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崇尚科學與技術的時代,大量社會問題紛紛涌現,科學與技術遭遇到深重的人性與生態危機,同時,人文社會科學凸顯了它的新的社會功能。高職院校中的人文社會科學在日常教育過程中也被賦予了新的內涵。
關鍵詞:人文社會科學;社會功能;高職教育
伴隨著大量社會問題的紛紛涌現,科學與技術遭遇到深重人性與生態危機,傳統人文社會科學的價值再次引起人們的全面關注。20世紀中葉以后,整個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全面崛起,人文社科教育從傳統大學的核心地位演變為整個現代高等教育的根基。本文基于當代社會環境的變遷及人類精神危機產生的文化背景與成因,來闡釋人文社會科學的新的社會功能,進而認識、強調高職教育在技術社會的責任,探討建構高職院校人文社會科學教育的實踐途徑。
當代人文社會科學的社會功能
對人文社會科學社會功能的分析,不能脫離特定的時代和社會背景,人文社會科學本身就是一個歷史的范疇。在近代以前,古典的人文學科涵蓋了如今的科學與人文所有領域,其功能在于維護宗教精神的統一性;近代自然科學逐漸取代宗教的權威之后,人文社會科學逐漸被邊緣化,喪失了它作為人的精神統一性的知識和文化基礎的地位。大學教育也面臨自中世紀大學興起以來從未遇到過的困惑,即在愈加專業化的學科規訓中,教育內容也同樣面臨四分五裂的尷尬處境。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自然科學的功用性價值也伴隨技術科學的迅速發展被無限地放大,幾乎所有國家都不余遺力地把技術的進步視為民族振興和國家軍事、政治、經濟實力提高的唯一途徑。在外部勢力的強力推動下,大學內部科學與技術的聯姻達到空前密切的程度。在與技術聯姻過程中,大學教育走向了更為狹隘、不斷分裂和滿足社會不斷膨脹物欲需要的方向。與此同時,在分工更為細密,競爭愈加激烈的勞動力市場中,社會對技術和技能人才的特殊偏好,影響了大學的辦學行為。在這種復雜的背景下,人文社會科學在當代大學教育中備受冷落。
然而,自20世紀70年代后,這種科學技術所主導的發展邏輯和文化結構潛伏的危機開始出現:永久繁榮的神話因為資源即將枯竭而徹底破滅;人類生存的環境日益惡化;在效率取向的科層體制下,現代人正面臨自身被科技奴役和異化的危機;戰爭的陰云依然密布;在工業化國家,暴力、吸毒、失業、邊緣化現象和貧窮日益加劇,各種形式的狂熱盲從有所發展。面對當代世界所涌現出來的大量復雜的社會問題,面對發展所遇到的前所未有的困境,人文社會科學存在的價值和意義再次引起人們的關注和思考。
伴隨著社會環境的變遷、人類精神危機的產生及知識格局的調整,當代人文社會科學相對于自然科學和技術科學而言,社會功能具有以下幾層含義:
(一)實現與自然科學、技術科學合目的性與合規律性的融合
科學原本就萌生于西方人文傳統之中,故而,還需回到豐厚的人文土壤中才能找到它的精神之根。
中世紀大學就是基督教文明對古希臘與羅馬文化傳統有所選擇和剔除的產物,盡管它內部的醫學和法學教育帶有一定的實用性(這些學科的形成基礎也同樣離不開“七藝”),但在總體面貌上,它以一個超凡脫俗的精神性機構呈現于世人面前。從中世紀到現代美國高等教育體系形成之前,大學內部的所有教學內容與世俗生活處于相隔離的狀態,包括算術、天文、幾何、物理等自然科學,它們與其他古典知識一樣,在性質和功能上應屬于精神科學、人文知識范疇。為此,中世紀的科學原本就是人文學科的基本組成部分,從大學的功能角度而言,由中世紀自然哲學到早期的近代科學,它從來沒有真正成為與知識整體、人的精神統一性相悖離的具體學科,而一直是人文學科不可或缺的有機組成部分。近代晚期,伴隨宗教與哲學、科學的分離,人的主體地位的提升,自然科學也獲得了相對獨立的自主地位,但是,在功能上它依舊不具有世俗化取向,而是指向人的精神完滿,在本質上,此時的自然科學具有濃厚的人文色彩。
為此,人文社會科學相對于自然科學和技術科學而言,在社會功能指向上,絕非是一種簡單的缺乏與彌補的關系,猶如精神與肌體,兩者唯有相互交融,富有精神和生命活力的有機整體才能渾然而成。自然科學的自由求索和技術科學的創新,人類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才不斷得以豐富;由于人文社會科學關于科學的文化思考,科學技術才真正有可能成為促進人類進步、社會文明的積極力量。
(二)作為一種精神、價值、文化,構成支撐整個知識世界和人類精神世界不可或缺的一維,彰顯其特殊的人文社會功能。
人類生活的世界既是一個物質的自然世界,又是一個意義的世界。自然科學執著于對物質世界規律的探索、發現和解釋,通過技術科學對發現的廣泛利用來間接地體現它的社會功能,即滿足人類不斷膨脹的物質需求和欲望。然而,自然科學不可能去闡述人生意義問題,解釋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問題及回答科學與技術的價值和意義。而關于這些問題的思考顯然需要人文社會科學來回答。人文社會科學內含的是一種精神,一種關懷社會、關懷人生甚至關懷自然的人文品格,對于科學精神以及基于科學精神建構起來的所謂“真實”世界,意義非同尋常??茖W一旦失去其原初的精神之根,就難免會淪落為純粹滿足人的物欲需要的工具,在物欲的無節制膨脹之中,它甚至有可能成為惡勢力的幫兇。
(三)對科學活動提供有意義的反思、指導和規范
在自然科學的“真”與技術的“用”結合愈加密切的當代社會,人類的確從中獲得了豐厚的回報。然而,也正是因為科學技術的巨大功用性,才使得它作為一種公共資源的屬性日益淡化,由于分配的不均等,在現代社會,它往往成為強者征服、掠奪和侵占弱者利益的工具。如何讓科學技術更富于人性化,讓它能夠成為推動世界和社會公正、公平的力量,而不是加劇世界和社會不平等的消極力量,這就需要人文社會科學的評價、檢視、指導和約束。因此,在探索和利用物質世界規律的同時,人類仍然需要以一種終極關懷精神來探問自我行動的意義、目的究竟何在,需要以一種謹慎、理性、睿智和批判的冷峻視角來審視科學進步、科學行為的本質內涵。這正是當代人文社會科學社會功能的體現。
技術社會中高職教育的責任內涵
進入20世紀,由于科學與技術的聯姻,技術作為一種反映外在社會需求的強大力量,開始對大學進一步的專業化發展走向產生全面的推動作用。在20世紀中葉之前,如果說因為對科學和理性的無限推崇,大學喪失的是人的精神統一性,那么,在20世紀中葉后,技術功利主義在大學的全面盛行,則不僅意味著大學人文精神的失落和人的精神完整性的瓦解,而且也意味著在一個由技術所控制的世界中,人與其自然屬性的背離,也就是人與自然世界的和諧關系的瓦解。
就技術的發生學意義而言,人無疑是主動的。因此,要擺脫目前人、社會和自然被技術控制的尷尬狀態,只能訴諸人自身。在當今時代,人類社會的進步的確需要技術,但是技術本身及其所內含的效率化價值取向并非是人的根本需要和人類追求的終極目的。人類不可能拒斥技術,也不可能以技術手段來擺脫技術的控制,而是要從人、社會和自然的和諧統一角度,重新反省被技術扭曲了的科學觀以及技術自身的效用觀。反省的主體自然是“人”,而反省的對象在本質意義上也是“人”。為此,重新詮釋大學作為“人”的培養機構,在當代技術社會中關于人的培養理念和培養過程,有著重要的價值。
19世紀70年代,科學開始應用于工業,促進了世界文明從經驗技術到科學技術的轉變。社會需求引發了高等教育機構的分化,高職教育進入了高等教育系統。因此,高職教育在20世紀60年代各國高等教育機構改革之時蓬勃興起,各發達國家把發展高職教育提到了重要日程。
參照新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所制定的“國際教育標準分類”的說明,高等職業教育是高等教育屬性,職業教育類型,是以培養高級技術性技能人才為目標。
然而,由于高職教育的“先天特性”(高職院校缺乏普通大學的人文傳統)和“后天定位”(高職院校以培訓技能為目標),使之存在專業化、工具化傾向嚴重,倫理問題、價值體系難以進入教育的視野,人文社科教育與高職教育分割明顯等主要問題。
“具有人文教育內涵的職業教育才是真正的職業教育”。在當代技術社會,對社會有著高度人文關懷和責任感的大學,所培養的人才絕不是技術至上主義者,而是一個有著強烈反省意識的技術主宰者。高職院校欲有所作為,一個現實的途徑不是對傳統科學和技術理性的拒斥,而是培養能夠清醒地意識到自己行動的個體價值與社會意義的新人。這一理念的實質就是反省意識,即一種飽含著深切的生態和人文關懷,善于對既往知識、文化、技術以及自我行動的意義進行反思的心理和思維傾向。
反省意識的形成,需要人們能夠不僅以科學的視角而且以人文的視角去理解自然,不僅以效率的視角而且以生態關懷的視角去審視技術,不僅以技術進步意義的觀念而且以人自身解放為宗旨來批判社會。在高職教育過程中,反省意識形成的基本體現包括以下幾方面:
立足于廣博的知識視野去思考視野的褊狹是把人塑就為冷漠、生硬的理性人和效率化機器的罪惡之源。反省能力是一種融合了豐富的知識,對人和自然有著深切的情感關懷、意義體悟的基本素養與能力。這種素養與能力的獲得,需要傳統的“專業人”適當跨越學科和專業的樊籬,通過相對廣闊的知識教育,獲得關于人和自然的意義。也唯有如此,人類才有可能擺脫技術的工具理性控制,在與自然的和諧統一中獲得自身的解放。
自覺的批判精神這里的批判主要指對當代技術社會與技術文化的批判。現代技術社會的一個基本特征,在德裔美籍哲學家和社會理論家馬爾庫塞看來,就是技術作為一種意識形態對人的壓迫,這種意識形態無所不在,成為現代社會奴役和壓迫人的一種最為普遍的合法性權力結構。現代社會的種種跡象表明,在對科學和技術的過分盲從和崇拜中,人類不僅沒有把自己從各種社會束縛中解放出來,反而在逐漸走向不自由之境。更為可怕的是,在由技術所創造出來的光怪陸離的迷幻世界中,人甚至忘記了自己從用四肢爬行到如今可以借用飛行技術穿梭旅行的來路和“文明化”的軌跡,因而置自然的法則而不顧,毫無顧忌地打亂原有的自然程序和自然賦予的生命密碼,重新編譯和再造自然。因此,作為培養高層次技術應用人才的高職院校要有所作為,就不能不注重培養具有自覺批判意識和精神的人才,其宗旨在于促成每一個個體能夠從社會倫理和自然生態倫理兩個層面,批判性地審視既往的人類技術文明的發展過程,檢視被技術扭曲了的社會形態和文化,回歸自然、回歸生活世界,這才有可能創造性地開辟出通向未來的新路。
智慧的品質美國環境研究學者奧爾在分析人類環境危機與當代大學教育間的關系時指出:智慧與經驗學習分離,甚至不知道智慧為何物,這是當代大學教育最嚴峻的問題。的確,只是理論的抽象和深奧,這僅反映出一種認知性的智力水平,只是技術的實用和經濟,這僅是一種技巧,而都不是智慧。真正的智慧是一種融知識(理智)、技術(實用)、藝術(美)和倫理(自然與人文的關懷)于一體的高層次整體駕馭能力。智慧品格的培養是培養大學生反省意識的最終環節。如果廣博的知識在于培養學生全面認識客觀世界本質、理解人類生活世界的意義,自覺批判的精神在于培養學生發現、檢視和反思技術文明所存在致命缺乏的能力,那么,智慧的品格則代表一種如何能夠以一種深切的生態與人文關懷來靈活運用知識、探索知識并有效解決問題的基本素質。在技術主宰一切的當代社會,它無疑是實現人類在不濫用技術的前提下獲得可持續發展的希望所在。
加強高職院校人文社科教育實踐的途徑
高等職業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目標是培養適應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需要的高等技術應用型專門人才。我國高等職業院校大都建校時間較短,歷史和文化積淀不足,人文環境較差,甚至出現人文教育的“盲點”。然而,專門人才的內涵不僅在“?!倍以凇叭恕鄙?。
針對目前高職院校教育現狀,加強人文社科教育可通過以下途徑:
樹立全面發展的教育理念,創建科技與人文兼融的高職教育文化高職院校應克服專業化的高職教育主導模式,克服工具化、功利化的嚴重傾向,定義全面發展理念;高職教育的人文發展要參與推進技藝性教育、科技性與學術型教育融合的實踐;作為實現培養目標的課程及其教學(包括實驗、實習、實訓、設計等實踐教學),都要滲透人文社科教育。因為,即使是一門純技術的課程,它也是人化的結果。
拆除專業“籬笆”,謀求學科貫通,促進創新思維當前高校的人文社科的教育模式顯得較為封閉保守,學科、專業之間存在太多的隔膜與界限。因此,要突破學科界限,進行交叉學科、綜合學科的學習。
依托校園文化,發揮理論輻射作用內蘊豐厚的校園文化所創設的濃厚的人文教育氛圍猶如人文社會科學理論之光產生多角度、多層次輻射作用的基礎塔臺。所以,應很好地依托于校園文化建設,通過各種形式活動,將人文社會科學的理論導引與校園文化的感性滋養融合起來,讓人文社科知識、觀念和方法從課內延伸到課外,從書本延伸到生活,潛移默化,塑造教育對象的靈魂。
參考文獻:
[1]瞿葆奎,鄭金洲.中國教育新進展[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孟廣平.面向21世紀我的教育觀[M].上海:廣東教育出版社,2004.
[3]閻光才.大學的人文之旅[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5.
[4]董步學.高等職業教育學[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6.
作者簡介:
董步學(1965—),鷹潭職業技術學院圖書館副教授。
徐慧詮(1964—),鷹潭職業技術學院應用工程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