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上我黨首次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執政理念,這是順應民意的一個新的重要戰略思想。要建設和諧社會,不僅體現經濟的強大、政治的昌盛和文化的繁榮,也體現社會成員之間的友好相處與和平共處,作為社會基本承載體的男女兩性平等和諧則是構建和諧社會的一個重要因素。因此,促進性別平等、實現共同發展是推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內容。
兩性平等和諧發展是順應
時代進步文明潮流的必然選擇
人們在反思人類發展歷史中形成了一個共識:經濟發展不等于社會發展,社會發展也不等于婦女發展,婦女兒童的發展影響經濟社會發展。可以說,時至今日,男女平等已不再被狹義地視作女權問題,男女平等關系到人權,關系到發展,關系到社會、經濟和環境等戰略問題。1985年第三次世界婦女大會通過的《內羅華戰略》指出:男女平等就是強調人人都有機會享受自己的權力,發揮自己的潛能和才能,以便參與國家的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發展,而且平等地享受其成果。婦女地位猶如一面明鏡,映照出一個社會的文明程度。男女平等在全球范圍內得到普遍關注和重視:由118個國家的政府為實現男女兩性平等,實施了國家行動計劃或給予政策指導。世界銀行、世界衛生組織、聯合國人口基金等許多組織,都把男女在教育、就業、健康等領域性別差距的縮小,作為考察一個國家和地區發展程度和人權狀況的重要指標。
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之日起就把實現婦女解放和男女平等作為自己的奮斗目標之一,并根據中國的實際,不斷充實和完善馬克思主義婦女觀的理論和實踐。毛澤東同志曾說過婦女能頂半邊天。新中國第一部憲法就將男女平等納入其中,保障了中國婦女的平等地位。鄧小平同志強調過,黨的事業需要婦女群眾,婦女解放也只有在革命和建設的勝利過程中逐步實現。在九五“世婦會”上,江澤民同志明確提出:“把男女平等作為促進我國社會發展的一項基本國策。”中國婦女九大閉幕之際,胡錦濤同志要求各級黨委和政府一定要“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婦女觀,堅決貫徹男女平等的基本國策”。中國政府提出男女平等基本國策,是對婦女發展和男女平等問題在國際視野下的更高認識。這無疑表明: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在建設現代化的進程中,始終把人的發展放在首要位置,注意以人為本,其中,婦女發展將是政府需要長期予以關注和重點解決的社會發展問題。沒有兩性的協調發展,就沒有社會的全面進步,更不會有人類的可持續發展。
兩性平等和諧發展是構建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
早在100多年前,馬克思就曾說過:“沒有女性的酵素就不可能有偉大的社會變革。”一個和諧的社會,必然是一個從享有同等的機遇和權力、各盡所能、各得其所的社會,也必然是一個注重男女公平、平等、和諧發展的社會。人類文明的社會實踐無數次雄辯地證明,婦女與男子共同創造了人類的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只有婦女與男子并駕齊驅,才能推動歷史車輪滾滾向前。建立和諧的兩性關系對于維系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實現經濟與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至關重要。一方面,兩性越平等、關系越協調,就越有利于促進經濟社會的發展和人的全面自由發展,就越有利于形成充滿生機與活力的社會局面。另一方面,如果沒有占人口半數的婦女的積極參與,婦女中蘊藏的巨大人力資源就難以得到充分發揮,勢必影響和諧社會的建設進程;如果沒有婦女與男性的平等協調發展,社會和諧的目標也就難以實現。社會和諧要求男女平等,男女平等促進社會和諧。貫徹落實男女平等基本國策,推進兩性協調發展,共同進步、共享成果,是建設和諧社會必不可少的重要內容。
兩性平等和諧發展的保障是
貫徹和落實好男女平等基本國策
男女平等基本國策適用于我國一切社會領域,規范和引導所有的政策法規。現在,我國已逐步形成了以憲法為基礎,以婦女權益保障法為主體,包括一批相關法律法規在內的促進婦女發展、維護婦女權益的法律體系。同時,制定并落實婦女發展的專門規劃,是中國特色的男女平等基本國策的實施模式。根據中國婦女發展的需要和國際社會對婦女問題重點關注的領域,中國政府制定了《中國婦女發展綱要》,頒布實施了《2001—2010年中國婦女發展綱要》,這對于改善婦女生存發展環境,推進婦女的發展,落實男女平等基本國策有著重大的作用。但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提出男女平等基本國策,實際上暗含了一個不容忽視的前提,即男女不平等現象仍是普遍的社會性問題,爭取兩性的平等協調發展將是一個相當長的艱苦奮斗的歷史過程。因為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雖然消除了婦女受壓迫、受奴役的階級根源和政治基礎,但是,中國婦女的發展仍然面臨著相對落后的生產力對性別平等的局限,面臨著兩千多年封建社會殘留的“男尊女卑”、“男主女從”、“男強女弱”傳統的影響。在一些地區,女童教育權利沒有得到完全保障,婦女平等就業和勞動保障的機制尚不完善,婦女參政水平有待提高,歧視女性的文化現象時有發生……同時,男女平等基本國策雖然提出距今已有十余年時間,十多年來,盡管黨和國家多次重申這一基本國策,但它仍未達到家喻戶曉、深入人心。我們要通過大張旗鼓的宣傳,使馬克思主義婦女觀和男女平等基本國策走向社會,特別是成為社會主流意識的一部分,成為指導決策和行政的規范,成為科學發展觀的重要內容,推動性別意識進入決策主流,這是因為基本國策的實施主體是政府,基本國策的落實需要全社會的努力,只有在各級政府努力和社會各界的認同下,國策的實施和落實才有可能。落實男女平等基本國策,不是主張絕對的男女都一樣,而是在尊重性別差異的基礎上追求性別間在尊重、價值、權利、責任和機會方面的平等。承認和尊重性別差異,政府就有責任對女性給予必要的政策傾斜與保障,使女性享有更充分的發展資源和發展機會。唯有如此,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男女平等。
兩性平等和諧發展的基礎是全面提高女性素質
全面提高女性素質,既是促進男女平等、提高婦女地位從而實現婦女真正解放的基礎,更是促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條件,也是我國改革與發展中必然予以高度關注并切實解決好的重大課題。
奧地利一個關愛女孩協會有一個非常著名的提問:如果一個家庭有一雙兒女,但只有一筆教育經費,你投給誰?他們的答案是:投給女孩。因為教育了一個男孩,你只教育了一個個體,而教育了一個女孩你就教育了一個家庭,教育了一個民族,教育了一個國家。婦女在社會的舞臺上有著特殊的地位和作用。首先,婦女擔負著生兒育女的重要責任,他們自身素質的高低將直接影響孩子的成長。其次,婦女還承擔著家庭管理的職責。如果作為社會細胞的家庭沒有穩定和諧,和諧社會自然也就失去了和諧的基礎。第三,婦女還承擔著社會勞動的職責。從原始社會發展至今,在社會的各個領域都有偉大女性的創造,她們在不同的崗位以“巾幗不讓須眉”的氣魄,創造出了令男人也刮目相看的業績。女性與男性同是社會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創造者,同是人類歷史進步的推動者。
因此,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婦女能否成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偉大實踐的參與者和成果的享有者,能否與男性平等和諧發展,婦女自身素質的高低至關重要。因此,廣大女性要繼續發揚“自尊、自信、自立、自強”的精神,機遇面前不猶豫,困難面前不退縮,以知識求進步,以能力謀發展。這樣就要做到:一是加強學習,與時俱進,在挑戰中不斷超越自我。女性要在激烈的競爭中取勝,就必須樹立不懈學習、終身學習的理念,養成勤于學習、善于思考的習慣。要努力學習政治理論,不斷提高理論修養,增強明辨是非的能力;要努力學習先進技術和勞動技能,不斷提高參與市場經濟的能力,增強致富的本領;要努力學習法律知識,不斷提高法律素質,增強依法維權的能力。二是要勇于實踐,艱苦創業,在各自崗位中再創佳績。女性一定要解放思想,振奮精神,把熱情、智慧和力量都凝聚到建設小康社會的實踐中去。要適應時代發展,樹立自主創業、靈活擇業、競爭就業的新觀念,大膽涉足個體、私營、民營等非公經濟領域。在競爭就業中實現自己經濟的獨立和人格的平等,在艱苦創業中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和社會價值。三是要突出特點,積極參與,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發揮特殊作用。女性要發揮自身優勢,積極參與先進文化建設,自覺做到“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以勤儉節約為本,以尊老撫幼為榮,以自身的良好形象影響和教育子女,以家庭的文明進步推動社會的文明進步。
兩性平等和諧發展的先決條件是用正確的理論指導行動
男女平等不是指“男女都一樣”的形式平等,而主要是指政治上、經濟上、文化上的權利與機會平等。造成不平等的原因從根本上講是生產力發展與社會發展的局限所致,其中主要是通過對女性政治權利的剝奪,用男性視覺的文化制造輿論,使女性在經濟依賴,并使男女不平等合法化,甚至成為女性的集體潛意識存在,使女性不僅在身體上感受不平等的對待,而且在群體的精神、心理、意識上接納這種社會的存在。同時,處于統治地位的一些男性利用輿論和理論工具為自己制造統治的理由——成為一種男性群體的自覺認同與社會的潛意識。應該說,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與男女兩性發展不平衡有很大的關系。長期以來,很多人忽略了這個重要的社會因素,很少從性別的角度去認識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的原因。從一定意義上講,性別文化研究的滯后是一個重要的方面。這一點西方社會走在前頭。西方關于這方面的研究開始源于神學和生物學,后逐步發展到人類學、文化學、社會學、經濟學以及政治學,產生不少流派。他們的思想對社會產生了不可低估的影響。這種影響既有負面的,也有正面的,但正面的仍占主流。在歐共體國家,對婦女學的研究已經進入學科研究的主流,并成為機構化的主流和現代化的趨勢。1995年,在歐共體國家中有的大學已開出600多門有關婦女研究的課程,甚至列入主課。提高婦女素質,實現兩性平等與和諧發展不僅需要行動,更需要理論指導。政府應在輿論上、政策上、制度上切實保障女性的權益及其實現,同時大力推進性別文化的研究,在理論上為兩性在婚姻家庭和社會生活的和諧發展方面提供有益的指導。但是到目前為止,很多地區沒有一個正式研究婦女或性別文化的專門機構,甚至沒有一個專門從事婦女研究的理論工作者,只有少數女性學者利用業余時間兼職研究一些婦女與家庭問題,而理論研究的欠缺以及婦女進入高層決策機構的事實程度較低,以至對一些甚至有違“男女平等”憲法精神的行為也無法通過有效的法律與輿論途徑得以解決。這對我們要建設一個和諧發展的社會,不能不說是一個缺陷。政府應該撥給一定的經費鼓勵社會科學研究機構或政府機構,積極吸納人才開展這方面的研究,成立專門的性別文化研究中心,用積極的理論成果指導實現兩性平等與和諧發展的實現。
(責任編輯:羅志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