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深化供銷社改革是發展農村經濟,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內容。通過對江西省鷹潭市供銷社改革的調查分析,當前我國供銷社改革仍存在目標取向不明確、組織體系建設不科學、內部管理運行不規范、新型合作經濟組織發育不完善等問題。以上這些問題,是進一步深化供銷社改革需要著力解決的重要課題。
關鍵詞:合作經濟組織;供銷社;現狀與問題;對策分析
中圖分類號:F721.2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1-148X(2007)03-0194-03
深化供銷社改革,創新服務方式,廣泛開展聯合、合作經營,加快現代經營網絡建設,發揮其帶動農民進入市場,為農產品流通和農民生產生活資料供應提供服務等方面的作用,是新時期供銷社改革的基本方向,也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內容。筆者通過對江西鷹潭市供銷社改革情況的調查,就這一問題作進一步的探討。
一、鷹潭市供銷社改革發展的現狀
江西鷹潭市供銷社始建于20世紀50年代,下轄貴溪、余江、月湖、龍虎山景區等4個縣級聯社。該市供銷社在如何擺脫困境,深化改革,促進發展方面進行了一些探索。主要表現在五個方面:一是市、縣供銷社機關退出政府行政機構序列。在政府的推動下,一方面剝離市、縣兩級供銷社行政職能,其原有行政職能劃歸相關部門,退出政府序列,成為一個經濟組織,但其干部管理仍保留原有辦法,管理者依然由黨委、政府委派;另一方面取消財政撥款,市、縣兩級聯社機關人員經費不再列入財政預算,供銷社機關主要通過財產收益及收取企業管理費來解決人頭和辦公經費。二是強化供銷社為農服務功能。因地制宜、因社制宜、因企制宜,從抓流通入手,在合作經濟組織建設、農產品推銷和綜合服務能力建設等方面,積極參與和推動農業產業化經營。三是轉變供銷社經營機制。突出轉變供銷社的經營理念,經營方式和管理模式。四是推進供銷社企業產權制度改革。從2000年始,該市供銷社在全系統實行以“兩個置換,一個創新”為主要內容的企業產權制度改革。“兩個置換”,即職工身份和供銷社企業產權置換,使職工身份變永久職工為聘用制職工,社有資產退出競爭性強、無效益或效益不明顯的行業;一個創新即企業體制機制創新。五是推行基層社建制改革。對“弱、小、虧”基層社實行撤社留店,并入經濟強社。目前,該市基層社已從1995年的39個撤并為16個,職工由原來的4000多人減少到1186人,其中未改制職工718人。2005年,全市供銷社系統銷售總額4.63億元,其中:農資3.24億元;農副產品0.59億元,實現利潤132.5萬元。
二、鷹潭市供銷社改革發展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供銷社組織結構缺乏科學性
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供銷社組建發展并不是由農民根據自己的實際需要,按自愿、互利、民主、平等的合作經濟組織原則建立起來的。計劃的成份、官辦的色彩長期影響和制約著供銷社的發展。時至今日,該市市、縣兩級社形式上仍保留著行政機構設置,在經濟上毫無合作成份;縣、基兩級社現有關系也不是合作制要求的聯合社與成員社的關系,基層社完全成為其下屬企業,人、財、物全由縣聯社統管。整體上看,供銷社系統組織關系較為松散,供銷社聯合社的負責人也不經由社員代表選舉,縣聯社的負責人產生也與市供銷社和基層社全無關系,市供銷社與縣級聯社純粹是一種行業指導關系,指導力度大小,服務優劣,全憑責任心和能力,缺乏內在的利益關系和約束機制。
(二)改革目標取向缺乏主動性
盡管中央已明確提出要把供銷社真正辦成農民自己的合作經濟組織,但在具體實施的過程中,地方政府由于種種原因而未引起足夠的重視,加上干部職工思想上認識差距較大,對改革持消極、被動態度甚至抵觸心理,致使改革陷入困境,對改革的目標缺乏足夠信心。如“兩個置換,一個創新”的改革也只能在政府的推動下被動進行,如何實現中央確定的改革目標就更沒有具體實施的規劃和時間表,改革既缺乏力度,措施也難以到位。如債務處理、人員安置、項目資金安排等不但得不到應有扶持,就連國企甚至于個企的同等待遇也無法兌現。
(三)供銷社內部管理運作缺乏規范性
一是社員主體地位沒有真正確立,供銷社規定,社員是社有資產的所有者,而供銷社現有干部職工又幾乎不是社員,供銷社的運作、分配和積累都由這些“雇員”來掌控;二是民主管理不到位,由于計劃經濟時期供銷社行使職能的特殊性,從一開始就缺乏社員參與民主管理的需求和制度保障,供銷社成立之初的社員入股金額很小,社員既缺乏參與民主管理的強烈主觀愿望,也從未積累過行使社員的權力經驗。三是企業投資、經營管理離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距離甚遠,企業分配制度、用人制度等也不合理,干好干壞一個樣,經營人才流失嚴重。
(四)新型合作經濟組織發育不完善
三、深化供銷社改革的若干對策
(一)繼續堅持供銷社改革的基本目標取向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對市場主體及其經營服務活動已從直接管理轉變為間接管理,主要依靠非政府組織的中介機構管理。適應這一客觀要求,作為長期立足農村、面向農業、與農民有天然聯系的合作經濟組織——供銷合作社正在從主要承擔政策性業務的單位發展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獨立經濟主體,從單純流通領域的供銷合作發展成為農工商、產加銷多領域的全面合作,從單一的組織發展成為向農民提供經濟、技術和文化多方面服務的綜合服務組織,成為介于政府和農民之間的一個特殊的市場主體,承擔著政府調控農村流通市場、扶持農民進入市場的特殊職能。供銷社改革在繼續堅持上述基本目標取向的同時,還應體現農民的主體地位原則、合作經濟本質特征原則、各主體利益一體化原則。
(二)明確供銷社改革的“六化”思路
一是市縣聯社社團化。在目前把供銷社的聯合社作為一般企業完全推向市場的條件還不成熟的情況下,可以把供銷社的聯合社作為協助政府開展農村工作的特殊民間社團和中介組織。一方面由政府核定其職能、機構和編制,并給予一定的財政撥款;另一方面實行代表大會制度,通過選舉產生管理監督機構,充分行使本社集體財產的所有權代表和管理者等職權。二是用工制度社會化。通過建立和完善職工社保、醫保等制度,為供銷社企業實現職工轉變和用工制度社會化創造條件,過渡階段優先聘用原有職工。三是社屬企業股份化。供銷社在保持合作制為主體的同時,對其經營性投資按照股份制形式進行市場化運作,拓寬資金來源渠道,擴大受益股權,分散經營風險。四是社有資產基金化。供銷社所有資產(含基層社資產)歸集體所有,統一由理事會行使其所有權,其性質可轉變為供銷社發展基金,其經營收益用作供銷社運行各項經費補貼。五是基層組織合作化。基層社可以充分發揮自身優勢或依托系統優勢,聯合農民發展合作經濟組織。可改造成各合作經濟組織的聯合社,也可整體直接進行合作制改造。六是系統合作協會化。按照合作制原則和業務發展需要組建企業性質的行業協會,供銷社的規劃、協調、教育等綜合服務職能仍由各級供銷社管理機構承擔,業務服務包括信息、資金、購銷等則由各級供銷社所屬行業協會承擔,實現事企分離、經濟聯合。
(三)重構供銷社組織體系
總體要求是發展新型合作組織(專業合作社、綜合服務社等),體現農民性質;理順現有供銷社組織關系,優化綜合服務;組建行業協會,實現聯合合作。(1)結合當地生產經營發展需要,農民愿望,由供銷社組織發動,農民自愿聯合發展專業合作社、綜合服務社和行業協會等新型合作組織,從而在組織形式和性質上,突出農民主體,體現農民性質。(2)理順現有供銷社組織體系,目的是為了充分發揮供銷社這個傳統組織的作用。大體保持供銷社現有組織體系,基層社則變為專業合作社和綜合服務社的聯合社,綜合服務社、專業合作社的負責人作為基層社的社員代表參加基層社;基層社和縣級行業協會成為縣級聯社的社員單位,依此類推;下級社、本級聯社的行業協會負責人作為本級聯社的社員代表參加聯社,依此類推。各級合作社的治理機構按照合作制要求產生,從而在組織制度上確保上級社為下級社服務,這種服務主要在業務經營之外,包括發展規劃、教育培訓、協調關系、爭取政策等。但改造后的供銷社上下級之間仍未實現經濟上的聯合合作。(3)強化行業協會,就是從需要和發展出發,由同類新型合作組織和社員自愿聯合組建縣級行業協會,縣級行業協會根據需要組建更高級的行業協會,依此類推,直至組建全國性的行業協會。下級行業協會成為上級行業協會的會員。行業協會接受同級供銷社的指導和監督。上下級行業協會之間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經濟合作。行業協會的運作遵循合作制的要求。重構供銷社組織體系,既有利于發揮現有組織的作用,又可克服現有體系服務關系不明確的不足,同時還可克服合作社不合作的弊病。
(四)創新供銷社管理運作模式
政府負責核定各級聯社管理機構、職能、人員、編制和必要的日常管理經費。逐步改變供銷社干部由政府、基層社主任由聯社委派任命的做法。鑒于當前實際,供銷社管理人員可由黨委、政府推薦,經選舉產生,逐步過渡到社員推薦或自薦,民主選舉產生。基層合作經濟組織(包括基層社、專業社、綜合服務社、協會等)管理人員需民主選舉產生,不斷完善供銷社的民主決策機制。社員大會或社員代表大會,是供銷社最高權力機構,也是最終決策層,由其選舉產生理事會;理事會代表社員大會和社員代表大會行使職權,負責經營層人員的聘用、管理和監督;經營層由理事會選舉產生,對理事會負責,負責日常經營管理。理事會依據章程賦予經營管理者相應的經營決策權。要科學制定供銷社的分配制度,既要照顧農民社員的收益,體現合作制的服務本質;又要兼顧按實績分配和按資分配,充分調動管理人員的積極性。
(五)大力興辦新型農村合作經濟組織
發展農村新型合作經濟組織是供銷社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農業經濟應對加入WTO挑戰的重要舉措。一是要充分利用廣播、電視臺、報紙等新聞媒體,加大輿論引導力度,搞好宣傳教育,提高廣大農民對興辦新型合作經濟組織的認識,為發展新型合作經濟組織奠定強有力的群眾基礎。二是要強化領導,深入引導。建議成立專門機構負責合作經濟組織的決策、規劃、指導和協調工作,并將此項工作列入農業工作重要考核內容。三是要規范發展,示范帶動。建議盡快出臺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發展的有關文件,明確注冊條件、設立標準、操作規章、獎勵政策等內容,使其發展制度化、規范化。同時,有選擇性地組織試點,完善章程和內部管理制度,取得規范發展的成功經驗后逐步推開。四是要制定政策,引導扶持。在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盡快研究出臺有關扶持政策,在產業、稅收、信貸、人才及用電、用地、用水等方面給予優惠,為新型合作經濟組織的發展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同時,要建立和完善合作經濟組織社會化服務體系,提高服務質量。
(責任編輯:張淑蓮)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