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提出思維跟隨的概念,指出學生的聽說能力低下的根本原因在于日語和中文的思維方式存在根本的差異。在教學實踐中可使用思維跟隨的訓練方法,使已經習慣于使用漢語進行思維的日語學習者通過訓練,盡快理解和適應日語思維及其表達的特點,達到能夠緊跟說話人的思維,顯著提高聽力及會話訓練效果。
關鍵詞:日語教學;聽力;會話;思維跟隨
日語教學中的思維跟隨的含義
思維是人對事物的概括的、間接的反映。人類的思維可以通過語言進行表達。思維的發展是以語言的發達為基礎的。薩丕爾-沃爾夫(Sapir-Whorf)假說甚至認為語言是工具,思維是產品,如果沒有語言,思維將不可能進行。人類通過語言表達自己的思維是人類在社會生產活動中信息交流的需要。當談話人使用共通的母語進行交流時,聽話者會自然地按照母語的思維習慣和規則跟隨說話人的表述并同時對其表述內容進行分析綜合,在一般情況下能迅速理解說話人的意圖。而當談話人之間不具有共同母語時,比如,我國日語學習者在聽說日語時,如果使用母語的漢語進行中轉,就有可能跟不上日語說話人的思維速度,理解出現滯后。同樣,當學習者自己使用日語進行表述時,由于不能完全切換到日語思維方式,其日語表述不具備日語的特征,使聽者出現難解或誤解。
日語表述具有更明顯的所說即所思的特點。思維跟隨從一定意義上就是聽話人將自己融入說話人的語言感情的氛圍,站在說話人的立場上來理解說話人的措辭含義。
本文提出的思維跟隨就是要在日語教學實踐中,特別是利用聽說課程,訓練日語學習者準確把握日語母語說話者的思考過程,直接地理解對方表述的真正含義。
提出思維跟隨的目的
由于受“思維只與母語發生直接聯系”這一錯誤認識的影響,外語教學中往往始終貫穿母語的中介,日語學習的整個過程中也同樣貫穿了翻譯教學法。受英語教學的影響,日語教學也基本上是從詞匯切入,且詞匯與中文翻譯一一對應,這就導致了學習者無法擺脫使用漢語思維的結果。例如,學生常常誤用“べき”和“はず”,這與它們均被翻譯為“應該”有關。
漢語的表述十分明快,一般情況下,聽話人可以立即把握說話人的意圖。而日語語法結構及其表達方式、表達習慣同漢語有根本上的差異,其所說即所思的特點也決定了說話人的表述常常會因思路突然轉向而加入其他內容。日語最關鍵的謂語表述在句子最后,定語也有可能會很長,句中一系列的中頓、接續,再加上實際會話中存在著曖昧、婉轉、省略的表達,以及突然夾入的其他內容等等,會使得日語學習者感覺要聽懂日語十分困難。
如果日語學習者逐一將說話人的日語表述翻譯成漢語后才能理解,不僅存在時間差,而且因不習慣或未掌握日語思維的規律,不能緊緊跟隨說話人的思維,只能進行詞匯的跟隨,往往在聽的過程中不能抓住說話人的整體表述,聽完后腦中剩下的是一大堆失去骨架支撐的似乎又是相互粘連的詞匯,無奈只好將這些詞匯按當時語境進行臆測,再將它們重新組織起來,最終得出一個不一定能符合說話人意圖的回復。在某些特定場合下有時聽者甚至會因緊張等原因,連詞匯也記不住,腦中一片空白。而當日語學習者使用日語進行表述時,由于不能將固有的漢語思維切換到日語思維狀態,中國人的思維模式和文化習俗對其表述方式產生直接干擾,制造出生硬的中國式日語,有時不僅會詞不達意,某些場合還可能因此產生誤會、誤解而直接導致紛爭或經濟損失。
通過對學生進行日語思維跟隨的訓練,讓母語發揮導入日語思維的扶持作用,也就是在聽說訓練過程中盡可能回避翻譯的方法,逐漸排除母語直接介入思維過程,從而對日語作出更加接近下意識的、更直接的反應。
思維跟隨得以實施的前提
在日語教學特別是聽說教學中,思維跟隨訓練能否成功實施在于母語的使用方式。教學過程中母語的扶持作用盡管不可缺少,但更重要的是訓練學習者能夠掌握日語表達的特點,緊跟說話人的思考過程。所以,教師不能把翻譯法作為常規武器頻繁使用。如果全部依靠母語的翻譯中介進行教學,那么,思維跟隨也就失去了意義。因此,當教學過程中無法避免講解時,教師也應該盡可能使用簡單易懂的日語表達方式。
曾有日語教學工作者提出分析教學法,通過充分利用學生已經形成的漢語思維在理解的基礎上建立日語思維習慣。不過,日語思維不可能憑空自然形成。要達到使用日語思維的境界就必須了解日語本身與漢語的不同之處,在教學中教師應循序漸進地導入思維跟隨方法,使學生了解日語思維的邏輯特點所導致的在表達上的特殊性,依次訓練學生逐步熟悉日語思維,使學生從被動跟隨日語說話人的思維,逐漸發展到適應并能自由切換到使用日語進行思維活動,并發展到能夠運用比較地道的日語表達方式。
學生掌握日語這一語言工具的過程是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漸進過程。在初學階段母語的中介不可避免的情況下,也應該盡力回避翻譯法,而應針對這一類的語言現象作一些成因解說,以期探討日語作為一個語言工具的具體使用方法。
總之,日語與漢語思維方式的不同使得日語學生難以迅速對語音信息進行即時處理,可以說這是一個提高日語聽說能力的障礙。從語言學的角度看,人們對日語語言本身已經作了很深入的研究,但是以提高日語學習者實際使用日語的能力為出發點,探討日語學習如何著陸受固有的日本文化因素所影響的思維模式,探求日本的地理環境、歷史發展、宗教信仰、生活習俗等多重因素對日語語言表達的影響,研究日語在實際表述過程中的思維變化的規律等等,對于推動實用日語教學活動產生質的飛躍無疑具有現實的意義。
參考文獻:
[1]肖燕.第二語言習得中語言思維的作用及外語思維的形成[J].山東外語教學,2003,94(3).
[2]何明清.從句式結構看中日思維方式差異——以敘述句式為例[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05,26(7).
[3]徐萍飛.日語的定型化表達與日本人的思維方式[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32(4).
[4]周小臣,周永利.從思維方式看日語的主客觀性[J].西安外國語學院學報,2005,13(1).
[5]顧川紅.探索實施日語教學的有效途徑[J].職業技術教育研究,2005,(2).
[6]徐世紅.論英語習得中英語思維的培養和建立[J].鹽城師范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26(2).
[7]李紅.現代日語教學與跨文化交流研究[J].教育與職業(教學研究)2006,517(21).
[8]郭雅琴.日語教學中的“分析教學法”的作用[J].中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21(5).
[9]邊冬梅.淺談日語教學中注應注意的四個環節[J].鄭州紡織工學院學報,1999,10(增刊).
[10]李春杰.談學生日語會話能力的缺乏與日語教學[J].高等教育與學術研究,2006,(2).
[11]楊曉鐘.“中國式日語”的類型及成因探析[J].西安外國語學院學報,2005,13(3).
[12]李朝輝.中日跨文化交際中的文化誤讀[J].廣西民族學院學報,27(4).
[13]陳巖.談中日跨文化交流中本國文化和母語的干擾[J].日語學習與研究,2004,119(4).
(本文責任編輯:周秀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