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國內外學者對產業集群衰退研究現狀出發,在分析產業集群衰退的表現和一般性原因的基礎上,指出導致集群衰退的根本性原因在于集群缺乏動態能力。集群的動態能力就是根據環境變化能夠迅速整合內外資源,積極更新核心能力,適時進行戰略轉換,不斷形成新的競爭優勢以促進集群持續發展的能力。
關鍵詞:地方產業集群;衰退;升級;動態能力
中圖分類號:F019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1-148X(2007)03-0097-03
一、問題的提出
產業集群作為一種有效的區域組織形式,已經引起了有關國際組織、許多國家和地方政府部門的關注。但是,隨著生產和貿易全球化的不斷深入,產業集群的發展在帶來希望的同時也隱藏著危機。有的產業集群優勢弱化,后勁不足,甚至走向沒落和終結,比如美國底特律“汽車城”、匹茲堡鋼鐵產業集群、中國溫州橋頭鎮紐扣產業集群等。目前國內外理論界對產業集群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集群對區域乃至國家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等競爭優勢方面,對于產業集群衰退的原因尚無系統性研究成果,筆者擬在總結集群衰退根本原因的基礎上,以動態能力理論為框架,探尋產業集群規避風險、實現升級的根本途徑。
國內外學者從不同的研究視角、基于不同的研究方法,對產業集群衰退的原因采用了不同的表述形式,主要集中在風險、生命周期、路徑依賴及鎖定效應等方面。這些研究對于認識產業集群發展對區域經濟的負面影響有一定的意義,為進一步研究產業集群升級提供了理論基礎。但是,這些觀點只是引致集群走向衰敗的誘發性因素,無法從根本上解釋集群衰退的原因,無法解釋產業集群如何獲得持續競爭優勢。都沒有從根本上提出化解風險、延長生命周期的普遍適用的有效途徑,更沒有把集群衰退的解決措施同集群的升級結合在一起。
二、產業集群衰退的根本原因
(一)產業集群衰退的表現
1.集群的靈活性逐漸降低,可控性逐漸增加
企業生命周期理論的創立者美國學者伊查克·愛迪斯(IcharkAdizes)認為,企業的生長和老化同生物體一樣,主要是通過靈活性和可控性這兩大因素之間的關系來表現,并決定其在生命周期中所處的位置。其它系統同企業一樣,靈活性和可控性之間的關系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在建立初期,系統主體具有一定的自主權,主體之間的關系是很靈活的、松散的。但系統主體的發展目標必定與系統發展目標不一致,要受到系統的約束。隨著約束的加深,系統的靈活性會逐漸降低,而可控性逐漸增加,進而導致系統的僵化[1](如圖1)。因此,從靈活性和可控性的發展趨勢來說,系統具有自身的生命周期。
圖1系統的靈活性與可控性關系
圖2產業集群成本與收益圖
產業集群是由相互聯系的企業和相關機構構成的復雜系統。因此,它的生命周期符合靈活性與可控性關系。集群進入衰退階段時,可控性明顯增加并高于靈活性,演化為封閉僵化的系統。正如Markusen[2]所說,集群越成功,越傾向于發展成一個封閉的系統,進而逐步喪失應變市場變化的能力,導致競爭力不斷下降,直至集群的消亡。
2.集群收益逐漸小于網絡成本
集群在建立初期的競爭優勢主要表現為成本優勢,即由生產成本、運輸成本、交易成本、信息成本等成本的降低而帶來的集群收益。但隨著集群不斷成熟,維持集群發展的網絡成本不斷增加。當網絡成本大于集群收益時,集群不斷走向衰退(如圖2)。
3.集群衰退指標特征明顯
進入衰退階段,集群表現為企業數量開始減少,中介服務組織開始逐步撤出集群,集群產業規模變小;企業間分工協作網絡被打破,上下游產業鏈發生斷裂;集群核心產業競爭力衰退;集群文化開始沒落。
(二)產業集群衰退的一般性原因分析
1.內部矛盾的積累
集群作為市場和企業之間的中間性組織,同時具備了市場機制與傳統單體科層組織結構的優點,因此,在市場競爭中表現出無法比擬的競爭優勢。但是,由于集群的路徑依賴性,根植于集群自身特性的競爭優勢,往往缺乏自我更新與提升的能力,由于長期固化而成為導致集群衰退的核心剛性。核心剛性又稱核心剛度或能力陷阱,主要是由于過分追求既定目標造成的,它的存在嚴重地制約了企業的戰略選擇。
集群內企業的高度專業化分工增加了企業資產的專用性,使集群內企業以最優規模進行生產、提高集群效率的同時也失去了柔性。地理空間的臨近和文化背景的相同極大地促進了集群企業間學習,但由于具有基本相同的能力和信息,往往在面對相同的機會和威脅時做出相似甚至相同的生產經營決策導致戰略趨同。集群內企業相互關聯在相互信任基礎上建立的網絡化結構降低了交易成本,但是加強了集群的封閉性,使整個集群對外部知識、技術的獲取能力以及對外部環境的應變能力減弱。協同與溢出效應使眾多企業坐享創新外溢的好處,但也滋生了“搭便車”的思想,引發了集群內企業的創新惰性。
2.外部環境的改變
在技術日新月異、產品更新頻繁、消費者需求偏好多變的超競爭環境中,全球經濟競爭以產業集群之間的競爭方式來體現,而且競爭優勢正以逐漸加快的速度被創造出來和侵蝕掉。特別是加入WTO以后,我國經濟和市場與全球經濟的聯系越來越緊密,競爭環境日趨動態化,我國工業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系命運于自己所具有的國際競爭力。
在產業集群成為競爭主體的今天,產業集群正快速以不同方式嵌入全球價值鏈,專注于全球價值鏈當中的某個環節,而弱化或放棄其它環節,并通過大量的外部聯系尋求與全球產業網絡的融合,力求最大程度地獲取價值。而我國的集群依然停留在成本優勢階段,沒有完全嵌入全球價值鏈或者即使嵌入全球價值鏈也僅僅停留于價值實現的低端環節。當它們的低成本優勢消失以后,單純依靠價格的低端競爭很難使它們在全球市場上長久立足。也就是說產業集群的存在并不意味著可以一勞永逸地獲得區域經濟持續增長。趨于封閉的集群系統很難獲取外部的信息和資源,更談不上獲取國際競爭力。
(三)產業集群衰退的根本原因
產業集群按照不同劃分標準可以分為不同類型,而每一種類型都具有生命周期的發展規律。不同類型的產業集群和同一產業集群在不同生命周期表現為不同的風險(如表1和表2)。
根據表1和表2,集群類型不同、所處時期不同面臨的潛在風險也不同,而且并不是所有的集群都會經過前三個階段才會進入到衰退期,衰退期可能會提前到來。所以,我們很難找到產業集群衰退的共同原因。網絡性風險、自稔性風險、品牌風險、檸檬市場
表2產業集群不同時期的風險
生命周期[]誕生期[]成長期[]成熟期[]衰退期
風險[]戰略趨同風險[]本地化風險政策風險金融風險[]路徑依賴風險鎖定風險[]企業退出
產業轉型
圖3集群升級的動態能力分析框架
風險等只是集群衰退的誘發性因素,而集群衰退的根本在于集群的僵化和鎖定效應導致集群適應外部環境變化的能力減弱或喪失。因為集群優勢的存在都是有條件界定的,當環境變化時,集群的戰略就需要進行調整。也就是說,產業集群要想獲得持續發展,應該具備面對復雜動態的環境,能夠迅速整合內外資源,不斷更新核心能力,適時進行戰略轉換,形成新的競爭優勢的能力。這種能力就是Teece、Pisano、Shuen在1990年首次提出的動態能力。培育和提升集群持續競爭優勢的基礎——動態能力的過程,也就是產業集群融入全球價值鏈并不斷向上攀升從而實現升級的過程。
三、集群升級的動態能力分析框架
集群發展到一定階段后,由于外部環境的改變和集群內部矛盾的積累,集群的競爭優勢逐漸喪失,就會出現衰退性發展。產業集群一旦進入衰退期,創新能力和價值獲取能力減弱,逐漸發展為封閉的系統,要復蘇就比較困難。所以,要想避免集群衰退,在集群建立初期,就應該培育持續的競爭優勢,實現集群的升級發展。
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產業集群“升級”已經成為區域經濟持續增長的關鍵性問題。在產業集群升級的研究中,20世紀90年代初期興起的“新區域主義”強調區域中的諸如地理鄰近、社會文化等“內生成長因素”對經濟的推動作用。20世紀末,地理學家、區域科學學家開始關注產業集群的外部聯系如集群間互動、全球價值鏈治理等“外生成長因素”對產業集群的發展影響。
筆者認為,產業集群要想獲得持續的經濟增長,避免衰退實現持續升級,必須培育和提升動態能力,把本地網與外界力量融合,并把動態能力放在一個較長的生命周期里去考察,克服集群核心剛性,規避集群風險。
動態能力理論采用的是內外結合的分析方法,而集群升級恰巧同時面臨著內部和外部兩種問題。因此,筆者運用動態能力理論解釋產業集群的升級問題,打破了過去只強調“內生成長因素”或者僅僅強調“外生成長因素”的產業集群研究模式,建立內外因素結合的集群升級的動態能力分析框架。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