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從雅斯貝爾斯《什么是教育》一書入手,對其“教育之本真思想”進行了分析,同時反思了我國當前的職業教育狀況,初步探討了雅氏“教育本真思想”對我國職業教育的啟示。
關鍵詞:雅斯貝爾斯;“教育之本真思想”;職業教育;啟示
卡爾·雅斯貝爾斯(Karl.Jaspers,1883-1969)生于德國北部的奧登堡市,是著名的哲學家、心理學家和教育家。他的教育代表著《什么是教育》(1977)全面、深刻地解析了“什么是教育”這一重要而又最基本的問題。此書共十九章,論述頗為全面深入,對教育諸多方面進行了哲學思考,試圖全面揭示教育的本質含義。
雅斯貝爾斯關于
“教育之本真思想”的闡釋
《什么是教育》第一章就開門見山地揭示了“教育之本真”,指出:“所謂教育,不過是人對人主體間的靈肉交流活動(尤其是老一代對年輕一代),包括知識內容的傳授、生命內涵的領悟、意志行為的規范,并通過文化傳遞功能,將文化遺產教給年輕一代,使他們自由地生成,并啟迪其自由的天性……是通過現存世界的全部文化導向人的靈魂覺醒之本源和根基。”[1]這種對教育本身的描述,表達了教育不能獨立,教育要依賴于精神世界,要服務于精神生活的傳承,是一種人與人精神相契合的活動;教育之本真的核心思想即“以對人的靈魂陶冶為核心”;以此闡明了教育的本質是精神的,而非物質的,是非物欲誘惑下的教育,是人的靈魂的教育。[2]筆者認為,雅氏“教育之本真思想”強調對靈魂的鑄造應注重以下幾方面:
對靈魂的鑄造應以精神為導向從以上可知,雅斯貝爾斯認為教育對精神的關注重于知識的傳授,任何科學知識的獲取必須建立在精神的導向基礎上,他所謂靈魂的教育,追求的是人的情感與靈魂的升華,追求的是情感的愉悅與靈魂的凈化,是一種人性至美的最高境界。這種靈魂的教育包含了知性教育(培養知識、技能)和德性教育(強調仁慈謙讓的美德),它是溝通知性和德性的紐帶,使二者融于一體,使教育在提供知性教育時不乏靈性的培養,在提供德性教育時不乏有助于人類進化的現代科學之追求。[3]
對靈魂的鑄造要講究有效的教學方法正像達爾文所說:“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于方法的知識。”同樣,雅斯貝爾斯認為教育對靈魂的鑄造應運用有效的教學方法,指出:“今天在大學和技術學院則滲透著無休無止地招收學生,增加所謂必需的講座和練習,像填鴨子般地用那些諸如形而下之‘器’的東西,塞進學生的頭腦,而對本真存在之‘道’卻一再失落而不顧,這無疑阻擋了學生通向自由精神之通衢。不成系統的專業和知識,傳授考試技巧等等,這些都削弱了原初的精神生活,削弱了學生的反思能力以及獨立自主的個性和對一個問題反復思考的習慣。”[1]外在強迫對學生精神害處極大,最終會將學生過分地引向對有用性、世俗性的追求之中。相反,只有導向教育的自我強迫,只有那些被學生的靈魂所接受的東西,才會成為精神瑰寶,才能更好地對教育產生效用。
對靈魂的鑄造要有堅定的信仰雅斯貝爾斯認為:“教育必須有信仰,沒有信仰的教育不是教育,而只是教育的技術而已。”[1]因此,每一個人都須有虔敬之心,有對人生終極價值的虔信,這樣才會有自我教育的內在本源和內在動力,才是真正的教育。
對靈魂的鑄造要改掉對教育本質的誤解雅斯貝爾斯嚴厲批判了對教育本質的誤解,指出:“本來學生的學習的目的是求取最佳發展;現在卻變成了虛榮心,只是為了求得他人的看重和考試的成績;本來是漸漸進入富有內涵的整體,現在變成了僅僅是學習一些可能有用的事物而已。本來是理想的陶冶,現在卻只是為了通過考試學一些很快就被遺忘的知識。”[1]這樣的教育“帶給學生的不再是包羅萬象的整體教育,而是混雜的知識”。要使學生得到最佳發展,學校教育就要作好新的嘗試,雅斯貝爾斯談到:“創建學校的目的,是將歷史上人類的精神內涵轉化為當下生氣勃勃的精神,并通過這一精神引導所有學生掌握知識和技術。”[1]這也闡述了學校教育之責任。
當前職業教育的幾個不良傾向
隨著社會發展的需要,職業教育越來越受重視,尤其是像我國這樣正大力發展加工制造業,職業技術人才緊缺的國家。我們在進行職業教育大眾化時,不免有很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雖然有很多因素不是我們能左右的,但我們還是應有意識地朝著理想的目標挺進。現今尤其不能忽視這些傾向:
“物欲領跑”現代經濟飛速發展,科學技術給我們帶來了豐富的物質產品,人們的觀念發生了巨大變化,物欲越來越重于精神追求,在金錢、權力、物欲享樂中忘卻了自己生存的意義和價值追求,對終極目標和人文關懷逐漸淡化,轉而追求知識的客觀有效性,以獲取“最高利益”為目標。
“教育工具化”現行大部分職業學校教育一般是按“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會要求,向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技術知識和技能活動,以使受教育者發生預期變化的活動。”這即所謂的主體改造客體的教育,體現了教育的工具性。教育的工具性壓抑了價值性的有效實現,與雅氏的教育應是主體與主體之間靈魂的交流范式相去甚遠。當前教育應促進人的精神成長與轉變。一個精神世界富有的人決不再只利我,同時也會利他、利于整個世界。
“教育土壤沙漠化”沒有肥沃優質的土壤,哪來沉甸豐碩的五谷。沒有清新宜人的環境,哪來意氣風發的壯苗。現今,不健康不文明的網吧網站和娛樂場所充斥于各個角落,曾經的禮儀之邦,當前的低俗之風。成長的社會大環境遭到某種程度的污染,以至于培養德才兼優的優等品實屬不易。就拿常人的口頭禪即能折射出周圍精神文明建設之成效。語言風格充分體現了人的精神素養,是個性特征的標志。因此,一個社會群的口頭禪也很能反映當前教育之本真。
“學生容器化”現在,“灌輸”式教育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著。傳統的合格教師要求是“必須自己有一桶水,才能倒給學生一杯水”這種思想的背后,學生被無情地當作了“容器”,教師的作用就是“灌輸”,整個教育的過程成了教師一個人的“獨白”。事實上,只有恰當地運用好了雅斯貝爾斯所推崇的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倡導的“精神助產法”(又稱“問答教學法”或“課堂對話法”),多開展課堂討論,真正實行啟發式教育,我們才能做到使“教師的一杯水引出學生的一桶水”來,宛如蘇格拉底所說“教育不是灌輸,而是點燃火焰。”這樣,師生主體與主體之間靈魂交流的教育才能真正實現。[4]
雅氏“教育之本真”對職業教育的啟示
以培養德才兼優人才為目標發展職業教育筆者認為,職業院校不僅要培養好學生的技術、技能;同時也要培養學生適應社會經濟多變所需的各種能力;最重要的是培育學生的思想道德、人格、心理健康等綜合素養。職業學校的學生如果精神貧乏,就會成為缺乏責任感,公共道德修養不高,沒有為別人、為集體甘于奉獻的精神,只懂技術的“空心人”。美國著名人際關系專家戴爾·卡耐基曾說:“一個人的成功只有百分之十五是依靠專業技術,而百分之八十五卻要依靠人際交往、有效說話等軟科學本領。”那么職業院校能忽視后面的百分之八十五的培養嗎?不懂謙讓、不愛付出的人是無法獲得別人的尊重、支持和社會的信任的,不會有良好的人際關系,更談不上在社會上能有所建樹。因此,在職業教育中加強靈魂的陶冶,尤其是加強德育勢在必行。李白說:“天生我才必有用”這個才不是才華,而是品質。一個具備優秀品質的人,最終會在某些方面取得成功。為民族多培養德才兼優的優等品是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責任。
以精神引導來更好地完善職業教育首先,要強調創業精神。《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明確指出:“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要加強創業教育和職業道德教育。”那么怎樣培養創業精神呢?首先要逐步改變學生和家長偏頗的就業觀念,讓其明白創業教育是拓展教育的社會功能和提高學生生存能力、實現自我價值的客觀需要。學生學會某些專業知識,不單是為找到一份謀生的職業,更多應學會運用已學的專業知識,樹立自主創業的精神。創業精神是我們成就事業的內在“助推器”,能誘發、促使一個人真正為成為其完整的人而去積極思考;有了不畏挑戰的創業精神作支撐,學生在學專業知識、技術時,就會更主動,更積極,會努力從各方面提高自己的管理能力、創造能力和社會交往能力。學生有了強烈的創業精神,就能使他們更好地適應社會、經濟和文化的發展。這樣,也就改變了教育脫離時代、脫離社會的狀況,使教育更加貼近現實、貼近生活。此外,職業教育中奉獻精神的培養也不能忽視。職業學校要教育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理想追求,就不能忽視對學生奉獻精神的培養,使他們有持續為社會做貢獻的高尚品格。職業學校應通過開展各種形式的活動強化學生的責任意識和奉獻精神,并把奉獻精神轉化為學生學習的現實驅動力。
職業學校在培養學生的過程中,運用雅斯貝爾斯所推崇的“精神助產”法,讓學生靠自己的努力逐步認識真理和探索道德,把受教育者引到自我教育的道路上去,使其整個身心得到成長。這種內在的求知欲望會指引學生主動、自覺地進行學習,只有這種內外兼修的教育方式,才能真正做到“成人”與“成材”兩者并重。雅氏的教育本真思想正是回歸了教育的本質內涵。[5]
參考文獻:
[1]雅斯貝爾斯.什么是教育[M].鄒進,譯.北京:三聯書店,1991:3,33,44,45,33.
[2]郭麗君.重新審視教育——《什么是教育》的啟示[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2004,(7).
[3]孫玉麗.教育的追求[J].教育探索,2002,(10).
[4]許鋒華.雅斯貝爾斯交往教育思想探析[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2005,(11).
[5]孫珺,孫自強.當今教育之新反思——解讀《什么是教育》[J],湖南教育學院學報,2006,(1).
作者簡介:
易素紅(1972—),女,湖南瀏陽人,湖南農業大學科技師范學院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課程與教學論。
(本欄責任編輯:謝良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