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BASIC語言》是職業學校計算機專業學生學習的第一門程序語言課。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筆者發現大多數職業學校學生學習《QBASIC語言程序設計》都有一定的困難。運用一般的教學方法很難讓學生很好地理解并掌握程序設計知識。原因主要有:(1)職業學校學生本身的學習接受能力有限。(2)一般的常規教學方式很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3)現在職業學校使用的教材大多是譚浩強編寫的《QBASIC語言》,這本教材面向的對象主要是高校的學生,許多例題對于職業學校學生來說偏難,容易造成學生的畏難情緒。為此,筆者在教學中嘗試利用情境教學方法進行《QBASIC語言》教學,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下面就以“隨機函數”一節的教學為例。
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教師:世界杯足球比賽前裁判都會通過拋硬幣的方式來決定雙方的場地和哪方先開球,今天我們也來利用隨機函數來模擬拋硬幣。
例1:將硬幣拋擲100次,統計正反出現的次數,請思考如何利用QBASIC語言編程實現?
學生板書演示:
教師引導:這個例題是直接應用隨機函數RND產生一個(0,1)之間的隨機小數。我們能不能用其他的表達式隨機產生兩個數呢?如果要隨機產生10個、50個或者更多的隨機數時,再用這種方法行嗎?又將如何解決?
經驗小結:教材中只列出了隨機函數的作用,沒有陳述隨機函數的具體應用,學生理解起來很困難。因此,在教學中要提出貼近學生生活的程序設計問題,讓學習深刻體會編寫程序可以解決身邊的事情。
創設情境,講授新知
例2:模擬擲骰子的情況,擲100次,統計其每一面出現的次數。該怎么樣來實現呢?
教師講授新的知識,給出一個表達式:X=INT(RND()*M+N),其中M為產生隨機數的個數,N為產生隨機數的起始值,如:產生[1,6]之間的數,其表達式為X=INT(RND()*6+1)。
教師:現在。請一個學生來利用上述表達式完成例2,其余學生獨立完成,有困難的可以互相討論。
學生板書:
教師:通過新學的表達式,我們可以產生任意范圍的隨機數,只要修改相應的M和N即可。那么,剛才我們做的例1也可以用新學的表達式來完成,應該怎么樣?
學生:X=INT(RND()*2+1),產生1和2兩個數,1可以表示正面,2則可表示反面。
經驗小結:學生的程序設計內容應當是現實的、貼近學生生活的,通過程序設計學習可以完成一些簡單地、學生感到興趣的問題。讓學生在輕松的環境中學習程序設計并體味成功的喜悅,使他們產生更大的興趣去學習程序設計,而不是整天面對教材上枯燥的例題。
情境創設,鞏固新知
例3:讓所有學生(共45人)利用計算機程序進行抽獎,其中一等獎5名,二等獎10名,三等獎15名,要求每個學生不能重復獲獎。
師生共同分析:我們要隨機產生30個不重復的數字,數字范圍剛好應是學號的范圍,即[1,45]。在產生隨機數的時候,每產生一個數都要與前面已產生的隨機數進行比較,若相同則這個數不能要,則需重新產生一個。其中判斷是否重復與判斷是否為“素數”這個程序差不多。產生符合條件的數后放入數組,最后把前5個作為一等獎,其后的10個作為二等獎,余下的都為三等獎。
先讓學生編程。隨后教師對程序進行批改。程序如下:
經驗小結:在QBASIC程序設計教學中教師要通過創設問題情境,培養學生創新思維。這里的關鍵在于設計好例題。在學生解決問題的途中,巧設新的矛盾,引導他們探究矛盾,尋找新的解決途徑。因此,教師精心創設問題情境是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必要途徑之一。
情境創設,應用新知
教師:請看看下面這張圖片是什么?
學生:掃地雷,電腦里面的游戲!
教師邊說明邊畫簡圖:請應用今天學的知識來埋地雷,在20*30的區域埋50個地雷。提示:(1)利用二維數組,有地雷的地方填上“0”,沒有地雷的地方填上“1”;(2)同一個位置,只能埋一個地雷。
學生練習,教師巡視指導。最后得出如下程序:
經驗小結:學生是程序設計的主體,教師是程序設計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教師不應該把程序設計語言當作一個已經完成了的知識灌輸給學生,而應該創造條件,讓學生在學習程序設計語言過程中,用自己的體驗、用自己的思維方式去編寫程序。學習不再是被動地吸收知識、反復練習強化儲存知識的過程,而是用學生原有的知識處理新的任務,并構建他們自己的知識體系。
參考文獻:
[1]譚浩強,田淑清.BASIC語言(第五修訂本)[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
[2]徐錦霞.VB教學中的“三法”誘發學生的創新思維[J].信息技術教育,2004,(3).
[3]林合軍.讓舊教材開出新課改之花[J].信息技術教育,2004,(4).
[4]黎國勝.編程求平拋運動的路程——QBASIC程序設計與高中物理整合一例[J].信息技術教育,2004,(6).
[5]許波勇.QBASIC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初探[J].職業教育研究,2004,(5).(本欄責任編輯:周秀峰)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