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畫家張新之,1945年生于重慶,從小就喜讀《三國演義》,喜好丹青。他在師研名家作品的同時,廣泛研習書法、山水、花鳥,尤其主攻人物畫。他從事繪畫40余年,曾任報紙美術編輯等工作,是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四川分會會員,重慶市美術家協(xié)會會員,三國演義人物畫研究會理事。美術作品多次參展獲獎,其作品被《人民日報·海外版》、《重慶衛(wèi)視》等眾多媒體廣為宣傳,并錄入中國藝術研究院文化藝術人才庫,《中國美術、書法名人名作博覽》、《中國書畫名家藝術總覽》、《中日現代美術通鑒》等典籍與大型畫冊。眾多作品被日本、美國、新加坡、德國、法國等海內外愛好者廣泛喜歡收藏。

《三國演義》聞名中外,每次談到三國人物故事,人們耳熟能詳。《三國演義》的人物造型,多半見于書中描述諸如劉備面如冠玉,唇若涂脂,兩耳垂肩;張飛豹頭環(huán)眼,燕頷虎須,面如黑鐵;關羽面如重棗,丹鳳眼,臥蠶眉,長髯飄逸。多年來,人們對三國人物的形象產生約定俗成的格式,后人如何在傳統(tǒng)基礎上再取得突破,創(chuàng)造新意是個難題。
1982年,張新之偶然觀看根據三國故事改編的京劇《古城會》,很快就被傳統(tǒng)戲劇中人物的藝術夸張表現手法吸引,從此開始從事三國人物畫的創(chuàng)作嘗試。畫家傾注全部心血來研究三國人物畫,花10年之功悉心收藏三國故事、民間傳說、繡像、造像、石刻等豐富的資料,僅《三國演義》連環(huán)畫就有10多個不同版本,約200多本,將他的書櫥裝得滿滿的。
在創(chuàng)作繪畫時,他博采眾長,突出民族民間傳統(tǒng)色彩的韻味,將漫畫與戲劇人物結合,將潑墨與寫意結合,意在筆先,情傾畫面,注重水墨寫意色彩的洗練、明快暈染效果,在長期實踐中逐漸形成自己逸筆簡練、趣味生動的獨特風格。新之的三國人物畫,逸筆草草,不拘一格的構圖,不拘法度的寫意,興之所至,筆墨生情,隨心所欲,意氣暢達,用中國傳統(tǒng)水墨將三國人物事件逐步再現在宣紙上,創(chuàng)作出大量不同尺寸的《水墨三國》系列國畫作品,在湖廣會館重慶錦瑟畫廊等處陸續(xù)對外展覽銷售,得到社會認可好評。他創(chuàng)作的《諸葛亮撫琴》、《云長騎射圖》等系列作品,被日本、美國等客人看見后連聲叫絕,予以收藏。
張新之不僅對三國故事爛熟于心,對自己創(chuàng)作的大量三國人物畫作品也如數家珍,滔滔不絕。他總結自己創(chuàng)作三國人物畫的感悟時說:“畫歷史人物,不能簡單地將人物搬到紙上,要畫活,就得了解這人物的多重性。”
藝無止境,筆墨當隨時代。詩是詩人抒發(fā)情感的浪漫產物,畫是畫家內心情感的詩意化傾述。觀賞畫家筆下的三國人物系列國畫作品,無論是“虎牢關三英戰(zhàn)呂布”、“千里走單騎”的宏大場面,還是“劉備初出”、“關羽夜讀”的人物特寫,都藝術地再現出三國演義中的賢仁劉備、睿智孔明、忠義關羽、剽悍張飛、驍勇趙云、奸雄曹操等個性鮮明的群體人物形象。畫家還在很多作品中發(fā)揮自己研究傳統(tǒng)書法的功力,書寫有關三國人物的精練故事、詩詞感悟,展現自己更多藝術內涵的同時,讓觀眾從傳統(tǒng)藝術深厚的土壤中,去領略體味《桃園結義》等經典人物故事的情感。
畫家張新之正值盛年,祝愿他在三國人物畫研究上取得新的突破,畫出傳統(tǒng)人物畫更加成熟的藝術情趣感悟。
(責任編輯:郝幸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