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信息通訊技術的發展推動了信息服務貿易的發展,信息服務貿易的發展大大拓展了國際貿易的空間和場所,縮短了國際貿易的距離和時間,簡化了國際貿易的程序和過程。從國際信息服務貿易的發展來看,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信息化是信息服務發展的物質基礎和社會基礎,世界信息服務市場爭奪戰已經開始,信息服務全球化已經成為全球信息服務業發展的一個基本趨勢。
關鍵詞:信息服務貿易;信息通訊技術;信息服務全球化
中圖分類號:F224.13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1-148X(2007)03-0119-04
隨著信息網絡技術和電子商務的發展,國際信息貿易正從國際服務貿易中分離出來,以一種獨立的新的貿易形式出現。國際信息貿易指的是與信息產品和信息服務有關的一切跨國貿易形式和活動。因此,國際貿易將由商品貿易(消費品、生產資料貿易)、勞務貿易(運輸、旅游、工程承包)和信息貿易(技術、信息商品和信息服務貿易)三分天下,而國際信息貿易的發展是國際貿易商品結構高級化、軟化以及國際貿易總是得以不斷擴大的動因之一。信息服務貿易的發展大大拓展了國際貿易的空間和場所,縮短了國際貿易的距離和時間,簡化了國際貿易的程序和過程,使國際服務貿易活動全球化、瞬間化、智能化、無紙化、簡易化。因此,信息服務貿易已成為知識經濟時代
深化產業革命的重要角色。
一、國際信息服務貿易的興起
自從1993年美國提出國家基礎信息設施(NII)即“信息高速公路”建設,引起了全世界的強烈反響。1995年,美國政府宣布將“全國信息基礎設施”計劃推向全球,形成“全球信息基礎設施”計劃,呼吁世界各國加入“全球信息基礎設施”的建設,通過“商討性、建設性和合作性”程序使所有國家都從信息設施中受益。
1995年2月25日,西方七國召開部長會議,會議主要內容是國際信息服務貿易自由化。會上提出要開放信息市場,鼓勵私人投資,促進公平競爭,實現稀缺資源的公平有效分配。然而,各國政府無不關心本國的信息產業發展和信息服務市場保護,發展自由服務貿易的目的只是為了發展本國的信息服務貿易,創造就業機會,擴張本國經濟。
國際信息服務貿易包括的國際技術與管理咨詢服務貿易(如工程咨詢、法律、財務服務貿易),國際經貿信息服務貿易,國際專家服務(如國際教育、技術專家服務貿易)等,大部分都可通過信息網絡的“運送服務”方式進行信息的交流和反饋,“足不出戶”即可為全球各地的用戶同時提供服務。由于通信和信息技術的改進,為美國一些技術性咨詢公司帶來大量貿易盈余,僅在1995年該產業就帶來120億美元的貿易盈余。提供網上信息搜索服務的雅虎(Yahoo)的股票價格已升到1996年發行價的23倍,1998年8月25日的市場現金價值為91億美元,這一天每股97.5美元的價格是當年預計每股贏利32美分的305倍。
美國商務部報告《浮現中的數字經濟Ⅱ》對信息技術服務貿易的統計顯示,1993-1997年,信息技術服務業進出口總額每年遞增13.2%,1997年達到了207億美元,其中,信息技術服務業出口總額平均每年遞增17.2%,而進口總額則為95%,兩者相比,長期貿易順差前景看好。信息技術服務業中的計算機相關服務業(包括計算機和數據處理服務的銷售和購買、數據庫和其他信息服務、軟件特許使用費),平均每年遞增25%以上,幾乎是全部服務貿易平均增長率的25倍。到1997年計算機相關服務業在國家信息技術服務貿易中占41%。1993-1997年,信息技術服務業中的這一部分使貿易順差平均每年增長42億美元。美國的跨國公司海外分支機構,計算機服務業銷售額每年大約增長30%,1996年這部分貿易的總額就超過了280億美元。由此可見,信息服務業在美國新經濟的發展中立下了汗馬功勞。
歐洲國家和日本,一些發展中國家如亞洲四小龍、印度等,信息服務貿易發展也非常迅速,如印度的軟件出口額已占其出口總額的相當比重,成為新興的軟件大國。就因特網信息服務來說,美國《幸福》雜志排列的500家銷售額最大的公司中,已建立自家Web站點的數目,從1995年底的175家增加到1996年底的390家。截止到1996年底,美國已經有2萬多家網上商家,而且每天還新增100多家。到1997年,美國近42%的電子經銷商已經在網上設置主頁,開展發訂單、議價、發貨通知、追蹤訂貨等商業活動。在電信市場方面,電信服務的成交額是相當可觀的。1991年,全球電信市場成交額為4700億美元,其中電信設備的成交額為1170億美元,電信服務的成交額為3530億美元。此后,成交額以每年6%的速度增長,2000年已達7140億美元,并且還有繼續增長的趨勢。
二、主要國家信息服務的優劣考察
(一)信息服務技術
美國和日本在計算機技術和電子元器件等尖端科技領域明顯處于領先地位。美國計算機系統供應商具有多元化的產品開發戰略,以及爭奪世界市場份額的雄厚實力。過去日本企業仿制美國技術產品,在計算機工業上缺乏獨立技術開發。目前日本計算機公司正在進行重新組合,將成為美國公司競爭的強勁對手。盡管歐洲在軟件和并行處理等領域有一定的技術水平,但沒有一家公司處于計算機技術領域的領導地位,他們多數成為美、日信息設備的經銷商,或是美、日公司的當地生產伙伴。
(二)軟件開發和信息資源的利用
軟件產品與軟件服務是軟件產業中不可分割的兩個部分,隨著軟件產業的發展,對傳統產業滲透性越來越強,軟件產業的價值將越來越體現在服務上。以軟件為載體的信息服務貿易,已成為IT行業中發展最快的一部分。據預測,全球應用軟件外包服務市場正以平均每年30%的速度增長。
幾乎世界各國都參與了軟件開發的國際競爭。許多發展中國家的軟件公司也謀求擠入國際信息市場。他們相信價格競爭已經不能維持競爭優勢,世界水平的編程技巧和別具一格的軟件才是致勝之本。中國和印度都大規模的建設基礎設施,已把有優勢的軟件開發公司與世界聯結起來,提供軟件開發服務,取得了相當的成功。2003年,印度軟件產業的出口額為125億美元,已占其出口額的20%。據世界銀行對各國軟件出口能力的調查結果,印度軟件的出口額、質量和成本三項綜合數據居世界前列,被認為是未來的軟件超級大國。我國軟件業在規模上雖已接近印度,但在出口額、質量等方面差距仍較大。無論如何還是西方發達國家在軟件市場占有較大優勢。
(三)信息網絡在線服務
網絡信息服務是指信息服務機構為滿足用戶的信息需求,通過計算機網絡提供經過加工、整理的信息產品和服務的總稱,它包括信息內容的加工處理、信息內容的提供、信息內容的存儲與獲取、網絡增值服務、信息咨詢服務等方面。
全球信息服務以每年10%-20%的速度增長。信息網絡在線服務把政府干部、工商企業、學術團體和家庭聯成一體,大大縮小了空間距離,提高了信息交換效率。目前各發達國家政府都極為重視信息技術開發、信息高速公路建設和信息網絡服務,英、德、加、法、意、日等國日益增加聯網用戶數目,欲將各行各業、千家萬戶連接起來,通過信息服務利用光纜網絡或衛星、無線移動、多媒體系統把聲音、色彩、圖像以及快捷準確的數字、文字等信息傳送給用戶。許多世界著名的大企業、大公司也都看中了這一巨大的市場,積極參與信息服務市場競爭的角逐,但迄今還沒有一家信息公司的業務能力與Internet信息網的貿易量相匹敵。從目前情況來看,在世界信息服務貿易中,美國已具有其他國家無法抗衡的比較優勢和規模經濟優勢。
在網絡服務方面,我國的服務水平、普及程度和消費水平均不高。而韓國在因特網領域卻保持著幾項紀錄:50%以上的韓國人都上網,65%的家庭擁有電腦,300萬人利用光纜線路接入因特網,500萬人利用寬帶線路上網,占全世界ADSL用戶的25%。
三、世界信息服務市場爭奪戰
(一)衛星通訊市場
由美國波音公司和微軟公司共同擬訂的太空國際互聯網(InternetInTheSky)建設計劃目前已經開始啟動。這項計劃預計投資90億美元,將在地球周圍布設數百個低軌道同步衛星,低成本、高速度、高質量地實現全球計算機彼此間的信息交流。
Intel公司也正式進軍衛星市場。在德國漢諾威的CeBit全歐電腦大展中,Intel宣布與歐洲最大的民營衛星公司SES聯手提供網際網絡服務,1997年底全面運營。接下來,Intel公司將在亞洲和北美繼續尋求合作伙伴。
美國Motorola公司宣布,從1999年起,4年內發射由72顆小衛星組成的低軌道全球衛星通信系統。該系統將耗資60億美元,能與地面無線電通信系統聯結,可同時服務于幾個不同市場,如寬帶通信、交互直播電視業務等。
另外,衛星業龍頭休斯公司也決定將其在北美的網絡擴展到全球,一場新的太空爭霸戰已經開始。
(二)網絡市場
Internet客戶端的競爭在全球出現了兩個涇渭分明的陣營,一個是以Oracle、Sun、和Netscape為首的NC聯盟,另一個是得到Intel支持的微軟公司。NC聯盟中的一些成員在1996年美國COMDEX大展前后,搶先推出部分商品化的NC產品,包括蘋果電腦公司的新一代Pippin和IBM、Oracle的產品;而微軟總裁比爾·蓋茨在舊金山開幕的1997年Windows硬件工程會議上反復重申了一種命名為Windows終端的設備,不需要操作系統或瀏覽器接口,而是從中央服務器獲得全部軟件,正式開始與NC聯盟展開競爭。
1995年7月IBM公司出資35億美元收購了美國著名軟件公司蓮花公司。蓮花公司憑借熱門軟件產品Notes控制了34%的Intranet網絡市場,而微軟僅占有市場的12%,加劇了競爭的激烈程度。
1998年,Push技術成為Internet軟件先鋒NetScape和微軟爭奪的最新戰場。微軟公司提出了一個名為頻道定義格式CDF(ChannelDefinitionFormat)的標準,而NetScape則有了頻道探索者(ChannelFinder)。微軟公司宣布與13個公司簽定協議,為ActiveDesktop——InternetExplorer4.0的Push部分建立信息頻道。這13家公司包括:PointCast、Forbes和Fortune雜志、道瓊斯以及華爾街日報的網絡交互版等。而NetScape則向用戶提供了10個頻道,ABC新聞、CNN新聞和CBS體育新聞等。此后,NetScape將開拓120個頻道。
此外,還有一些電信公司諸如:ATT、MCI等,也都渴望成為Internet市場的霸主。
(三)電信市場
在電信改革的大氣候下,跨國范圍的縱橫兼并愈演愈烈。愛立信、諾基亞和西門子聯合推出“無線電話全球標準”,已經建立70個世界范圍的GSM網絡。美國投入幾十億美元,以Motorola為主,利用軍事技術,發展出CDMA系統。日本也在奮起直追,以NTT為主,推出更便宜的世界標準,目標是發展中國家。ATT拆分出七家地區“小貝爾”(BabyBells),可以在2000億美元的電訊市場與長途電話企業競爭。三大長途公司(ATT,MCL和Sprint)也可以自由進入地區電訊市場。
1995年,美國8家電信巨頭:哈利斯(Harris)、微軟(Microsoft)、惠萊特(Hewlett)、斯普潤特(Sprint)、英特納特(I-net)、羅賓斯(Robbins)為了建立全球信息調整公路提供可靠的電子信息系統,宣布成立“全球信息集團”的聯盟。美國電話電報(AT﹠T)等6家美國公司、富士通等3家日本公司和加拿大北方電信公司以及來自歐洲、亞洲、大洋州、美洲等37家電信和信息技術公司宣布結成集團公司,成立“電信信息網絡體系集團”謀求發展全球電信服務和電信軟件。
為了促進激烈競爭的信息服務貿易市場健康快速發展,1997年,世界貿易組織按照《基礎電信協議》積極推進基礎電信服務市場準入的談判,共有71個談判方政府列明減讓清單,其中69個國家和地區政府提交的55份減讓表示附在《服務貿易總協定》之后,成為第四議定書。1997年WTO基礎電信協議的簽署,將電信的國際競爭擴展到了占全球90%的市場。隨著歐洲及其他地區國家電信市場的逐步開放,各個跨國電信經營公司紛紛推行國際化擴張戰略,它們通過聯合和兼并等手段最大限度地使用自身規模和能力,向那些曾由一家經營者提供電信服務的國家滲透,使得自己規模更大、技術更領先,也大大促進了國際信息服務貿易的發展。
四、啟示
(一)信息通訊技術對服務貿易的發展有促進作用
根據WTO的統計,全球服務貿易總額(國際收支統計口徑)從1980年的7623億美元上升至2003年的35750億美元,年均增速達6.9%。服務貿易的迅速發展,是新技術革命引起的國際分工深化,全球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的必然結果。20世紀90年代以來,在服務經濟得到迅速發展的同時,一個明顯的事實是與信息通訊技術(InformationandCommunicationTechnologies,簡稱ICT)緊密關聯的服務貿易,如金融、電信、軟件服務等,改變了服務貿易的內容與構成,有力地促進了服務貿易的發展。美國學者實證分析了互聯網應用水平對美國服務貿易進出口增長率和服務貿易進出口額的影響,結論表明,若美國貿易伙伴的互聯網應用水平提高十個百分點,則帶來服務進口增長率上升1.1%,出口增長率上升1.7%,服務貿易進口額增長0.5%,出口額增長0.2%。
(二)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信息化是信息服務發展的物質基礎和社會基礎
西方國家在20世紀90年代初就開始信息化建設,為信息服務貿易的發展提供了物質基礎。美國政府1993年提出“國家基礎信息設施(NII)”,將“信息高速公路”建設作為其施政綱領,計劃投資4000億美元建設國家信息基礎設施。1994年,提出“全國信息基礎設施行動計劃”,鼓勵私營部門投資;促進競爭;為所有信息提供者和使用者提供開放的網絡通道;保障普遍服務。1996年美國通過了新的電訊法案,消除電訊行業的壟斷,開放所有的電訊市場,促使美國的電訊行業展開新的競爭和重組,從而推動高速“寬帶”網絡的建設。1999年提出“21世紀的信息技術:對美國未來的一項大膽投資(簡稱IT2)”計劃,該計劃將研究與開發的重點放在先進技術與計算方法、大規模網絡、高可靠性系統、人類中心系統和教育與人才培養五個領域。美國政府提出NII計劃之后,就著手考慮建設電子政府,確立建設電子政府的戰略目標,已通過《2001電子政府法案》。
英國政府于1999年在內閣辦公室成立了電子商務專員(e_envoy)辦公室;頒布了一系列指導政府各部門信息化建設的規則,開設政府網站;投入大量資金加速電子政府進程,2000年9月,政府宣布在兩年內投資10億英鎊用于政府信息化建設;興建各類信息中心,降低上網費用,促進全民使用因特網。
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我國加速了社會信息化進程,在網絡、通信等基礎硬件建設和信息開發方面有了長足發展,國民信息意識逐漸增強。但是,受資金、管理等因素的影響,信息總量明顯偏少。以網絡信息輸入、輸出比例為例,我國在Internet上的信息輸入、輸出僅占總量的0.1%和0.05%。目前,國內信息服務業與國外相比普遍存在如下不足:企業規模偏小,缺乏具有強大技術實力、人才實力和經濟實力及具有相當國際影響的大信息服務商,面對國際性大服務機構,市場競爭力及抗風險能力薄弱;服務行業規范和相應法律法規尚不健全,業內人士的法律意識和自我保護意識較薄弱,不正當競爭、短期行為等不良現象較為嚴重;社會監督、自律意識,以及用戶服務意識、信息產品質量觀念等方面與國際化市場競爭的要求存在較大差距。
(三)信息服務業的全球化是基本趨勢,但信息服務業的市場開放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在市場需求、技術進步、業務創新和國際電信管制政策逐步放松等因素共同的推動下,信息服務全球化已經成了全球信息服務業發展的一個基本趨勢。全球化就是提高國際通信能力,擴大國際合作,走出國門,參與國際市場競爭,具備提供全球性服務的能力,以適應將來的多邊貿易體制。通信全球化是經濟全球化的必然結果。全球化趨勢使原來國際電信與信息服務貿易的雙邊貿易體制向市場更開放、貿易更自由、競爭更激烈的多邊貿易體制轉移,從而由企業一對一的關系變為多對多的關系。而且也不再是國家與國家進行貿易,而是公司與公司進行貿易。每個國家都必須適應這些全球化的趨勢,才能融入于國際社會。為了實現全球化,需要具備提供端到端全球業務的能力、需要新的多邊貿易結算機制、需要用新的優質產品與服務走出國門。
通訊服務業的市場開放是國際通訊業發展的基本趨勢,也是WTO各成員國相互間的承諾。但各國在市場開放之前,必須做好充分的國內準備,包括放松國內管制、加強國內通訊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國內運營商的業務水平,這是發達國家共同經歷的基本途徑。發展中國家尤其要注意這一點。目前,各國電信市場的開放程度已經比較高了,郵政市場的開放則相對要滯后得多。
由于信息服務貿易對經濟競爭力的影響越來越強烈和廣泛,使它與國家經濟競爭力的提高保持著難以割斷的聯系。目前沒有一個國家愿意完全開放本國信息服務市場,也沒有一個國家傾向于執行嚴格的信息服務進口替代政策。雖然世界信息貿易自由化進程已經邁出第一步,即發達國家采取提高競爭力的放松出口管制政策,發展中國家采取放寬進口限制的漸進自由化政策,然而由于國家競爭力原因,信息服務貿易既不可能出現李嘉圖式的純粹自由貿易,也不可能出現傳統的工業進口替代那樣的保護貿易。有管理的信息服務自由貿易最有可能成為各國發展的預定目標,但這也需要經歷漫長的過程。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