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人制造的機械安全可靠,經久耐用,在世界上享有盛譽。下面講述的這個真實故事,充分說明了這點。
歐盟各成員國聯手合作,成功地研制出一種大型新客機,然后被送往各成員國進行試飛。試飛是飛機制造過程中最重要的階段之一,安全問題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顯得更加重要。一些國家的廠商沿用他們傳統的作法,在機艙的醒目位置貼上寫有“精心保養”和“小心愛護”等字樣的紙條。他們認為,只有反復強調安全的重要性,才能讓乘客處處謹小慎微,防止意外事故的發生。
可是新客機在德國試飛時,出現的卻是另外一種情況。制造商們將那些提醒乘客怎樣小心和如何愛護的紙條撕得干干凈凈,強調的是每一位前來試坐的乘客可以隨心所欲,對機艙中所有的設施進行“破壞方式”的使用。比如說,要上廁所,開門時無論怎樣硬拉硬拽,甚至拼命摔打,都不為過。在座位上坐定后,盡可能地左右搖晃,即使有本事將其拆卸下來,也不會加以怪罪。對于開關、按鈕或者能轉動的部位,鼓勵乘客使盡全身力氣去扭動或者開閉。像抽水馬桶和餐具等日用品,愛怎么折騰就怎么折騰……
通過如此粗暴野蠻的“試用”,結果讓新客機里那些易損易壞的部位充分地暴露出來。制造商們能夠有針對性地進行加固和改進,將隱患消除在萌芽狀態,從而確保了新客機的安全飛行。
德國人的認真聞名世界,所倡導的“秩序精神”構成了他們特有民族性格的一部分。人們開口閉口經常說的一個詞是“ordnung”,它的基本意思為“秩序”,引伸的含義包括有規定、規則、條例,都與紀律有關。有趣的是,諸如“你沒事吧?”“你還好嗎?”一類表示關切的問候用語,在德文中也變成了“Alles in ordnung”(一切就緒)。由此可見,德國人何等的重視秩序和紀律。這種循規蹈矩、辦事踏實和遵守紀律的嚴謹作風體現在日常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評價德國人的自我定位時,有的認為他們都像是一個大機器上的一個小零件。既然每一個小零件都按部就班地做好自己分內的工作,那么整體運轉就能如設計者規定的那樣非常地有效。倘若有一個小零件試圖自己單獨運轉,將會使整個機器出問題。正因為如此,每個零件必須“自律”,定期做做“保養”,擦擦“油泥”。
德國人非常講誠信,尊重別人,善待自己,絕不拿生命開玩笑。在進行產品試驗時,當然是一絲不茍,毫不含糊。他們愛較真,有時甚至固執到了旁人無法理解的程度。
在德國人看來,一件產品是否擁有最大的安全系數,關鍵在于生產廠家。如果產品存在不安全的因素,那怕顧客再怎樣小心愛護,也同樣會出問題,甚至危及財產和生命。
據報載,即使像雞蛋這樣小的產品,德國人也一點不馬虎。德國市場上銷售的雞蛋通常用硬紙盒包裝,見不到散裝的。最令人驚訝的是,盒里每一只雞蛋都有說明“身份”的紅色編碼。例如,“2-NL—4315402”。這種編碼很有講究:其中第一個數字必定是0、1、2、3當中的一個,用來表示產蛋母雞不同的飼養方式:“0”為綠色雞蛋,“1”是露天飼養場放養的母雞下的蛋,“2”表示蛋是圈養的母雞產的,“3”則告之這是在籠子里飼養的生長環境最差的母雞下的蛋。第二部分是雞蛋出產國的標志,像“NL”為荷蘭,“DE”是德國。至于第三部分的那一長串數字,則是產蛋母雞所在的養雞場、雞舍或雞籠的編號。
通過紅色編碼,消費者對雞蛋的出生地一目了然,從母雞的飼養方式可了解到蛋的營養價值或質量高低,然后視情況決定是否選購。如果發現雞蛋質量有問題,可以根據編碼“順藤摸瓜”,一直追查到生產商。這種別具一格的“身份證”,不但確保了每一個雞蛋的質量,而且有助于養雞行業的標準化管理。
德國人的消費也一絲不茍,強調安全。據說,在不少的德國家庭,都備有一種自己動手制作的家用小機器,專門用來將木質或竹質一類的廢棄物加以粉碎。然后再把渣粉和肥料拌在一起,撒在花甫或草坪里,起到疏松土壤的作用。有的人更是嚴謹精細,想得更周到。他們在外面吃飯,牙簽用完后從不隨便丟棄,而是帶回家中,用粉碎機加以粉碎。他們認為,讓鋒利的牙簽留在餐桌的盤碟里極為不妥:一是服務員將牙簽裝入垃圾袋里,很有可能把袋子戳破,溢漏出來的臟東西會弄臟環境;二是貓、狗等吃了里面裹著牙簽的殘羹剩飯,萬一卡住了喉嚨怎么辦,豈不是虐待了動物;三是清潔工有可能被牙簽刺破手,使皮膚出血感染,那就更麻煩了。
上世紀80年代,64歲的德國發動機工程師格里希被聘用為武漢柴油機廠的廠長,傳為佳話。他要求嚴格,員工必須遵守8小時工作制,遲到和曠工者可能被開除。工程技術人員務必以身作則,一名總工程師就是因為從來不深入生產第一線而被調離到其它崗位。吸鐵筆、小錘子和放大鏡成了技藝精湛的格里希的“三件寶“,每天帶著它們下到車間,現場處理管理上的難題,努力提高產品的質量。這位退休的德國老人被工人們親切地叫著“德國老格”,后來干脆稱其為“老哥”。他的言行舉止,充分體現了德國人做事一板一眼的踏實精神。
德國人對生產和產品所持的與眾不同的認真態度,可以看出他們特有的安全觀念和質量觀念。在令人欽佩的同時,給人極大的啟示。
在我們周圍,因質量不過硬而引起的產品安全或質量的問題屢見不鮮。至于那些以次充好的假冒偽劣產品,更是害人不淺,有的甚至造成家破人亡。其實,認識上的不同說到底完全是觀念上的不同。如果能將我們的觀念加以改變,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從源頭抓起,那么長期困擾我們的安全和質量問題便有望得到有效的解決。
(責任編輯:羅志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