強省服務:三要利用檔案為構建和諧中原服務:四要利用檔案為黨的建設服務。
創新檔案工作,應該既重收集更重開發。原始資料、歷史實物的收集工作,是檔案工作的重要基礎環節。但收集僅僅是檔案工作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對這些資料進行深入開發。我們既要做好國家和省重點檔案征集、搶救和保護工作,建立和完善檔案征集工作機制,把更多有價值的檔案征集進館、豐富館藏,更要加強檔案的開發,搞好檔案的鑒別篩選、加工整理。發掘好、開發好檔案中蘊藏的有利用價值的信息資源。要認真考量現存檔案的現實價值與長遠價值,選好一批課題,組織專門隊伍,進行綜合分析、深入研究開發,達到“以檔為鑒、昭示未來”的目的。
創新檔案工作,應該既重繼承更重發展。在長期的實踐中,檔案工作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方式、方法。需要長期堅持。但只講繼承,檔案工作就會止步不前。既重繼承更重發展,才能不斷提高檔案工作的現代化水平。檔案工作者要抓緊實現檔案信息的數字化和網絡化,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加強電子文件歸檔和電子檔案的規范化管理,推動館藏檔案的數字化和數據庫建設:要開展公眾網上查詢檔案信息服務,建立檔案館(室)網頁,面向社會介紹館(室)藏目錄,提供快捷的查詢、利用服務,實現電子文件資源共享:要加快檔案科技成果的開發和應用,加強同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企業的合作,在重大科技項目上進行聯合攻關,力爭早出成果、多出成果。
創新檔案工作,應該既重嚴格更重搞活。檔案工作是一項涉密工作,必須慎之又慎,嚴而又嚴,這是檔案工作的基本要求。管得嚴是應該的,但管得嚴絕不是管得死,管得死就會扼殺檔案工作的活力。要在國家法規允許的情況下,想方設法讓沉睡的檔案活起來,為現實服務、為社會服務、為人民群眾服務。要讓檔案的信息傳播功能活起來,利用檔案的館藏資源,為公眾提供有效的信息查詢服務。要讓檔案的展覽教育功能活起來,吸引社會大眾特別是青少年學生走人檔案館去“上課”,進行愛國主義教育。要讓檔案的學術交流功能活起來。吸引眾多的國內外學者和研究人員到檔案館來開展學術研究和交流。要讓檔案的文化休閑功能活起來。用老文獻、老照片、老電影、老唱片,構筑富有歷史內涵的文化空間,吸引社會大眾來學習、休閑、娛樂。要讓檔案的市場服務功能活起來,利用檔案專業人才和技術設備的優勢,運用市場運作的手段,通過為社會提供多種多樣的服務,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豐收。
檔案工作者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中原崛起的參與者、見證者和記錄者,崗位重要、責任重大、使命光榮。只有不斷提高素質,堅持勤奮工作,努力成為新時期符合檔案事業發展需要的合格人才,才能更好地擔負起資政育人、傳承文明、服務大局的重任。一要成為對黨忠誠的衛士。以對黨對人民對歷史高度負責的態度。堅持真理,實事求是,尊重歷史,尊重科學,堅決捍衛、切實維護檔案的原貌和真實。堅定共產主義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念,牢固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不斷提高政治鑒別力和政治敏銳性。強化政策法規觀念,嚴格執行國家的法律法規,依法做好檔案的收集、整理、保管和開發利用工作。以實事求是的態度,如實記錄全省人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中原崛起的偉大實踐,為后人留下可資借鑒的寶貴財富。二要成為知識淵博的學者。檔案工作者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穿行在歷史的長河中,遨游在知識的海洋里,擁有得天獨厚的學習環境、開展專業研究的良好條件。只要堅持把蘊含著豐富知識的檔案捧在手里、看在眼里、記在心里,用心揣摩、潛心研究,勤學苦練、博采眾長,就一定能夠把自己鍛造成為較高造詣的專家型、學者型人才。三要成為建言獻策的高參。著眼于存史資政、服務大局。利用自己接觸歷史、了解歷史和熟悉歷史的優勢,為黨委、政府當參謀、提建議、獻良策;進一步增強大局觀念和服務意識,緊緊圍繞黨委、政府中心工作,抓住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點、熱點、焦點問題開展研究,提供更多更好的研究成果和意見建議。四要成為無私奉獻的楷模。以強烈的責任感和高度的事業心,看事業重如山、視名利淡如水,甘于奉獻、勤于耕耘,全身心投入,在平靜的事業、平凡的崗位和平常的服務中做出無愧于時代、無愧于歷史、無愧于人民的業績。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中原崛起,為檔案工作開辟了新天地、提供了新舞臺。只要廣大檔案工作者不斷深化對檔案工作的認識、創新檔案工作的思路、提高對自身的要求,就一定能肩負起使命、承擔起責任,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中原崛起的偉大進程中大有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