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加拿大模式的教學技能培訓是一種集中、強化、實用、高效的方法,該培訓以教學實踐(即學員講課)為主,全面系統地對學員進行基本的教學技能訓練。
關鍵詞:加拿大模式;教學技能培訓
我國職業學校、技工學校、高職院校從事專業技術課程的教師,都具有較高的專業技術理論水平與實踐工作經驗,但是絕大多數教師沒有經過規范的教學技能培訓,只是補修了《教育學》與《心理學》兩門理論課程就走上了講臺。怎樣才能使從未上過講臺的專業技術人員很自信地走上講臺,怎樣才能進一步提高在職教師的教學技能技巧呢?加拿大模式的教學技能培訓就是一個很成功的范例。2005年底,本人作為一名技校教師,有幸參加了廣東省勞動和社會保障廳組織的為期半年的廣東省技校教師赴加拿大培訓班,并在加拿大南阿爾伯特技術學院(Southern Albert of Institute Technolog簡稱Sait)參加了獨具特色的加拿大模式的教學技能培訓項目(Instructional Skill Workshop簡稱ISW),切身體驗到了ISW短、平、快的社會效應。ISW不失為一種高效的教學技能培訓法,在此介紹給教育界的朋友們,同時也希望給從事職業教育的同行們一些有益的參考。
背景綜述
根據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省(British Columbia簡稱BC省)對教師資格認證的需要,溫哥華大學的道格拉斯·克爾(Douglas Kerr)于1976年創建了ISW,得到不列顛哥倫比亞省政府官員黛安·莫里森(Diane Morrison)的大力倡導與推廣。 ISW一經推出,就受到參與者的一致贊同及好評,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于1992年開設了ISW項目,現在ISW僅在加拿大和美國的幾所大學中開設。
ISW是一種為期24至30小時的強化集中訓練,其特點是以教學實踐為主,以教學理論為輔,讓學員(準教師)在做中學,在學中做,將理論與實踐有機高效地融合在一起。所有學員在一起上理論課,而教學實踐(即每位學員上講臺講課)則是分小組進行,每小組通常由4~6位學員及1位具有較高教學技能的教師組成,這位教師既是主持人又是指導者、協助者及促進者。ISW為每個準教師學員提供了一個平等互助、互相學習、協同工作、共同提高的學習環境。經過短期的強化訓練,學員掌握了做教師必備的知識與技能,切身感受到建立一個積極的學習環境對教學的重要性,經歷了寫教案、有效利用教學媒體及教學資源并運用基本的教學方法與技巧進行課堂教學及課堂管理等教學活動。在整個培訓過程中,學員既是接受知識與技能、接受反饋意見的學習者,又是提出意見或建設性建議的指導者,在參與中學習,在旁觀中真誠地幫助其他學員,同時通過借鑒來提高自己的教學技能水平,一舉多得,這是ISW的高效及優越之處。
課程安排及核心內容
(一)教學理論學習
ISW是為教學實踐量身定做的項目,因此教學理論基礎實用且簡單易懂,所有理論都圍繞著怎樣管理組織好一節課這個中心進行。
一節課的模式包含六大基本要素,為便于記憶,用英文縮寫“BOPPPS”表示:(1)B(Bridge-in)引入。一節課的開頭,目的是為了強烈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誘導學生產生強烈的學習動機和學習動力。(2)O(Objective)目的。闡明學習目的,明確告知學生通過這節課能夠懂得什么或者是學會做什么。(3)P(Pre-assessment)課前摸底。搞清楚學生對這節課即將要學的內容到底懂得多少,以便及時調整授課內容。(4)P(Participatory Learning)共享學習。這是一節課的主體,教師必須運用各種教學媒體和資源,創造一個輕松活潑的學習環境,幫助學生達到學習目的。(5)P(Post-assessment)課后檢驗。檢驗學生這節課的學習效果是否達到了預期的目的。(6)S(Summary)總結。用簡練的語言總結這節課的知識或技能要點,以鞏固學習內容。以上六要素是ISW最重要的基礎理論,是ISW的靈魂所在,無論是45分鐘的常規課,還是10分鐘的“袖珍課”,或是一至幾小時不等的實驗課,都必須具備這六要素,缺一不可。除此之外,ISW還引用了不少優秀的實驗研究成果,在此簡要摘錄二則,與大家分享。
1.教學方法對學習效果的直接影響

這些觸目驚心的數據時刻在告誡各位教師,一定要盡可能地少采用最傳統也是最消極的“滿堂灌”講述法,盡可能地多嘗試后三種積極的教學法來提高教學技能,讓學生學得更容易、更輕松。
2.心理學家克魯伯(Kolb)關于學習途徑、學習類型及適用的教學方法的研究成果

上表給教師的啟示就是:(1)根據不同的學生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因材施教;(2)每節課盡可能地采用多種教學方法,以適應不同學習類型的學生的需要。
(二)備課,寫教案
ISW對備課及教案沒有統一的正規格式要求,教案可簡約、可詳細,但是要求一定要包含上述六大要素。備課工作量很大,通常都是由學生在課外完成的,但同時ISW也專門安排課時,由教師輔導有需要的學生。教案按下表填寫(格式沒有統一規定,但內容按此表要求)

(三)實踐環節
上“迷你課”(“袖珍課”),每位學員要上三次“迷你課”,一次“迷你課”周期是40分鐘,包括以下環節:(1)建立學習環境,5~10分鐘。主要是教室桌椅的布置和教具的準備等。(2)迷你課,10分鐘。一個學員講課,其他學員聽課,主持人錄像、計時、做相應的文字記錄,并按學員事先約定的時間告知還剩多少分鐘,10分鐘一到馬上結束(無論是否講完)。(3)寫反饋意見,5~7分鐘。其他學員寫反饋意見,與此同時,指導教師面對面地給低聲剛講完課的學員提出反饋意見,此時該學員可看到剛才上課的錄像。(4)口頭反饋,13~15分鐘。指導教師與講課學員面向其他學員而坐,由指導教師引導其他學員對該學員講課的表現做出平等、客觀、公正的評價,先提肯定意見,再提中肯的建設性意見,指導教師做好記錄,然后進行總結或作精辟點評并記錄,最后將記錄交給該學員保存。
這40分鐘的整套實踐過程是ISW的獨到之處,也是ISW的精華所在。妙在將常規的課堂45分鐘縮短為10分鐘,增加了學員對學員及指導教師對學員反饋的內容。10分鐘對于講課技能實訓已足夠,對于要求給出反饋意見的聽課也是恰到好處,聽課者在10分鐘內易于集中精力,易于記憶講課內容及細節,便于客觀真實地給出反饋信息。另外,10分鐘的講課訓練有利于培養教師干練的教學風格。反饋環節不僅僅是同行間的評價,不僅僅是講課者從反饋意見中受益,包括指導教師在內的所有參與者都能從聽課到反饋中受益,是一個取人之長補己之短的很好的學習機會。因此,這40分鐘是一個高效的學習機會,所有參與者都在實踐、思考、分析、借鑒、提高。整個ISW共有三次“迷你課”的安排,第一次是知道,第二次是熟悉,第三次就已成為習慣及規范。備三次課,寫三次教案,上三次“迷你課”,記錄三次反饋意見,每位學員的教學基本技能就在不知不覺中得到嘗試、積累與提高。
培訓效果與體會
我們這批參加培訓的技校教師教齡少則3年,多則16年,剛開始上ISW課時都認為多此一舉,但是隨著課程的進行,我們才漸漸發現其與眾不同和高效之處,所以到了培訓中后期,都投入其中、樂在其中,培訓結束的時候,絕大多數教師都認為受益匪淺。這段歷時一個月,總課時只有24小時的強化培訓將深刻地影響著每位參與者今后的教學實踐。Sait派出了強大的師資陣容完成ISW,從這些獨具教學風格、獨具教學魅力的優秀教師的言行,從ISW的內容,參與者都看到、體會到、學到了不少教學技能和先進的教學理念。我最深刻的體會有以下幾點:
首先,上課一定要開好頭。在課堂教學的六大環節中,“引入”這個環節是最重要的。如果一開始就能馬上捕獲學生的好奇心,激發他們的求知欲,就可將“教師要學生學”變成“學生自己很想學”,將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有了這個內因起作用,那么接下來的五個環節就可以輕輕松松地完成了。技術專業課通常是枯燥無趣的,用提問的方式,尤其是用環環相扣、層層深入提問的方式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其次,一次授課應多種教學媒體交替運用。人的注意力一般只能保持10分鐘,因此最好能交替地運用多種教學媒體,比如放幻燈片幾分鐘,接著板書幾分鐘,然后看掛圖,接著板書,再演示教學模型等等,讓學生的目光不會長時間地停留在同一物體上,使他們的視線不斷地轉移,這樣不易產生視覺疲勞,可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新的物體上。
再次,要善于變靜為動。可以適當改變桌椅布局,以適應不同的教學方式。例如,分組討論可將桌椅擺成幾大塊,集體游戲或競賽可將桌椅擺成兩大塊,讓學生分成兩大組相向而坐等等。一節課中,學生很難長時間地集中注意力,容易疲勞,這時教師可將學生的視線轉移到教室的左邊、右邊或后邊,只要在后面的黑板上寫幾個字,或者在左墻右墻上貼幅掛圖,學生的視線就可以轉移了。在學生感到疲憊時,可讓學生動起來,讓每位學生把教師的要求寫在紙上,然后貼到指定的某個位置,或者是讓對某個問題同意的學生站在講臺邊,不同意的學生站到后墻邊,持其他觀點的學生站在教室中央,諸如此類。適當地移動桌椅,適當地讓學生的視線移動起來,適當地讓學生的身體移動起來,往往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