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加強人文教育是高職教育的內在要求,思想政治理論課具有豐富的人文教育內涵,應當在高職院校的人文教育中發揮重要作用。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人文教育內涵主要表現在培養學生的人文自覺與價值理性、歷史意識與未來關懷、社會責任與公民素質、理論素養與創新思維四個方面。發掘并實現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人文教育內涵,轉變觀念是前提,教學改革是核心,教師素質是關鍵。
關鍵詞: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人文教育
自2006年秋季開始,我國所有的高職院校與普通高校一道,將全面落實思想政治理論課程設置新方案。高職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調整為“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概論”和“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兩門課。這既是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舉措,也是進一步推進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和教育效果的重要契機。我認為,要切實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育教學效果,必須充分認識和發掘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人文教育內涵,把思想政治教育與人文教育統一起來。
發掘思想政治理論課人文教育內涵的重要性
人文教育是高等職業教育的內在要求教育的根本目標是培養人。在一定意義上,教育是以人的素質的全面提高和人的價值的實現為目的和尺度的,是使人成為“人”的活動。人文教育是教育的本義。在我國,自上個世紀末以來,高等職業教育獲得了蓬勃發展。高職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個部分,是職業教育的高層次,應當體現高等教育的屬性,高職院校同樣是高等學府,是學生成人、成才的殿堂。絕不能狹隘地將高職教育理解為就是職業能力培訓,就是以培養“才”為唯一目標,而忽視對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忽視對“人”的培養。否則,高職教育就會變成能工巧匠式或“手藝匠”式的狹隘的功利主義教育,高職院校就會變成生產合格“產品”的“工廠”。因此,必須從職業教育和人文教育和諧發展的角度理解高職教育的內在屬性,將人文教育滲透在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過程和各門課程的教學當中。思想政治理論課自然不能例外。
人文屬性是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內在屬性思想政治理論課首先具有鮮明的政治性和意識形態屬性,其教學目標首先在于對大學生進行系統的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教育與社會主義的理想、信念、紀律、道德和法制教育,使其樹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堅定的信念與正確的政治方向,自覺認同并貫徹執行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綱領和政策,自覺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勝利推進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積極工作,貢獻力量。這一點對于認識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功能定位是至關緊要的。但也要看到人文屬性同樣是思想政治理論課固有的內在屬性,從思想政治理論課所涉及的學科來看,不是只涉及單一的某個學科,而是涉及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軸心的人文社會學科群,包括哲學、倫理學、政治學、歷史學、法學、經濟學、社會學、教育學、心理學等學科,幾乎涵蓋了人文社會學科的所有門類。因此,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內容關注的是人生的價值、人民的福祉、國家的繁榮、社會的進步與世界的前途,只有從政治屬性和人文屬性的統一中,才能更加完整、準確地把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育內涵。
人文教育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效果的必然選擇經過多年的努力,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在課程建設、教學改革和教書育人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就,在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培養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當代大學生整體精神面貌積極向上,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功不可沒。但是,在有些地方也存在著思想政治理論課不受學生認同和歡迎的狀況,出現這種狀況的原因主要在于有些教師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只是單調的理論宣傳和乏味的政治說教,遠離火熱的現實生活和學生的思想實際,不能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思想共鳴,從而嚴重地影響了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質量和教育效果,甚至起到了相反的作用。要改變這種狀況,只有大力發掘思想政治理論課本身的人文內涵,使思想政治理論課成為思想政治理論教學與人文教學的統一,通過倡導人文教學,拓寬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內容的領域,密切聯系社會主義建設的生動實踐,貼近青年學生的思想實際,展示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人文意蘊,擺脫說教意味,改變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方式,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吸引力和大學生的認同感,這是切實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功能的必然要求。
完整理解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人文教育內涵
思想政治理論課實際上是意識形態屬性與人文屬性兼備的課程,人文屬性是與技術至上、功利至上、個人至上相反對的價值取向,具有開放性、超越性,集中表現為對真善美的追求。在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上體現著深刻的人文教育內涵,概括言之,有以下四個方面:
人文自覺與價值理性思想政治理論課首先不是以“致用”為目標的課程,而是追求“無用之用”。這種定位在表面上看與以能力培養為中心、以就業為導向的高職教育指導思想相矛盾,但這不能成為忽視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理由。專業課的用處是顯性的應用之“用”,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無用之用”則是隱性的,雖然不能立竿見影,但旨在喚起學生的人文自覺與價值理性,使學生不為專業所局限,不為技術所束縛,自覺按照全面發展的人的標準來思考自己的存在和發展,關注生命的意義和尊嚴;真正樹立以人為本的意識,不把別人當工具,不把自己當奴隸;遇事能夠思考是否應當,進行價值評估(價值理性),然后分析是否可行,提出行動方案(工具理性)。
歷史意識與未來關懷人們都生活在現實之中,要更好地理解現實,就不能缺少歷史意識;要更好地把握現實,就不能不關懷未來。思想政治理論課包含著豐富的歷史教育內容。雖然高職教育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沒有包括“中國近現代史綱要”,但“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概論”課本身就是一門史論合一的課程,離開了中國革命史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史,就無法真正理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三大理論成果,無法理解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歷史依據和實踐基礎,無法理解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現實國情和黨的基本路線、基本綱領。思想政治理論課也充滿著熱切的未來關懷,教育學生要具有未來的眼光,關心社會和自己的未來,理解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理解社會主義、共產主義是人類社會發展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的統一,是最美好、最崇高的社會理想;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我們現階段的奮斗目標;個人理想要自覺與國家發展緊密相連。因此,思想政治理論課在一定意義上既是歷史課,也是理想課。
社會責任與公民素質接受高等教育的年輕人,將來是社會的中堅和棟梁,所以,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和公民素質如何,直接決定著將來社會的面貌。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民主政治、先進文化與和諧社會的進程中,對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公民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思想政治理論課是社會責任課,要幫助大學生擺脫個人至上、自我中心的狹隘觀念,從理論上說明人的價值是社會價值與個人價值的統一,但主要在于對社會承擔的責任和為社會進步做出的貢獻;可以通過偉人和先進人物的具體介紹,展示其胸襟抱負、理想情懷、奉獻精神和人格魅力,激發大學生“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責任意識和使命感;要教育學生樹立在艱苦中鍛煉、在實踐中成才的擇業觀和創業觀。思想政治理論課還是現代公民課,要使學生擺脫數千年專制傳統遺留下來的權力本位(亦即官本位)意識、特權思想、人治觀念,教育學生樹立現代社會公民必備的權利義務觀念、公德意識、平等意識、民主意識、法制觀念,了解現代公民社會的基本規范,養成相應的行為習慣。社會責任和公民素質應當成為思想政治理論課人文教育內涵的核心部分。
理論素質與創新思維在現代世界,大到國家、民族,小至個人,如果沒有理論素質與創新思維,是難有大作為、大成就的。雖然高等職業教育在培養目標上以訓練實踐操作能力為主要方向,而不是以學生的理論水平為衡量標準,但是從整個民族的文化素質提高和青年學生的長遠發展來看,必要的理論素質與創新思維能力應當成為高職大學生人文素質的重要方面。思想政治理論課在培養學生的基本理論素質與創新思維方面有自己獨到的優勢,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根據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豐富經驗,在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各個方面堅持并獨創性地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理論,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理論成果。高職大學生學習“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概論”課,既可以了解和把握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原理,理解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也能夠把握其中蘊涵的實事求是、獨立自主、矛盾分析、大局視角、求實態度等方法論原則,從中學到創造性地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科學方法。
思想政治理論課人文教育內涵的實現
要切實挖掘并實現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人文教育內涵,實現思想政治教育與人文教育的統一,主要應做好以下三個方面的工作:
努力轉變觀念,確立人文教育意識高職院校大都是從中等職業教育或成人教育轉制而來,建校時間相對較短,歷史文化積淀不足,尚處于創業階段,自身傳統還在形成之中。所以,與人文學科齊全、文化積淀深厚的綜合性大學相比較,人文教育容易成為高職院校的一個“盲點”。在高職院校的課程設置中,思想政治理論課由其特殊的人文屬性所決定,必須在人文教育方面有所作為。任何教育教學活動都是與活生生的人的對話,在教育者的心中一定要時刻有“人”的存在。要從講政治的高度重視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課程建設,充分認識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政治特性和意識形態屬性,在教學過程中牢牢把握政治原則,遵守政治紀律,切實強化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但是,也不能單純地從政治教育的角度去認識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屬性和內涵,必須充分認識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人文教育內涵,將思想政治教育融會到人文教育之中,在人文教育之中自然滲透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認識自己所承擔的思想政治教育與人文教育的雙重責任,樹立人文教育意識,這是開掘并實現思想政治理論課人文教育內涵的思想前提。
全面改革教學,貫穿人文教育理念高職大學生正處于社會觀、人生觀、價值觀和心理成長的關鍵時期,其內心充滿了對美好未來的憧憬與對人生、對社會的困惑,還有一點青春的迷茫甚至叛逆。思想政治理論課必須主動貼近他們的思想實際和內心世界,主動適應他們的心理發展水平、知識水平和思維水平。要想真正體現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人文意蘊,必須全面改革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把人文教育的理念貫穿在整個教學過程之中。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的核心在于充分尊重并發揮學生的學習主體作用,調動其學習、思考的積極性,使其成為整個教學活動的主動參與者。在教學內容上,要做到理論與實際相結合,歷史與現實相結合,既要嚴格貫徹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大綱的基本要求,使其成為教學活動的依據和指導,又要不拘泥于教學大綱,要善于捕捉青年學生關注的社會熱點和焦點問題、思想困惑和難點問題設計教學內容,通過對這些問題的理論探討和思想引導,證明理論的力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要引導學生既要認識了解馬克思、恩格斯、毛澤東、鄧小平這樣的偉人,也要認識了解張思德、雷鋒、王順友這樣的普通人,認識他們的人生經歷、思想世界和精神追求;可以嘗試指導學生閱讀一些文字淺顯、篇幅適中的原著,在原汁原味的閱讀中領略理論的魅力;在課堂教學的組織上,要改變“滿堂灌”的教學模式,可以采用案例分析法、討論法、辯論法等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活躍課堂氣氛;要充分利用現代多媒體教育技術,通過精心設計的多媒體教學課件、歷史圖片、專題紀錄片、電影等手段,增強教學的直觀性,使學生在輕松愉快之中受到教育,獲得啟示。在考核方式上,要把學生平時學習情況和課堂表現作為重要依據,考核的內容既要包括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大綱要求學生必須掌握和了解的基本知識和基本原理,也要適當增加需要學生自主學習和思考的內容,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尊重學生的個性思維,使考核具有開放性,切實體現人文素質教育的指導理念。
提高教師素質,樹立人文教育榜樣親其師方能信其道。發掘并實現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人文教育內涵,教師是關鍵。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在不斷提高思想政治素質和理論素養的同時,要努力提高自己的人文修養,自覺地以“人師”而非“經師”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砥礪德行,學習新知,言行一致,對自己的職業滿懷自豪,對學生充滿真摯的熱愛,用滿腔的熱情、豐富的學識和高尚的師德增強自己的人格魅力,提升自己的人文內涵,使自己真正成為學生可親、可敬、可學的良師益友和榜樣。教學是一門藝術,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也要不斷提高教學業務水平,鉆研教學藝術,修煉表達能力和表達技巧,精心設計教學環節,摒棄說教,增強教學的吸引力、親和力和感染力,使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如春風化雨,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自然地滋潤學生的心靈世界,使其受到人文教化。
參考文獻:
[1]劉玉清.職業技術院校實施人文教育的策略[J].教育與職業,2000,(5).
[2]高云偉.加強高職院校人文教育[J].機械職業教育,2001,(4).
[3]裴云.對高職教育本質的解析[J].揚州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03,(1).
[4]顧明遠.推進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的結合[N].南方日報,2005-02-02.
[5]鄔大光.以校園文化為基礎構建人文教育環境[N].南方日報,2005-02-02.
[6]朱小蔓.道德人和知識人的統一[N].南方日報,2005-02-02.
[7]熊惠平.“窮人經濟學”與全納教育:中國高職教育發展的新話語[J].教育發展研究,2006,(4).
作者簡介:
魏啟晉(1973—),男,山東淄博人,北京師范大學政治學與國際關系學院博士研究生,北京財貿職業學院政法教學部講師,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