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專業市場是在我國經濟體制改革大背景下,適應商品經濟發展而創新形成的一種制度安排。它并不是基于原有制度安排基礎上的轉換和修正,而是一種新的流通組織形式。為此,從制度變遷的三個經典理論模型出發,探尋專業市場形成與發展的制度求解。
關鍵詞:專業市場;制度變遷;經典制度變遷模型
中圖分類號:F713.58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148X(2007)03-0187-03
新制度經濟學家在探討制度變遷機理的過程中,提出了不同的關于制度變遷的理論模型,其中戴維斯-諾思制度變遷模型、拉坦制度變遷模型和林毅夫制度變遷模型是最具代表性和系統性的三個經典理論模型。專業市場是在我國經濟體制改革大背景下,適應商品經濟發展而創新形成的一種制度安排。它并不是基于原有制度安排基礎上的轉換和修正,而是一種新的流通組織形式。筆者以三個經典的制度變遷模型為基礎,對專業市場形成和發展這一特殊的經濟現象作理論解釋。
一、基于戴維斯——諾思模型對專業市場形成和發展的解釋
戴維斯——諾思模型(戴維斯、諾思,1979)認為制度變遷的誘致因素在于外部利潤的存在,外部利潤內在化過程就是制度變遷的過程。戴維斯——諾思模型區分了五種制度實體和行為,即制度環境、制度安排、初級行動團體和制度裝置。以戴維斯-諾思模型為基礎,沿著制度變遷的五種制度實體和行為,展開對專業市場形成和發展分析。(一)基本經濟制度變化——專業市場發育的制度環境
財產權利和所有制結構是一個社會的基本經濟制度,是其他經濟制度(一系列次級制度安排)賴以建立的基礎。我國農村改革以農村家庭承包制的推行為突破口,啟動了我國產權結構的變革,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推動了不同所有制經濟成分的發展。制度環境的變化,使商品流通制度創新成為可能。一方面,從人民公社體制下解放出來的農民,促進了農村商品生產的發展,而農村專業市場正是適應農村商品生產發展需要而形成的;另一方面,承認和重視發揮市場機制的調節作用,打破了計劃經濟體制下統購統銷制度的束縛,使農村專業市場這種流通組織形式成為可供選擇的一種新的制度安排。
(二)農村商品經營者的大量涌現——專業市場發育的初級行動主體
家庭承包制確立了農民的經濟主權,為了增加收入,廣大農民積極投身于非農產業。農村非農產品的流通是被排斥在傳統的國合商業流通體制之外的,農村非農產品只有通過市場自由流通。改革開放以后,以個體私營為主的農村商品生產者大量涌現,為了實現商品的價值,就必須實現商品流通,建立農村專業市場是大勢所趨。這樣,農村商品生產者就構成推動農村專業市場形成的初級行動主體。
(三)地方政府——專業市場發育的次級行動主體
早期的農村專業市場都是先由農民自發發展起來的,到形成一定影響并引起地方政府重視后,地方政府才主動介入。地方政府作為次級行動主體介入專業市場建設的動機有三:一是繁榮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民生活水平;二是增加地方財政收入;三是為了地方政府領導者的政績。政府作為次級行動主體的作用主要體現在投資專業市場硬件建設和加強市場管理、規范市場秩序方面,保證專業市場持續健康發展。
(四)商品經濟發展——專業市場發育的外部利潤來源
戴維斯——諾斯模型歸納的形成外部利潤的四種情況①,尚不足以完全解釋農村專業市場這一制度的創新情形。農村專業市場的效益來源于農村商品經濟的發展,特別是以個體私營為主要形式的農村非農產業的發展,但這是在改革開放后才形成的新生力量。在改革開放以前,不存在非公有制這一經濟成分。從這種意義上說,制度變遷外部利潤的來源還應包括由于制度環境等條件變化而導致新的經濟成分或新的經濟增長點的形成。這在我國經濟成分構成發生較大變化的改革進程中,對于解釋一些制度安排的創新機制是很有意義的。
(五)專業市場是一種誘致性制度變遷
專業市場作為一種誘致性制度變遷,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第一,根據戴維斯-諾思模型,制度變遷的誘致因素在于外部利潤的存在。專業市場正是由外部利潤誘致形成的,具體來說,是由鄉鎮企業和農村商品經濟發展誘致形成的。第二,根據戴維斯-諾斯模型,制度安排可以在個人、團體和政府三個不同層次上進行。專業市場首先是從個人行為層次上自發形成的,具體來說,最早的專業市場既不是首先由政府強制推行的,也不是由團結一致的群體協商建立的,而是起源于個人的自發行為,然后大家又自發地去效仿。這種經濟當事人的自發行動,實際是經濟利益誘導的結果。第三,商品經濟發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專業市場的發育和發展水平。改革開放以來,專業市場率先在浙江農村發展起來,這是與浙江農村商品經濟發展較早較快緊密相關的,而專業市場發展由相對發達地區向欠發達地區的梯度推進,正反映了經濟發展對專業市場發展的誘致過程。
二、基于拉坦模型對專業市場形成和發展的解釋
拉坦模型認為技術因素和制度性因素相互依賴、相互作用使得制度變遷得以發生。以拉坦模型為基礎,沿著制度性因素和技術性因素兩個角度,展開對專業市場形成和發展分析。
(一)制度性因素分析
從市場制度變遷的歷史角度來看,專業市場制度是對行商制度的功能替代。在行商制下銷售方較易發生行騙等機會主義行為,增大交易費用。而專業市場制度是一種坐商制度,具有較強機會主義行為傾向的銷售方是坐商,坐商制下的銷售者要比行商制下的銷售者更重視交易的可持續性和穩定性;同時,由于買者和賣者都集中在同一地點進行交易,交易頻率較高,成交概率較大,搜尋成本較低,與行商制相比,機會主義行為發生的概率相對較低,故交易費用也相對較低。
在特定的歷史背景下,專業市場網絡的出現是對國合商業流通網絡部分功能的替代。專業市場網絡與國合商業網絡相比,具有三個方面的優勢:一是專業市場具有計劃經濟體制外的優勢。在改革開放初期,專業市場主要為那些既沒有能力自建購銷網絡也不能借助國合商業流通網絡的中小企業,提供大規模批發和規范化交易、低交易費用的共享式購銷網絡。二是專業市場具有經營機制上的優勢。專業市場網絡與市場經濟之間的高度契合,具有明顯的機制優勢。隨著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專業市場網絡迅速瓦解了國有商業企業與國有企業之間的“超經濟”聯系,計劃經濟體制下的三級批發體系讓位于專業市場體系,組織商品流通的專業市場在全國各地快速發展,這在中國商品流通領域成為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三是專業市場具有一定的政策優勢。地方政府在自身利益驅動之下,有意營造一種“市場特區”、“體制灰區”,在稅收、信用、治安等方面給予專業市場特殊政策照顧。因此,專業市場網絡事實上享受了比國合商業流通網絡更多的優惠政策。
(二)技術性因素分析
專業市場網絡內部的交易活動之所以相對于行商式流通網絡和國合商業流通網絡具有較高的交易效率,從技術性角度來分析表現為:一是專業市場網絡帶來的專業化經濟效應。專業化的經濟效益首先是來自生產活動與流通活動的分離,大大促進了某一特定產業的生產和流通之間以及生產和流通內部的專業化分工;其次是來自專業市場內部貿易活動及與此相關的配套服務的專業化;第三是來自專業市場中的從業人員通過“干中學”,提高了工作效率。二是專業市場網絡獲取分工的網絡效應。在專業市場內部,專業化商人及配套服務供應商之間圍繞某一類商品的貿易活動組成一種互動的社會網絡關系,這種社會網絡關系使處在網絡的每一個節點上的專業化商人的資源(包括資金、人力資本等)能量得到放大效應。三是專業市場網絡帶來的規模經濟效應。專業市場作為共享式的購銷網絡,參與的人越多(包括經營者和消費者),這個共享式購銷網絡也就越大,專業市場內的商品流、信息流以及物流所形成的購銷規模經濟優勢也就越明顯。
三、基于林毅夫模型對專業市場形成和發展的解釋
林毅夫模型利用“需求-供給”這一經典理論構架,深入剖析了制度選擇和制度變遷機制的機理(林毅夫,1991)。沿著這個思路,從制度需求和制度供給兩個角度,以市場大省——浙江為例,解析專業市場形成與發展的動態過程。
(一)制度需求因素分析
浙江專業市場興起的制度需求因素主要表現為四個方面:一是經濟結構特征——“輕、小、集、加”,經濟主體主要是具有同質性的大量中小企業,其規模大多都達不到突破建立獨立的銷售網絡的必要資本量壁壘的邊際點。二是發展戰略——“兩頭(原材料和市場)在外”,這種戰略的成功實施,有賴于遠程貿易的順利拓展。由于全國性的商品配送中心集團公司還沒有形成,地方保護主義盛行,市場交易的信用基礎和法律基礎薄弱,對眾多的中小企業來說專業市場以及與之相關的農民購銷大軍,就成為交易成本最低的遠程貿易渠道。三是產業組織程度——浙江以農村工業化為主要推動力的“強縣戰略”發展道路,使得工業布局比較分散,產業組織化程度較低,在這種情況下,專業市場就承擔了對農村工業進行市場信息導向和要素組織主要功能。四是區域內需求狀況——浙江農村工業的區際之間的專業化分工較為發達,形成了眾多的塊狀經濟,區域生產能力巨大與區域內市場需求密度不足、需求總量相對不足之間的矛盾異常突出,只有依托專業市場龐大的銷售網絡,才能維持塊狀經濟的生存和發展。
(二)制度供給因素分析
浙江專業市場興起的制度供給因素主要體現為三個方面:一是家庭承包責任制的推行和普及為專業市場的生成和發展孕育了制度性前提。家庭承包責任制的創新成功,事實上降低了農民從事誘發性制度變遷的政治風險的預期值。20世紀80年代初,中央政府出臺的允許農民販賣三類工業品和計劃外的二類工業品,有限度地允許農民有償轉包耕地,允許部分農民自理口糧到集鎮落戶等一系列政策,為農民進入非農產業提供了更大的經濟自由,從而為專業市場的生成和發展創造了較為寬松的制度環境。二是浙江地方政府推行興商政策,并直接參與市場的組建,對專業市場的發展起到了加速作用。三是受區域性的傳統商業文化影響,再加上浙江市場化的先發效應為廣大農民從事市場經營活動提供了邊學邊干的眾多機會,使得浙江善于經商的人才特別多。
(三)基于“需求——供給”對專業市場發展的階段解析
基于林毅夫模型中“需求——供給”這一經典理論分析框架,結合專業市場興起的制度需求和制度供給,可以把專業市場的發展大致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社會對專業市場的制度需求明顯強于制度供給,制約專業市場發展的主要瓶頸是制度供給不足;第二階段,專業市場制度供給能力與社會對專業市場的需求相適應;第三階段,專業市場的制度需求減弱,傳統專業市場的供給能力過剩,但由于專業市場的功能創新不足,專業市場的制度供給無法創造出新的專業市場——一種與現代商貿相適應的現代型專業市場的制度需求;第四階段,隨著專業市場制度需求的調整和專業市場自身的重組和功能創新,傳統專業市場的數量將減少到與傳統經濟部門相適應的水平,現代型的專業市場的供給能力也將與現代經濟部門的發展相適應。目前,浙江專業市場正處于從第二階段向第三階段轉變的過程中。社會對傳統專業市場的制度需求不斷趨于減弱,專業市場的發展前景將主要取決于專業市場的功能創新能力,制度供給因素成為制約專業市場發展的主要矛盾。
四、小結
通過上述比較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基本結論:基于戴維斯—諾思模型的分析可知,專業市場是一種誘致性的制度變遷,外部利潤的存在或者說是外部利潤內在化的動力使得專業市場這種市場制度安排成為可能;基于拉坦模型的分析可知,專業市場具有傳統國合流通網絡不可比擬的制度優勢和技術優勢,從而使得專業市場的發展具有強大的動力;基于林毅夫模型的分析可知,專業市場的發展前景將主要取決于專業市場的功能創新能力,社會對傳統專業市場的制度需求趨于減弱,制度供給因素成為制約專業市場發展的主要矛盾。三個經典的制度變遷模型分別從專業市場發生、發展以及前景幾個方面提供了理論支撐,使得現階段對于專業市場的研究有了得以延續的理論基礎。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