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職教育專業課教材與其培養目標、生源特點、教學方法、市場需求等方面不相適應,專業課教材編寫的出發點、基本點、立足點應考慮學生的具體實際,注重學生的個性化要求,體現職業教育的實用性,倡導以“工作過程”為依據的教材觀。
關鍵詞:中職教育;專業課教材;適應性;對策
在中職教育教學實施過程中碰到的最大困難之一就是教材問題。職業教育教材的內容過分注重專業知識的系統性,對專業技能的培養和訓練重視不夠,在深度和廣度上只是高校教材的簡單“縮影”或“拼盤”,體現不出職業教育的特色,這就導致目前的教材與中職教育的培養目標、生源特點、教學方法、市場需求等不相適應。
專業課教材的不適應性
(一)從培養目標看專業課教材的不適應性
培養目標是教材編寫的出發點和歸宿。在2004年全國職教會議上,教育部規定的中職學校的培養目標是:培養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數以萬計的中初級專業技術人才。培養目標為教材的編寫指明了方向,同時也為中職教育教材編寫提供了依據。中職教育不僅要培養學生具備與工作崗位相適應的專業技能和認知水平,更應該培養學生具備合作與競爭意識、敬業精神、適應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實現從簡單的技能傳授到全面的、綜合的職業能力培養,中職教育的培養目標已從單純的職業崗位能力培養擴大到人的整個職業生涯,其性質也由終結性教育變為終身教育的組成部分。
專業課教材編寫應有利于引導學生運用原有的知識和經驗主動學習,同時也應有利于教師教學活動的開展,教材的內容應符合行業標準的要求,體現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反映科技發展的需要,教材的結構要滿足不同學生層次的需求,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興趣。具體地說,應考慮學生原有的知識結構,從有利于學生學習的角度,以就業為導向,緊密結合職業崗位的要求,打破理論知識的體系,體現實用性原則。為拓寬學生的專業面,滿足學生適應更多崗位的需求,在教材中要滲透“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培養學生的職業習慣和綜合人文素質。
然而,在實際教學實施過程中,一方面強調提高學生技能水平,增加實習訓練的課時數,為使實訓課時與理論課時的比例達到1∶1甚至于1.1~1.2∶1,理論課的教學課時和周數一再縮減;另一方面在中職學校辦學條件差,教學設備、教學手段不盡完善的情況下,用有限的課時完成現有的教學任務,對學生來講很困難,對教師來講也不切實際。最終的結果是學生產生厭學情緒,學習效率極差,技能水平沒有多大提高,企業不滿意,家長也不滿意。經過調查,許多職業學校都存在這樣的矛盾。目前使用的專業課教材大多只注重知識結構的規范性與內容的完整性,所需課時數與實際教學課時數相差太大,教材的內容與實際崗位的需求相脫離,可以說既沒有考慮實際的教學情況,也沒有考慮實際的崗位要求,更沒有考慮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與中職學校的培養目標不相適應。
(二)從教學方法看專業課教材的不適應性
教學方法是教材編寫的基本點。目前推行的理實一體化教學方法,完全符合職業教育規律,倡導的是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理實一體化教學更多地適用于專業課與技能課,要求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實行模塊化教學。只有將理論教學建立在實踐教學的基礎上,學生才能真正理解所學的知識,也只有將理論放到實踐中去檢驗,學生才能夠真正掌握技能。
理實一體化對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對設備、教室、教師有較高的要求外,對教材的要求更高。然而,由于現行的教材強調的是理論的全面性與系統性,因此根本無法滿足理實一體化教學的要求。在實際的教學實施過程中,由于將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分開在兩個時間、兩個空間進行,這就形成了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兩張皮”,理論課教師與實踐課教師各上各的課,互不干涉,培養的學生很難適應企業的需求。
(三)從生源特點看專業課教材的不適應性
生源特點是教材編寫的重要依據。近兩年,社會上的“普高熱”使技工學?!伴T庭冷落”,中職學校生源質量嚴重下降。連云港市技工學校在1998年前的招生一直是擇優錄取,分數線達到360分,到1999年以后,技校招生推向市場,改為登記入學,招來的學生中有的中考分數還不到200分,而且分數連年下滑,質量越來越差。這些學生對自己未來的發展缺少自我設計與自主安排,自律和自控能力較差,表現在學習上就是缺乏自覺性和主動性。
面對這樣的生源使用現在的教材,大多數學生上課聽不懂,考試也考不好。導致這種局面,與教師的教學方法、教學環境、教學內容、使用的教材等都有關系,但主要原因之一在于教材的不適應性,學生對所學內容不感興趣,也就談不上學習效率了。
(四)從市場需求看專業課教材的不適應性
市場需求是專業課教材編寫的立足點。專業課教材是學生從業前的知識準備,所以教材的內容應該能夠滿足市場的需求,與生產實際相結合,特別應與各類專業的從業資格標準相一致,在教材中要充分體現“以人為本”、“以能力為本”的思想。
現代企業自動化程度、工業化程度越來越高,對勞動者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對教材的要求特別是對專業課教材的要求更是越來越高。市場需要懂技術、會操作、善學習的高素質人才,而現在的中職學校培養的學生大部分滿足不了市場的需求,最主要的原因是學生在學校所學的知識滿足不了市場的需求,這根源于專業課教材的不適應性。學生在學校所學的知識偏深、偏難、偏多,專業性太強,一方面是聽不懂,另一方面是聽懂了在工作中未必能用到。主要原因是中職類的專業課教材是按照高校教材的套路編寫的,可以說是高校教材的“縮影”,沒有考慮中職學校的生源特點,違背了學生的學習規律,沒有體現出職業教育的特點,教材的內容與生產實際相脫離,導致學生所學知識實用性不大,這充分說明了中職類專業課教材的不合理性。
對策
(一)注重學生的原有知識結構,面向全體學生
中職教育的專業課教材應面向大部分學生,因為職業教育不是淘汰教育、精英教育,而是成功教育、普及教育。我們所面對的教學對象很復雜,有的是往屆初中畢業生,有的是學了兩年的初中生,有的是應屆的初中生。大部分學生的基礎較薄弱,不僅存在知識上的缺陷,還存在較為嚴重的非智力因素障礙,使得大多數學生學習動機不強、興趣不濃、信心不足。
因此,專業課教材的編寫應注重學生的學習現狀。首先要淡化學科本位的思想,降低教材的起點,在內容上注重與初中物理、初中數學等學科的銜接,使學生的知識結構有一定的連續性并能盡快地入門。要通過降低教材的起點來彌補學生知識上的缺陷,消除學生心理上的障礙。為了學生的有效學習與教師的有效教學,本人認為,中職教育的專業課教材在內容和形式上應多一些感性化知識,少一些理性化知識;多一些直觀的知識,少一些推理的知識;多一些應用的知識,少一些理論的知識;多一些生活化的知識,少一些抽象的知識。要面向全體學生,引導學生提高專業學習興趣、建立自信心、生成成就感、提升認知能力、培養良好的學習方法。
(二)注重學生的個性化,為分層教學打下基礎
按照美國哈佛大學加德納教授的多元智能教育理論,人的智力是多元化的,職業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根據社會、市場對人才的不同要求因材施教,促進個性發展,使每一個學生都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教材的編寫應關注人的智力差異,將教學內容分為兩個層面:第一層面是必學部分,是基礎,是每個學生都應該掌握的;第二層面是提高部分。與之相適應,例題、習題也應包括兩個層面,為不同需求的學生而準備,同時也為分層教學打下基礎,為針對性教學創造條件。這樣一方面考慮了學生的基礎,另一方面考慮了學生的學習目標,可以滿足立志于升學深造的學生與畢業后從事技能型職業的學生的不同要求。只有充分體現學生的個體差異,因材施教,分類指導,才能促進每一個學生最大可能地實現自身的價值。
(三)淡化理性,強化感性,體現職業教育的實用性
在編寫教材時,應體現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和科技發展相聯系,關注學生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在內容的安排上,可用實例代替概念的敘述,讓學生感覺到看似遙不可及的概念其實在他們身邊伸手可及。從概念的引用到結論的產生,從相關知識的應用到課后習題的鞏固,都要注意聯系學生的現實生活與社會生活,幫助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觀察、分析日常生活現象,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從而體現中職教育的實用性。
(四)形式上貼近學生,內容上以“工作過程”為依據
本人認為,在編寫教材時,應將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點作為教材的有機組成部分,當學生對教學目標和重點都明確后,也就對學習的目的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學生就會努力實現學習目標,這樣才符合人的學習規律。學生對概念的理解可先通過討論課題的形式進入角色,這樣容易使學生產生共鳴,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對有些專業課,可以將教學內容按課題化的形式加以組合,根據教學目標的要求進行課題化分解,每個課題可以包含一個或者多個知識點,教材的內容就是以專業技能為主線串起來的多個課題。對一些技能要求較高的學科與特別適合采用理實一體化教學的學科,在教材編寫上應該以就業為導向,緊密結合職業崗位要求,打破理論知識體系,體現實用性原則,倡導以“工作過程”為依據的教材觀,真正實現專業課教材從學科系統化到工作過程系統化的轉變。
作者簡介:
王健娟(1963—),女,連云港市高級技工學校副校長,學士,高級講師,研究方向為教育教學。
(本文責任編輯:王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