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職業技術院校學生視學習為沉重的包袱,厭學現象嚴重。本文從重視對學生進行職業生涯指導,職業學校教育教學的改革等方面進行了研究,提出了應正視教學難的問題以及讓職業技術院校學生進入有效的學習狀態,促進其學習的策略和措施。
關鍵詞:職業院校;學生厭學;教改措施
職業技術院校應正視教學難的問題
職業技術院校的課堂,學生厭學,教學效果不好是不爭的事實。主要表現,一是學生基礎差。從學校的基本情況看,學習成績差的學生約占40~50%,對新課內容的學習有障礙;二是學生之間的差距大。學生入學成績相差200~300分,給教與學帶來了很多的困難;三是對教師的教導置若罔聞。誠然,教師們也做了許多努力,在屢屢不見效后,便也聽之任之了。
為了解決職業技術院校學生厭學這一難題,一些研究者從社會、學校、家庭以及學生自身等不同方面對厭學現象作了歸因,并提出了諸如加強思想政治工作,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讓學生正確認識自己;調整教育目標,改善實驗實習條件,促進校風、學風;增加校園文化活動,開放圖書館,嚴格成績管理;優化育人環境,讓家長配合學校共同對學生進行教育等策略。這些策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一些問題。但是,應該看到,學生厭學的情況并沒有得到實質性的改觀。隨著職業教育的發展,職業技術院校的建設也突飛猛進,各校的辦學條件與前些年已不可同日而語。條件好了,學生對學習就是缺少動力。如果嚴格教學要求,那些門門功課亮紅燈的學生又會給辦學和管理帶來更多的實際問題。所以,我們不僅要正視職業技術院校學生的學習問題,更要想辦法讓學生樂意去學,使他們真正學有樂趣,學有所得。
促進職業技術院校學生學習的策略
要讓職業技術院校學生進入有效學習狀態,要重點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一)要讓學生領略到學習的意義
重視職業生涯的教育引導主要通過開設職業生涯指導課程進行。職業生涯指導是西方人力資源管理理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早在1919年,中華職業教育社就在我國職業教育中倡導開展職業指導活動。職業教育的先驅黃炎培先生曾提出職業指導“是職業教育的先決問題。”他指出:“男女學生或缺乏重視職業之心思與從事職業之興趣與習慣,又或認一科、習一業而違其天性與天才,則職業教育之效果,仍難圓滿。是職業指導尚焉。其方法:一、調查、發表各種職業狀況及學校狀況,使學生有選業、選校之根據與準備。二、測驗或查詢職業職能,俾擇適宜于己、有益于群之職業。三、調查各職業機關所需人才、各學校學科及人數,以謀供求相應。四、用出版、演講及其他方法,宣傳職業指導之重要,及發表調查、研究所得之結果。而其尤要者,在對于男女青年,用種種方法發揮其服務社會之精神,喚起其從事職業之興味。”可以說,職業生涯指導主要是根據人的生理、心理、職業以及社會發展的環境背景,從培養個體的職業意識,提高對自身、對職業生涯的認識,到引導其正確擇業,進行從業的準備、規劃職業成長和發展,促進實現人生目標的一系列活動。
幾十年來,我國職業技術教育得到了快速發展,與職業教育密切相關的職業生涯指導也應得到重視。對職業技術教育來說,開展職業生涯教育更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職業技術教育是從業教育。職業教育與職業生涯指導互相依存,互相促進。可以說,尚未進入職業領域的職業院校的青年學生對什么是職業,現在的學習與將來職業生涯的關系并不清楚。加上應試教育的失落,他們中的很多人把進入職業技術院校作為一種無奈的茫然的選擇,并由此產生了學習上的懈怠心理。尤其是初中畢業的學生,他們對生活、對職業還處于一種懵懂的狀態,在這種情況下,就更需要對他們進行正確地引導。職業生涯發展是一個個體的生理、心理及綜合素質逐步完善的過程。通過職業生涯指導可以讓學生初步了解社會上的職業及工作類型。指導學生根據自己的自身特點進行職業定向,讓學生將現在的學習與將來的生活和工作相結合,與自己的理想和目標相結合,在增長知識的同時,掌握基本的職業技能。還可以結合學生所學的專業,有針對性地進行專業思想教育,幫助他們了解職業生涯的意義,建立正確的職業觀;學會職業生涯設計的方法,確立目標,由此獲得的學習動機和需求效應將比那些不切實際的說教更有實際意義。目前,職業生涯指導工作尚未引起重視。大多數職業技術院校在這方面還是空白,認識上也有一些誤區。很多學生認為就讀的專業就是將來所從事的職業,把專業與職業混淆,有的認為職業生涯指導是職業咨詢師或企業管理的事,與學校關系不大,還有的將職業生涯指導與就業指導混為一談。因此,加強這方面的工作尤為重要。
讓學生盡早接觸職業知識職業技術院校學生的職業意識應該比較強,可是,以往學生通常是按照“三段式”的課程學習,學了一兩年后,當被問及所學的專業內容時,常常無從作答,因為,直到這時他們還沒有接觸到實際的專業知識。職業觀的形成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人的職業生涯也需要有一個成長到成熟的過程,包括職業準備、職業選擇、職業穩定、職業發展等不同的職業發展階段。對于職業技術院校的學生來說,如何有意義地度過這一重要的人生成長期對其今后的職業發展和進步起著很重要的作用。對這些在學習學科知識方面不具特長的學生,揚長避短的最好辦法就是多接觸實際,拉近書本與實際的距離,在正式學習和非正式學習之間建立起多樣的聯系。如果能盡早地進行專業教育與職業生涯指導,盡早讓學生進入所學的專業實際場景,盡早地讓他們嘗試成功的樂趣和總結失敗的經驗,將有助于培養他們的職業意識,增強工作的責任心,促進其主動學好科學知識,掌握專業的技能和本領。
點燃學生心中的希望之火職業院校學生的學習難以“上路”,從心理學的角度看,與他們過去在中學的學習經歷有關。應試教育把他們的特長暫時掩蓋了。但是按照美國哈佛大學霍華德·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每個學生都有他們擅長的智慧和能力,誰會斷定他們就不會有自己的輝煌呢?因此,學校和教師對職業院校的學生應該有一個全面客觀的認識,幫助其建立成功的信心。應該說,學生都是懷著希望走入學校的,所以,在應然的目標和實然的過程之間,我們應想方設法架設一座最佳的橋梁,讓每一個學生都看到新的目標和成功的希望。
(二)課程設置要讓學生有收獲
幾十年來,大家習慣了建立在學科體系上的課程教學模式。課程模式的僵化,學不能致用正是職業技術院校學生學不進去的癥結所在。就學生而言,選擇就讀職業技術院校原本希望接受一種新的教育,結果職業技術院校仍沿用與中學同一模式的教學方法,不但體現不出職業技術教育的特色,而且職業技術院校的教學現狀對他們本來就很脆弱的自信心是再一次的打擊。因此,職業技術教育要想讓學生對學習不厭惡、不懈怠,必須設法沖出舊的學科體系。
要讓職業技術院校學生真正進入學習狀態,并且有效地學習,根據職業技術教育的目標重在“做”的特點,推行新的課程改革是當務之急。“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情況既定的條件下,給教育者傳授怎樣內容的知識能夠收到最好效果的問題,是必須考慮的,而且是可以歸納出一些原則出來的。傳授方式、傳授技巧是教師在課堂講課時經常會遇到的問題。同樣的內容,采取不同的傳授方式,運用不同的傳授技巧,講給同樣的學生,收到的教學效果就會有很大的不同。”近年有學者研究出了打破學科體系教學的實踐導向職業教育課程理論,其基本理念主要包括:以職業生涯為目標,為學生的終身職業發展打好基礎;以職業能力為基礎,在職業情境中培養學生的實踐智慧;以工作結構為框架,體現職業技術教育特色;以工作過程的需要為主線來選擇知識,以工作任務為中心整合理論與實踐;以工作實踐為起點,把知識與技能的學習相融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這一理論下,課程按任務引領的模式來建構。所謂任務引領型課程,即改變以知識為基礎設計課程的傳統,換之以工作任務為中心來組織知識和專業課程內容,以崗位能力為基礎來設計課程。實踐導向職業教育課程為職業技術教育教學沖出“三段式”課程這張網打開了一扇門,使我國的職業技術教育獲得一種新思路、新模式。目前,已經有職業技術院校正在按照這一理論進行整體性的課程改革和實踐。按照新的課程改革的思路,很多職業技術教育課程都可以用工作或任務引領的方式促進學生學習。例如,將一個室內設計或者編寫一份求職申請等作為課程任務布置給學生,讓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進行融會貫通的學習。通過學會計算機的操作、文字處理,學習繪圖、寫作等技能,在應用性的體驗和實踐操作過程中掌握其專業領域所必須的知識和技能,得到實用的學習成果。
要想讓學生對所學的內容有學習的愿望,還必須深化教育教學改革,首先要科學認識教育對象。現在,社會、家庭或一些教育工作者對職業院校學生的認識不夠全面,認為他們是不愿學習,天生不是讀書的料,這樣的印象在學生的成長中也不知不覺地留下了痕跡,使得職業院校的學生自己也覺得低人一等。臺灣新竹教育大學孟英如教授2005年11月在華東師范大學講學時曾說過這樣一句話:“同樣一張臉,就看你怎樣去認知他。”英語教學以掌握基本的英語會話、能進行日常交流為初級目標,從學習掌握基本會話100句到200句,學會最基本的寫作開始,逐層提高學習能力和水平。如果每個學生都能在不斷地“能說”、“會做”中看到自己的希望,產生成就感,在教師的幫助下學到有用的知識,掌握一定的技能和本領,并且在想學的時候,隨時可以通過努力達到自己的目標,這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將會起到積極的作用。
(三)教師要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快樂
增強科研力“教學是一種啟迪智慧的勞動。多一分富有創新意義的教學,在人們的精神世界中就會多增長一分創造精神。”在各科教學中如何幫助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應該是職業技術院校教學科研的重要課題。現在很多職業技術院校的教研活動缺失或內容貧乏、流于形式,對學生學習情緒不高的問題習以為常或視而不見。其實,如何讓學生學起來,學進去,學有成效是教育教學科研應該認真研討的問題。因此,一方面,教研室可以結合課程改革進行課題研究,積極開展多種形式的課程改革實踐。教師可以嘗試合作教學的形式,讓課程內容變得更具體、更生動、更有吸引力,更容易學習和掌握;另一方面,積極創造條件引導學生承擔企業生產和管理中的實際任務,在實踐中有效地促進學生學習,提高教學效果。
增強責任感厭學固然有學生自身的不足,但也與教師的責任心、教學方法有關。美國馬薩諸塞工科大學的哲學教授唐納德·舍恩(D. Schon)提出:看來是錯誤的兒童的見解與行動也有它合理的根據,省察這個“理的世界”,從兒童的思維與活動的內部促進其“反省性思維即探究”,乃是教師的主要作用。 教學藝術永無止境,哪怕是有經驗的教師,每次課后都應當認真思考:今天的課效果如何?下一堂課怎樣上更好?只有師生都把上課作為一種樂趣去享受,而不是無奈地應付,使學生能從課堂中得到做人和做事的啟迪,我們的教育教學才是成功的、有希望的。
增強新觀念職業技術院校的教師不能僅滿足于完成了課堂教學任務,要不斷學習教育教學的新思想、新理念,不斷更新知識。教師通過走向社會,探究市場,定期深入企業等方式,了解和熟悉新材料、新技術、新設備、新工藝的使用情況,與一線的專家交流,豐富實踐體驗。這樣,才能使自己的課堂常新,使自己教學之樹常青。
參考文獻:
[1]徐國慶.實踐導向職業教育課程研究:技術學范式[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2]于光遠.我的教育思想[M].鄭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1.
[3]黃炎培.黃炎培教育文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
[4]武建生,張崇生.試論高職學生厭學的心理原因[J].青少年研究,2002,(3).
[5]羅輝.當前我校學生厭學現象分析及對策[J].井岡山醫專學報,2004,11(2).
[6]李大勇,付凱,高曉玉.高職學生厭學現象原因分析及對應措施[J].遼寧省交通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4,6(3).
[7]鄒穎君.學生厭學原因分析及對策[J].河南教育學院學報2001,(3).
[8]佐藤學.課程與教師[M].鐘啟泉,譯.北京: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